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乐音的“运动”,这个在音乐理论界频繁使用的概念,其准确内涵是指: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体验、感知到一种“运动感”,这种“运动感”可具体表述为,人们将在时间中先后相继出现的独立的乐音,知觉为一个连贯的、连续的、具有流动感的整体过程。这种感知和体验实际上是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在现实中,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有其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对这种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和发生机制作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绪论部分对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作了简要说明。就目前来说,国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还略显不足。而国外则大多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例如,卓菲亚·丽莎和苏珊·朗格分别从音乐物质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性角度和“符号象征论”的角度阐释了乐音的“运动”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而考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整体性”原则则系统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时间中先后出现的独立乐音知觉为一个整体。在接一下来的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乐音的“运动”及其发生原理。这一部分的第一节分析了乐音的“运动”和听觉“似动现象”在发生原理上不具有相同性。第二节是“关于:进行实证性研究的探索”,在这节中主要论述了如何从其它相关实证性研究中(如旋律识别实验等),获得进行乐音“运动”实证性研究的启发。第二节是“音乐中的‘运动感’与乐音时间间隔的关联性测试”,在这部分中主要阐述了实验的设计、实验的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本文的第二章,通过对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阐述了除了时间间隔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基本音乐要素会对音乐中的“运动感”产生影响。如音高、力度、节奏、节拍以及装饰音等等。文章的结论部分总结了乐音“运动”的发生原理,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乐音的“运动”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