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的认识到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相反,它具有较强的稀缺性,而且这种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本文针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试图在资源承载力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出新疆经济格局最优发展模式。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是对新疆及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变化及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988—2005年新疆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均超过实际人口处于富余状态,但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却处于超载状态。从西部地区来看,2005年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在西部12个省市中处于中下等水平。从各地州来看,1988—2005年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呈现人口富余状态的地州市有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州、塔城地区,其余的地州市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超载状态。第二部分对1988—2005年新疆各地州市经济增长的局部空间自相关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扩散效应区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和吐鲁番地区;极化效应区主要分布在北疆的克拉玛依市、昌吉州、石河子市和南疆的巴州;过渡区主要集中在北疆的伊犁地区、塔城地区以及东疆的哈密地区;低速增长区主要集中在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州。接下来,本部分对新疆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与经济增长作用格局演替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耦合进行分析,最后得出1988—2005年新疆的大部分扩散效应区和极化效应区主要分布在相对资源承载力匹配模式的E类地区。低速增长区和过渡区大部分则与相对资源承载力匹配模式的B类地区具有很好的耦合。第三部分运用灰色系统GM(l,l)模型对2010年新疆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与经济增长作用格局演替的耦合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最终得出2010年新疆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发展处于低水平的协调阶段。根据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新疆区域经济的“树形结构”发展模式。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1.2.1 资源承载力的国外研究进展1.2.2 资源承载力的国内研究进展1.2.3 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1.3 相关概念的界定1.3.1 资源1.3.2 承载力1.3.3 区域经济增长1.4 研究内容1.5 研究方法1.5.1 相对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1.5.2 空间自相关模型1.5.3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1.6 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1.6.1 指标选取1.6.2 数据来源1.6.3 技术路线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1 新疆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概况2.2 各地州市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概况第三章 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比较研究3.1 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3.2 新疆与西部11 个省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比较3.3 本章小结第四章 新疆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变化分析4.1 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4.2 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空间分析4.2.1 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4.2.2 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特点4.3 本章小结第五章 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分析5.1 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5.1.1 1988—2005 年新疆地州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5.1.2 不同阶段新疆地州市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格局演替5.2 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与经济增长作用格局演替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耦合5.3 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与经济增长作用格局演替的耦合关系类型分析5.4 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趋势预测5.4.1 2010 年新疆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趋势预测5.4.2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新疆经济格局最优发展模式探讨5.5 本章小结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6.1 主要结论6.2 新疆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6.2.1 新疆资源承载力不同匹配类型的发展重点6.2.2 新疆经济格局优化与调整建议6.3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参考文献附录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相对资源承载力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灰色模型论文; 耦合关系论文; 树形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