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子撑竿跳高中级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贾军茹[1](2019)在《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薛长锐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最为复杂的项目之一,需要通过高速助跑而产生动能,进而使身体跃过横杆。目前我国男子撑竿跳高纪录为5.82m,是薛长锐在2016年伦敦田径世锦赛所创造的。截止到2017年11月30日,男子撑竿跳高世界纪录为6.16m,比我国这一项目高出34cm。撑竿跳高的助跑是撑竿跳高动力的来源,助跑与起跳技术被教练员和运动员公认为关键技术。为了更好地研究薛长锐的助跑和起跳技术,本文对薛长锐的助跑最后三步和起跳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专家调查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借助由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开发的视讯录像解析系统,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手段进行视频解析,对我国的撑竿跳高运动员薛长锐的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找出了薛长锐在助跑最后三步和起跳环节的技术特征,为进一步改进这两个环节的技术动作提供了科学参考。通过对薛长锐比赛中助跑和起跳的技术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薛长锐最后三步助跑时间稳定,助跑速度呈递减趋势。(2)薛长锐上握手与起跳点距离、双手推竿速度合理。(3)薛长锐的起跳时间较快,起跳离地瞬间速度快。(4)薛长锐握竿角差值最大,起跳动作的质量和效果最好,从助跑中获得的动能最多。(5)薛长锐起跳离地瞬间,起跳动作充分到位。
孔卓[2](2016)在《常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随着内忧外患的不断加剧,清政府意识到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迈开现代化的步伐。洋务派启动并领导洋务运动,兴办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现代化的序幕。20世纪初期,常州开始现代化进程。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是常州早期现代化的初始动力。民族资产阶级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是常州早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本地的工商业者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从分散的家庭手工业向集中的手工工场过渡,进而变革为现代的机器工业,开启经济现代化并带动其它行业的现代化。本文以常州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为基本研究目标。以甲午中日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为研究的时间范围。将历史上的常州府城和武进、阳湖两县管辖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常州市所辖主体区域即新北区、武进区、天宁区、钟楼区和戚墅堰区等5区作为研讨的空间范围。对相关史料采用地毯式的挖掘,探讨常州早期城市现代化所涉及的经济、教育、文化、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变迁的过程。总结常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为当代常州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勾勒出常州早期现代化的背景是对其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基础。本文首先对常州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人口变迁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之上,从城市建设、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政治、社会等六个方面展开分析。常州城市建设的变革包括现代交通体系的建立和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形成。近代常州基本建立了以航运、铁路、公路为主干的现代交通体系。乘客可以在轮船、火车、汽车之间进行换乘,大大便利旅客的出行,基本实现交通一体化。现代化的交通给常州人带来快捷、高效的出行方式同时促进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以邮电通讯、道路修筑、河道疏浚、城市照明、消防设施、城市公共卫生为代表的城市技术类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开辟公园、兴建图书馆、成立医疗机构为代表的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的修建是近代常州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两个方面。随着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修建,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适应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近代金融业、商业、手工业、现代工业的变化都体现了常州经济结构现代化的进展。近代常州实现了由旧式金融机构钱庄向现代金融机构银行的转变。银行逐渐壮大,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而钱庄和典当铺虽然生存下来,但实力衰弱,无法与银行抗衡。无论新、旧金融机构都推动常州的工商业发展,促进经济的现代化。唐代以后,常州凭借运河和长江的转运功能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明清以来,常州商业活动日益繁荣。近代常州出现了为外国商人推销商品和收购原料的买办商人。商家日益重视商品的宣传和促销方法的多样化。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开始利用自己或社会的资源参与政治运动并为公共利益服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清末,常州的梳篦业等手工业中出现拥有雇佣劳动者的手工工场。包买商控制农户的土布生产,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变。这些都表明近代常州的手工业已经从简单商品生产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在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基础上常州近代工业发展起来。纺织业、电力工业、粮食加工业等行业都相继建立工厂。这些工厂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用先进的设备,迈进现代化的大门。常州近代工业是以机械化为基石的一种全新生产手段,其建立在股份制公司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手工业的家长制,初步具有现代的管理方式。近代工业和金融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资本开始投资近代工业,间接进入生产领域。近代常州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换,建立了现代学制。教学内容由儒家经典向现代课程转变。课程设置日益丰富。教育机构趋向正规并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考察。教师素质提高,数量增多。民众教育开始并普及。民众学校广泛建立,开展扫盲活动并成立合作社,推广现代休闲娱乐活动。近代教育加快现代文化的传递,培养各类人才、推动反帝反封建革命。清代,常州文化领域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民国时期,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学术领域成绩斐然。在书法、绘画、戏剧等艺术领域也收获颇丰。随着近代文化的转型,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图书业和报刊业也快速发展。近代常州的图书出版事业呈现由传统的书铺向现代的出版社过渡的趋势。辛亥革命后到抗日战争前,现代报刊业异军突起,先后有几十种报刊在常州创立,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20世纪初期,常州开始政治现代化进程。1905年,“武阳商会”成立标志着常州资产阶级初步形成并登上历史舞台。商会具有严密的章程和完备的组织结构,推动了常州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还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从事或间接参与常州社会的各项活动并发挥巨大的影响。商会推动了常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早期现代化,其从事的一系列事业表明常州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推动常州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辛亥革命胜利后,常州军政分府成立,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推进常州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五四运动中,常州的群众斗争已经成为各阶层、全行业的工、学、商等广大群众参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的爱国运动。城市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政治权利有一定认识,利用各种机会参与、影响国家政治事务。近代社会转型、政权更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问题愈加严重。常州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的过程中主要有自杀增加、毒品泛滥、盗匪猖獗等社会问题。传统的娱乐形式在市民中仍然广受欢迎。新的娱乐形式开始出现、发展。近代体育兴起,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和民间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是西方近代体育。而民间体育运动仍然以传统体育为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常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以下特点:内外力的共同作用是常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动力;资产阶级在常州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州城市早期现代化各个层面之间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影响;常州城市早期现代化事业取得一系列成就,但是仍有一些方面不尽如人意。现代化整体水平有限。
李晖[3](2010)在《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训练中,体操技能训练已经成为继专项训练后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训练手段,体操技能训练为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专项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以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调查国内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对体操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与运动成绩的影响程度,探讨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体操技能训练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作出相应结论,为更好的发展我国女子撑竿跳高事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操技能训练能够提高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本体感觉、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胆量,同时,体操技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对正确掌握撑竿跳高专项技术的程度,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提高。2.女子撑竿跳高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已经意识到体操技能训练在女子撑竿跳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与国外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专项技术和体操技能上有着综合性的差距。3.对于不同时期的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教练员在身体素质、专项技能、体操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上都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在运动员的准备期、竞赛期和调整期,教练员所安排的体操技能训练也有所调整,重点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4.处于不同竞技水平的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对于体操技能的掌握也有所差别,撑竿跳高水平越高的运动员掌握的体操技能就越多,对技能的熟悉程度影响也越大,完成技术动作更灵活熟练;反之,撑竿跳高水平越低的运动员对体操技能的掌握程度就越低,在完成的质量上也有一定差距。5.体操技能训练中的垫上运动和杠上运动最易造成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集中在手腕、颈部、肩关节和踝关节等关节部位,这些关节部位参与身体各大动作的完成,在训练中反复参与工作,容易产生损伤和劳损。运动员由于自身对于动作的不熟悉和教练员对运动员的保护不够到位也是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之一。
徐红武[4](2008)在《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不同等级专项体能指标研究》文中提出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体能和技能是两大主要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因素。作为田径项目之一的撑竿跳高,是体能主导的技能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其训练内容包括体操练习、身体素质练习、体能训练、技能训练等内容,内容涉及领域较多且各个方面相互影响,所以对撑竿跳高体能训练内容的研究,将对撑竿跳高专项成绩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体能体系构成指标及不同等级运动员的指标之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教练员、专家筛选确定了包括五项身体形态指标、二项身体机能指标和二十八项身体素质能够反应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体能敏感指标。2.在五项身体形态指标和二项身体机能指标中,我国三个等级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间均不存在差异,运动员未形成专项形态特征,身体形态有待提高;血清睾酮水平较高的是国际健将,依次是健将、一级运动员。3.在三项专项速度指标中,运动员等级之间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十项专项力量素质指标中,十秒倒立推和杠铃头后举无显着性差异,三个等级的运动员跳远、五级跨步跳、卧推、杠铃高翻指标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对运动员绝对力量要求较高的指标运动员等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健将级与国家健将级运动员主要差别体现在一些能够反应运动员控制肌肉能力和速度节奏感较强的练习及上肢的爆发性力量中。4.在六项协调指标中,运动员在吊绳三步起跳接后仰举腿、手倒立行走、吊环屈腿摆起指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运动员在肩关节柔韧性和整体柔韧性上几乎都是相同的;运动员在短程、全程试跳次数及每课完整过杆次数都表现出非常显着的差异,运动员在中程九至十三步起跳次数无显着性差异。
张红霞[5](2005)在《对我国部分高水平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运动训练系统中,训练负荷的安排与实施是是影响运动成绩的最主要因素,对运动员完成负荷情况做到更准确、快速、及时地记录、统计、分析与反馈是科学制定训练负荷计划的重要保证。本研究以国家田径集训队3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和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2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跟队训练记录她们2004年冬训的训练负荷计划和实际完成负荷数据,首次运用计算机田径运动员训练负荷统计分析系统,将完整的完成训练负荷数据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做出训练学分析,使教练员及时掌握运动员的训练完成情况,科学地调控训练负荷,为计算机在统计、分析、反馈田径运动员训练负荷方面的实施运用提供真实依据,为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项目的科学化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冬训过程中所采用的训练手段划分为速度、力量、体操、专项技术、专项辅助练习五大类。2.五名运动员完成的五类负荷总量具有明显差异,体现了她们不同的竞技能力特点和训练状态。在以次为计量单位的体操,专项技术、专项辅助练习这三类训练手段中,五名运动员的专项技术类训练手段完成量均低于体操和专项辅助练习。3.每名运动员完成各类负荷量峰值的变化随训练小周期的安排而呈波浪式的变化,这种波浪式的渐近增加负荷的训练形式符合优秀运动员和等级运动员的训练规律。4.五名运动员完成的速度类和力量类负荷中一般速度类和一般力量类负荷的完成量均高操类。五名运动员专项辅助练习类和专项技术类所包含的各类手段的完成负荷量的高低排序都有差异性,各自的训练比重不同,体现了五名运动员不同的训练特点。5.五名运动员实际完成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与计划负荷之间会存在着差异。其中速度类负荷的实际完成强度与计划强度存在的差异性高于力量类,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和生理周期等训练身体状态的变化。
史美创,王勇健[6](2003)在《女子撑竿跳高中级训练》文中研究说明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经过1~3年的初级训练,专项运动水平达到二级或一级运动员等级标准时进入中级训练。从运动员体能发展与技能形成并达到运动生涯最高峰的整个过程来看,中级训练只是一个过渡性阶段,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此阶段主要为今后高级训练作好体能、技能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因此,这一阶段的训练安排应当充分考虑到运动员综合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女子撑竿跳高中级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子撑竿跳高中级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薛长锐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薛长锐个人基本情况综述 |
2.3.1 技术特点 |
2.3.2 形态特征 |
2.3.3 历年成绩 |
2.3.4 薛长锐个人采访 |
2.4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薛长锐助跑技术的分析 |
4.1.1 助跑最后三步的速度分析 |
4.1.2 助跑最后三步的时间分析 |
4.1.3 助跑最后三步的步长分析 |
4.1.4 最后三步步长/身高分析 |
4.1.5 助跑过程中身体重心速度变化 |
4.2 薛长锐起跳技术的分析 |
4.2.1 起跳离地时刻身体重心速度损失的变化 |
4.2.2 起跳离地时刻上握手地面投影点与起跳点距离变化 |
4.2.3 起跳过程中起跳时间变化 |
4.2.4 起跳插穴瞬间握竿角、起跳离地瞬间握竿角及握竿角差变化 |
4.2.5 起跳离地瞬间起跳腿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特征 |
4.2.6 起跳离地瞬间的双手推竿速度 |
4.2.7 起跳离地瞬间的上握手臂肘关节角、肩关节角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薛长锐助跑技术结论 |
5.1.2 薛长锐起跳技术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2.1 助跑技术的建议 |
5.2.2 起跳技术的建议 |
附录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运动员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常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资料综述 |
四、研究理论及方法 |
五、论文框架 |
六、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常州现代化的背景 |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
一、自然环境 |
二、历史沿革 |
第二节 人口变迁 |
一、古代人口演变 |
二、近代人口变迁 |
第二章 常州城市建设的变革 |
第一节 现代交通体系的建立 |
一、航运 |
二、铁路 |
三、公路 |
四、交通现代化的综合评估 |
第二节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形成 |
一、城市技术类基础设施的更新 |
二、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的修建 |
第三章 经济结构的变化 |
第一节 金融业的演变 |
一、钱庄的发展 |
二、典当的衰落 |
三、银行的兴起 |
第二节 商业现代化的嬗变 |
一、传统商业的变动 |
二、现代商业的开展 |
第三节 手工业的转变 |
一、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
二、近代手工业的裂变 |
第四节 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扩散 |
一、工业的起步和发达 |
二、工业的意义 |
三、工业的不足 |
四、工业发展评估 |
第四章 教育体制的转换 |
第一节 完备的传统教育 |
一、传统教育的组织形式 |
二、传统教育的作用 |
第二节 发达的近代教育 |
一、新式学校教育的创立和成长 |
二、民众教育的开始和普及 |
三、近代教育的价值 |
第五章 新文化的显现 |
第一节 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 |
一、辉煌的学术 |
二、杰出的艺术 |
第二节 现代气息的图书发行业和报刊业 |
一、别具一格的图书发行业 |
二、异军突起的报刊业 |
第六章 现代政治的进展 |
第一节 资产阶级的形成 |
一、行会组织 |
二、商会 |
第二节 风起云涌的民主革命 |
一、常州辛亥革命吟 |
二、爱国救亡的五四运动 |
第七章 近代常州社会问题和生活方式的考察 |
第一节 社会问题显现 |
一、自杀增加 |
二、毒品泛滥 |
三、盗匪猖獗 |
四、迷信充斥 |
五、赌风盛行 |
第二节 多姿多彩的休闲生活 |
一、传统的娱乐形式 |
二、新娱乐形式出现 |
三、演说风气渐兴 |
第三节 现代体育运动的诞生 |
一、学校体育运动的革新 |
二、民间体育运动的继承和发扬 |
三、现代体育竞赛体制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撑竿跳高的演变与发展 |
2.2 女子撑竿跳高发展状况 |
2.3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 |
2.4 体操技能水平对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选材的影响 |
2.5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体操技能训练在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中的相关度与重要性 |
4.1.1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与专项技能训练的相关度 |
4.1.2 体操技能训练在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中的重要性 |
4.2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现状研究 |
4.2.1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队技能训练硬件设施配备情况 |
4.2.2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教练员体操教学能力情况调查 |
4.2.3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掌握情况 |
4.2.4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在各训练阶段的方法手段研究 |
4.2.5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情况研究 |
4.2.6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损伤情况 |
4.3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发展对策 |
4.3.1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项目必须加强硬件配置及社会的正确认知 |
4.3.2 增加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课次与时间 |
4.3.3 发展与完善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
4.3.4 预防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发生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主要参考文献 |
8 附录 |
(4)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不同等级专项体能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 |
1.2.2 女子撑竿跳高身体机能的研究 |
1.2.3 女子撑竿跳高身体素质的研究 |
1.2.4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能指标的综合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测试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体能与专项体能及撑竿跳高专项体能概念的本质属性辨析 |
3.1.1 对体能定义的剖析 |
3.1.2 专项体能的本质属性 |
3.1.3 撑竿跳高运动技术、战术与专项体能的关系分析 |
3.2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的筛选 |
3.2.1 形态指标的专家筛选结果 |
3.2.2 机能指标的专家筛选结果 |
3.2.3 专项素质指标的专家筛选结果 |
3.3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及比较研究 |
3.3.1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及不同等级比较 |
3.3.2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征及不同等级比较 |
3.3.3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征及不同等级比较 |
3.4 我国不同等级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比较结果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附件 |
(5)对我国部分高水平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选题依据 |
2. 文献综述 |
2.1 训练负荷理论概述 |
2.2 撑竿跳高项目特征 |
2.3 有关女子撑竿跳高训练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冬训期训练负荷计划安排的目标与任务 |
4.2 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冬训中采用的训练手段分类 |
4.2.1 运动训练学对训练手段分类的理论概述 |
4.2.2 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手段的分类规划 |
4.3 运用计算机对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冬训期训练负荷的记录统计 |
4.4 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完成各类训练手段的总量统计分析 |
4.5 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每类训练手段完成量的对比统计分析 |
4.6 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完成速度与力量类成绩负荷强度统计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四、女子撑竿跳高中级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薛长锐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贾军茹.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9)
- [2]常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D]. 孔卓. 扬州大学, 2016(12)
- [3]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操技能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李晖.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6)
- [4]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不同等级专项体能指标研究[D]. 徐红武. 北京体育大学, 2008(10)
- [5]对我国部分高水平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D]. 张红霞. 北京体育大学, 2005(03)
- [6]女子撑竿跳高中级训练[J]. 史美创,王勇健. 田径,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