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过程中的区域和立体化学控制

CO2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过程中的区域和立体化学控制

论文摘要

聚合物的物理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聚合物链相邻位置的相对立体化学(即聚合物单元中的原子或基团的空间位置)所决定的。因此,调控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就成为立体选择性催化聚合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1969年由Inoue首次报道了CO2与环氧丙烷(PO)的共聚反应,此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曾报道过由手性四齿希夫碱钴配合物(SalenCo(Ⅲ)Ⅹ)作为亲电试剂,季铵盐/有机强碱作为亲核试剂,组成双功能协同催化体系,在温和条件下成功催化CO2和环氧丙烷的不对称交替共聚反应。该催化体系表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聚合物选择性(聚合物含量>99%),得到了具有完全交替结构(碳酸酯单元含量>99%)、高区域规整度(头尾连接单元HT%=96%)和中等光学活性(对映体过量值ee%≈70%)的聚碳酸丙烯酯(PPC)。而Salen型铬配合物虽然也可以有效的催化CO2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但得到的却是区域无规的聚碳酸丙烯酯,同时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也较差。在本论文的研究中,采用Salen型铬配合物与位阻型的有机强碱组成亲电-亲核双组分催化体系,在温和条件下催化CO2和环氧丙烷的交替共聚反应,得到了具有不同头尾连接单元的聚碳酸酯(64-93%)。研究发现,改变铬配合物的轴向负离子和Salen配体的二胺骨架以及添加不同的助催化剂都会严重影响所得聚合物的区域和立体化学。由具有弱亲核性的轴向负离子和共轭环状二胺骨架的Salen型铬配合物作为亲电试剂,和具有弱配位能力的大位阻型有机强碱作为亲核试剂,是调控CO2和环氧丙烷交替共聚反应立体化学的一种理想催化体系,可以得到>99%碳酸酯连接单元和较高头尾连接单元的聚碳酸酯。利用飞行时间质谱对聚合物链端进行了跟踪检测,直接观察到了聚合反应的引发及链增长过程,证明大位阻有机碱在共聚反应过程中对聚合物的链增长起着重要的引发作用。双功能催化体系中,不但Salen铬配合物的配体结构影响着聚合产物的立体化学,聚合物的链末端控制效应同样对聚碳酸酯的立体化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在Salen构型配体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手性Salan型铬配合物,并将其与季铵盐/有机强碱组成亲电-亲核双组分催化体系,在室温下可以有效的催化CO2和环氧丙烷的不对称交替共聚反应,实现了CO2和环氧丙烷的不对称交替共聚反应的区域和立体化学控制,得到95%的头尾连接单元和中等光学纯度(对映体过量值ee%≈70%)的全同结构的聚碳酸酯。研究发现除了手性二胺骨架的不对称诱导作用,苯环上的大位阻取代基、N,N’-二取代基的位阻作用以及N原子上sp3杂化的供电子效应都对调控聚合物的区域和对映体选择性有很大作用。通过研究聚碳酸酯的立体化学发现聚合物的对映体选择性与环氧丙烷区域选择性开环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实验表明,SalanCr(Ⅲ)Ⅹ配合物的催化体系在催化活性、产物选择性、聚合物区域选择性和对映体选择性方面都要优于以往广泛研究的SalenCr(Ⅲ)Ⅹ配合物的催化体系。利用飞行时间质谱对聚合物链端进行了跟踪检测,直接观察到了聚合反应的引发及链增长过程,证明有机碱DMAP在共聚反应过程中对聚合物的链增长起着重要的引发作用。同时通过飞行时间质谱和液体红外吸收光谱等手段检测到两种铬配合物与DMAP的配位方式,以及两种反应体系催化CO2与PO的诱导期和链增长速度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SalanCr(Ⅲ)X/DMAP作为催化体系时的聚合反应机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2与环氧烷烃的交替共聚反应'>1.1 CO2与环氧烷烃的交替共聚反应
  • 1.1.1 反应的基本机理
  • 1.1.2 反应涉及的化学问题
  • 1.1.3 反应的催化体系
  • 1.1.4 聚碳酸酯微结构的研究
  • 1.2 Salen型铬配合物在其他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1.2.1 Salen型铬配合物在催化环氧化物不对称开环(ARO)反应中的应用
  • 1.2.2 Salen型铬配合物在催化Hetero-Diels-Alder(HDA)反应中的应用
  • 1.2.3 Salen型铬配合物在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 1.2.4 Salen型铬配合物在催化烯丙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 1.2.5 Salen型铬配合物在催化芳香醛不对称keck反应中的应用
  • 1.3 选题依据及论文构思
  • 2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过程中的区域和立体化学控制'>2 双组分Salen型铬配合物催化体系催化CO2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过程中的区域和立体化学控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及条件
  • 2.2.3 催化剂的合成
  • 2.2.4 环氧丙烷的水解动力学拆分
  • 2与环氧烷烃的交替共聚反应以及CO2/PO/CHO的三元共聚反应'>2.2.5 CO2与环氧烷烃的交替共聚反应以及CO2/PO/CHO的三元共聚反应
  • 2.2.6 聚合物的核磁谱图分析
  • 2.2.7 飞行时间质谱跟踪实验
  • 2.2.8 聚合物的降解以及环己二醇对映体过量值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与PO共聚反应立体化学的影响'>2.3.1 助催化剂对CO2与PO共聚反应立体化学的影响
  • 2与PO共聚反应立体化学的影响'>2.3.2 亲电试剂(铬配合物)对CO2与PO共聚反应立体化学的影响
  • 2.3.3 SalenCrX双组分催化体系的聚合反应机理
  • 2.3.4 聚合反应的立体化学控制机理
  • 2.4 结论
  • 2与环氧丙烷不对称交替共聚过程中的区域和立体化学控制'>3 新型SalanCrX配合物催化体系的设计以及催化CO2与环氧丙烷不对称交替共聚过程中的区域和立体化学控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条件
  • 3.2.3 催化剂的合成
  • 2与环氧烷烃的交替共聚反应'>3.2.4 CO2与环氧烷烃的交替共聚反应
  • 3.2.5 聚合物的降解及对映体过量值的测定
  • 3.2.6 飞行时间质谱跟踪实验
  • 3.2.7 飞行时间质谱的碰撞解离实验
  • 3.2.8 液体红外吸收光谱跟踪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2与PO共聚反应的影响'>3.3.1 助催化剂对CO2与PO共聚反应的影响
  • 3.3.2 亲电试剂(铬配合物)的结构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3.3 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3.4 聚合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对聚合物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 3.3.5 新型Salan型与Salen型铬配合物催化体系聚合反应机理的比较
  • 3.4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典型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 附录B 手性气相色谱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创新点摘要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电厂中CO_2捕集技术的成本及效率[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 2009(09)
    • [2].应用CO_2超临界萃取苋菜红色素的工艺研究[J].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9(06)
    • [3].纳米流体强化CO_2水合物生成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2019(12)
    • [4].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CO_2辅助蒸汽驱技术[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6)
    • [5].曲安奈德局部封闭结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34)
    • [6].CO_2响应性高分子乳化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J]. 油田化学 2019(04)
    • [7].铝酸盐水泥在高温和CO_2气氛的水化机理研究[J]. 水泥工程 2019(06)
    • [8].CO_2驱集输管道内腐蚀机理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01)
    • [9].CO_2-环烷烃/芳香烃界面张力的测定与估算[J]. 化工学报 2020(01)
    • [10].超临界CO_2放空特性分析与装置设计[J]. 流体机械 2019(12)
    • [11].高焓CO_2气流壁面两步催化机制对非平衡气动加热影响的数值模拟[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20(01)
    • [12].铅基堆超临界CO_2复合循环发电系统热力学分析[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20(01)
    • [13].CO_2浓度升高对宁夏枸杞果实发育期形态指标及糖分积累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14].设施甜椒土垄和垄嵌基质栽培方式CO_2排放通量日变化比较[J]. 华北农学报 2019(S1)
    • [15].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9(06)
    • [16].试验模拟包气带CO_2变化及对水化学的影响[J]. 水文 2020(01)
    • [17].基于超临界CO_2抗溶剂技术的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研究[J]. 中药材 2019(07)
    • [18].微通道反应器内CO_2传质反应行为研究[J]. 化学工程 2020(01)
    • [19].环氧乙烷装置循环气中CO_2浓度对催化剂选择性的影响[J].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20(02)
    • [20].氢氧化钙的固碳功能性研究-CO_2浓度与碳化时间的影响[J]. 功能材料 2020(01)
    • [21].胜利油田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技术研究与实践[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0(01)
    • [22].CO_2-原油混相带形成机理与表征方法[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0(01)
    • [23].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微球-CO_2复合驱的适应性[J]. 油田化学 2020(01)
    • [24].15%CO_2胁迫下雨生红球藻积累油脂制生物柴油[J]. 太阳能学报 2020(03)
    • [25].CO_2泄漏对稻田水基础水质指标的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04)
    • [26].供暖用CO_2空气源热泵变频运行性能研究[J]. 太阳能学报 2020(03)
    • [27].光子嫩肤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光老化皮肤的临床疗效[J].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20(01)
    • [28].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的近期和中期效果分析[J]. 中国处方药 2020(03)
    • [29].运用手持技术绘制CO_2浓度变化地图——以上海市地铁2号线为例[J]. 化学教学 2020(03)
    • [30].2019年全球生物质燃烧CO_2排放研究[J]. 科技风 2020(12)

    标签:;  ;  ;  ;  ;  

    CO2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过程中的区域和立体化学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