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因此,如何培养并提高外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就成为研究人员和外语教师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人们使用外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语言水平有限,而采用一些迂回的手段来达到交际目的,也就是使用交际策略来填补有限的语言知识和实际交际需求之间的空缺。可见,培养学习者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是提高他们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十年来,西方研究者已在交际策略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我国,对于交际策略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实证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基于此,笔者在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需要指出的是,交际策略的使用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语音、句法、词汇等),但本文仅限于词汇层面上交际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因为,词汇在交际中具有核心地位,而且词汇层面上使用的交际策略更易识别。本文旨在调查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交际策略使用的类型和特征,以及高低两种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在交际策略的使用上可能存在的差异。本研究以大学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口语任务以及访谈三种研究工具,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1.5)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使用的交际策略类型与西方研究者在他们实验中发现的外语学习者所使用的交际策略类型基本相同,具体来说,他们使用替代、转述、直译等成就策略,以及内容缩减、话题回避等减缩策略来解决口语交际中的词汇缺乏问题。但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具有自己的特征:频繁的使用重复策略,较少使用副语言策略。2.高低两种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在交际策略使用的频率和某些策略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与高水平学习者相比,低水平学习者更频繁的使用各种交际策略;此外,低水平学习者倾向于使用减缩策略以及基于母语的交际策略,而高水平学习者则更依赖成就策略以及基于二语的交际策略。基于这些发现,笔者结合相关理论阐述了本研究在外语学习、外语教学及语言测试方面的启示,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论文目录
中文部分致谢图表表格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第一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1.4 研究范围1.5 论文结构第二章 理论基础2.1 相关认知学习理论2.1.1 交际策略作为二语知识的一个组成要素2.1.2 交际策略作为语言习得三阶段的一个过程2.2 语言产出的心理语言学模式2.2.1 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式2.2.2 交际策略在言语产出中的作用2.3 交际能力的理论模式2.3.1 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模式2.3.2 Bachman的交际能力模式第三章 文献回顾3.1 不同角度对交际策略的定义3.1.1 交际互动角度的定义3.1.2 心理语言学角度的定义3.1.3 交际策略定义的扩展3.2 交际策略的分类3.2.1 Tarone的分类3.2.2 Faerch和Kasper的分类3.2.3 Poulisse和Bialystok的分类3.3 交际策略的实证研究3.3.1 国外研究3.3.2 国内研究第四章 研究方法4.1 研究问题4.2 被试4.3 研究工具4.3.1 问卷4.3.2 口语任务4.3.3 回顾式访谈4.4 数据收集4.5 数据分析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5.1 第一个研究问题的结果5.1.1 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的总体情况5.1.2 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的类型5.1.3 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的特点5.2 第二个研究问题的结果5.2.1 交际策略使用频率的差异5.2.2 交际策略使用种类的差异5.3 讨论5.3.1 对第一个研究问题所得结果的讨论5.3.2 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所得结果的讨论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6.1 主要发现6.2 启示6.2.1 对外语学习的启示6.2.2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6.2.3 对外语测试的启示6.3 本研究的局限性6.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参考文献附录附录Ⅰ附录Ⅱ附录Ⅲ附录Ⅳ附录Ⅴ英文部分AcknowledgementsList of TablesList of FiguresList of AbbreviationsAbstract(in English)Abstract(in Chinese)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2 Purpose of the Study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4 Scope of the Study1.5 Layout of the Thesis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2.1 Cognitive Theory of Learning2.1.1 CSs as a component of L2 knowledge2.1.2 CSs as a process of three-staged acquisition2.2 Psycholinguistic Model of Speech Production2.2.1 Levelt's speech production model2.2.2 The role of CSs in speech production2.3 Theoretical Models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3.1 Canale and Swain's model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3.2 Bachman's model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hapter Three Literature Review3.1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Definition of CSs3.1.1 The interactional definition3.1.2 The psycholinguistic definition3.1.3 The extended view of CSs3.2 Taxonomies of CSs3.2.1 Tarone's taxonomy3.2.2 Faerch and Kasper's taxonomy3.2.3 Poulisse's and Bialystok's taxonomies3.3 Previous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CSs3.3.1 Researches abroad3.3.2 Researches at homeChapter Four Research Methodology4.1 Research Questions4.2 Subjects4.3 Instruments4.3.1 Questionnaire4.3.2 Oral tasks4.3.3 Retrospective interview4.4 Data Collection4.5 Data Analysis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5.1 Results of Research Question 15.1.1 General situation of learners' use of CSs5.1.2 Taxonomy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oral tasks5.1.3 Strategies typical of Chinese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5.2 Results of Research Question 25.2.1 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y of CSs5.2.2 Differences in the types of CSs5.3 Discussions5.3.1 Discussions about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question 15.3.2 Discussions about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question 2Chapter Six Conclusion and Implications6.1 Major Findings6.2 Implications6.2.1 Implications for FL learning6.2.2 Implications for FL teaching6.2.3 Implications for FL testing6.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ReferencesAppendicesAppendix Ⅰ The Questionnaire of CSsAppendix Ⅱ Concept-identification TaskAppendix Ⅲ Story-telling TaskAppendix Ⅳ Interview QuestionsAppendix Ⅴ Examples of the Transcripts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交际能力论文; 交际策略论文; 类型特征论文; 语言水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