空无思想论文-李泽宇,赖思超

空无思想论文-李泽宇,赖思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无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无,和",知觉体验,禅宗思想,建筑现象学

空无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宇,赖思超[1](2016)在《“空、无、和”与知觉体验——禅宗思想与建筑现象学视角下的日本新锐建筑师现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关注了日本新锐建筑师现象,这个现象包括了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和他们的建筑理论与广泛的创作实践。结合日本传统的禅宗思想以及西方当代建筑现象学中关于知觉体验的理念,来解读这个当代建筑界独树一帜的一支力量,并以叁类不同的新锐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来进行案例解析,探索并诠释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具体手法。同时,尝试总结出日本新锐建筑师的群体特征。(本文来源于《建筑的历史语境与绿色未来——2014、2015“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获奖论文点评》期刊2016-10-01)

杨登保[2](2016)在《《心经》空无思想与养生意义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经》初见于600卷《大品般若经》,文字通俗简约,义理玄妙深邃,问世以来广受世人推崇,光芒一度盖过《般若经》,遂被从中择取而单成一经,始成字数最少的佛教经典。史载《心经》前后共有译本十多种,叹惜收于《大藏经》的汉译本仅余七种,其中名气最盛、流传最广的当属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全文260字,附上标题不过寥寥268字;短小精悍、文意精确、便于持诵(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6年05期)

黄金[3](2015)在《中日艺术设计中“空无”思想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文化中都存在“空无”思想,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导致同源异流。在中国文化里,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促进了艺术创作思维的深化,这种以“顿悟”把握心性的思想方法促使中国“空无”思想的生成。于南宋时,禅宗文化传至日本,与其本土神道教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禅”。日本的“空无”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日本禅文化与神道教的结合。然则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日文化的探讨,对中日艺术设计中“空无”思想的比较研究着墨较少而有研究之必要。对中日文化艺术及美学了解甚深的设计师如靳埭强、陈幼坚、杉浦康平、原研哉等皆受中国文化的陶融及“空无”思想的影响,于设计作品中也有杰出的表现和突出的个人风格,值得进一步探讨其脉络。所以本研究以厘清“空无”的概念与历史渊源、探讨中日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与“空无”思想的关连及在此基础上设计理念的转化和创作表现的异同为对象,通过中日“空无”思想多维视角的系统比较探究,由此归纳出中日“空无”思想的特征:中国的“空无”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思想形态,由于与儒、道、佛的紧密交会,表面看中国的“空无”追求的是人格上的完整独立与精神上的自由写意,内在仍暗合了儒家的规范,在破除我执、法执之时,却不得不对儒家理想人格有所保留,更显示了温文尔雅与温柔敦厚,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理想境界。同样,日本的“空无”思想受到日本禅宗与神道教文化的影响,从而走向虚无的寂灭,更重视被中国“空无”思想竭力超越的“无常”和“寂”的审美体验。日本的“空无”思想与武士道精神相结合,以无畏勇猛的精神斩断了人世羁绊,同时亦涤除了是非善恶的道德观。通过对二者异同的研究,发掘中国的“空无”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进而引发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趋势的思考,探寻一种适合于自己,生发于传统又能体现现代设计风貌的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期刊2015-06-01)

计国彦[4](2013)在《精神的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品与设计作品以中国传统中入世的角度带给人们的可能更多的是美的感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实用艺术”。而艺术精神尽管已经从很久以前就开始被人们提起并进行过了深入浅出地分析,但在谈论国画的时候似乎提及的更多。就设计而言是否就无需“设计精神”的支撑就可以有深远的发展呢?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然而在欣赏过很多日本的艺术及设计作品后,不难发现在设计与艺术精神研究的层面,日本已经走在了前面,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该国家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清醒的认识到了,若要自己民族的特征在自己的艺术及设计中有突出的表现,艺术家和设计师本身的内心世界就是要属于这个民族的,于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便植根和沉浸于这种精神文化之中,在表达任何想要表达的信息时,这种文化精神便自由的散发出来。本文开篇简单介绍了日本以“空”“无”思想为主的设计与艺术精神在日本知名设计师及艺术家的作品及展览中的体现,接着简要分析了日本形成这种思想的几种可能性,从民族地域、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层面做了简要阐释。然后回到中国,提到中国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也开始了与日本的艺术与设计的精神有着不同含义的“空”“无”思想的创作——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空”“无”思想。之后经过中日“空”“无”思想的对比,分析出在中国道家文化对艺术与设计的精神影响更为重要,并试图挖掘出适合自身设计精神的要点——“游”。(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13-03-01)

杨威[5](2012)在《耗费与空无:巴塔耶自主权思想探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物的耗费中实现人的"自主权",是巴塔耶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巴塔耶认为,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使自主权得到了实现;共产主义反对封建的等级差异,其实追求的是"平等的耗费"。巴塔耶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自主权是空无。自主权以人的生存状态为基础,它是不断进行着否定、进行着禁忌与违犯的双重运动的人的自主权;从领域上说,自主权是一种主观性,它不是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主体之内有待把握的对象,它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主体与客体的消融以及向着连续性的回归。作为主观性之基础,这种连续性同时又是物我两忘、无思无言的境界。(本文来源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期刊2012年00期)

杨威[6](2012)在《耗费与空无:巴塔耶自主权思想探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物的耗费中实现人的"自主权",是巴塔耶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巴塔耶认为,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使自主权得到了实现;共产主义反对封建的等级差异,其实追求的是"平等的耗费"。巴塔耶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自主权是空无。自主权以人的生存状态为基础,它是不断进行着否定、进行着禁忌与违犯的双重运动的人的自主权;从领域上说,自主权是一种主观性,它不是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主体之内有待把握的对象,它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主体与客体的消融以及向着连续性的回归。作为主观性之基础,这种连续性同时又是物我两忘、无思无言的境界。(本文来源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期刊2012-12-01)

朱小娟[7](2010)在《“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试论陶渊明的思想与魏晋佛教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陶渊明的思想在儒道玄学之外,还受到了魏晋佛教的影响,从陶渊明的家族背景、交友往来、所处时代的特色、诗文的语言和思想内涵中,都可以看到其与魏晋佛教的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孔庆康[8](2010)在《道家“空无”思想在影视艺术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家文化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影视艺术的影响也非常之大。空镜头、空白、无声、悬念、远景等写意手段就很好地体现出"道"之于艺术的真正精神,故懂得"道(空无)",才是获得好的影视写意效果的前提。(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0年03期)

戴晓威[9](2008)在《“生”之渴望与“无”的审美意象——《抒情歌》、《雪国》等“空无美”的佛教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与死是人生的一对矛盾。生的境遇,可以通过各种象征符号直接地表现。死则不然,死对生存的意义,往往要通过各种象征符号的"中介结构——生的无意义结构",表现出来。川端文学对"生"之渴望的"无意义"描写,一方面反映作家的形象思维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家对人生"终极关怀"的"虚无主义"依恋。(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空无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心经》初见于600卷《大品般若经》,文字通俗简约,义理玄妙深邃,问世以来广受世人推崇,光芒一度盖过《般若经》,遂被从中择取而单成一经,始成字数最少的佛教经典。史载《心经》前后共有译本十多种,叹惜收于《大藏经》的汉译本仅余七种,其中名气最盛、流传最广的当属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全文260字,附上标题不过寥寥268字;短小精悍、文意精确、便于持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无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李泽宇,赖思超.“空、无、和”与知觉体验——禅宗思想与建筑现象学视角下的日本新锐建筑师现象解读[C].建筑的历史语境与绿色未来——2014、2015“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获奖论文点评.2016

[2].杨登保.《心经》空无思想与养生意义探析[J].法音.2016

[3].黄金.中日艺术设计中“空无”思想的比较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5

[4].计国彦.精神的回归[D].中央美术学院.2013

[5].杨威.耗费与空无:巴塔耶自主权思想探要[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2

[6].杨威.耗费与空无:巴塔耶自主权思想探要[C].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2012

[7].朱小娟.“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试论陶渊明的思想与魏晋佛教的关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8].孔庆康.道家“空无”思想在影视艺术中的体现[J].齐鲁艺苑.2010

[9].戴晓威.“生”之渴望与“无”的审美意象——《抒情歌》、《雪国》等“空无美”的佛教思想[J].枣庄学院学报.2008

标签:;  ;  ;  ;  ;  ;  ;  

空无思想论文-李泽宇,赖思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