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各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随着中国承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的完成,制造业陷入发展的瓶颈,从制造业本身来看,制造业的发展是以高投入高能耗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除此之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流通产业效率的低下,使流通产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从而束缚了制造业的进一步产业转型和升级。因此在如今流通引导生产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的流通效率进行研究,并研究流通效率与制造业的关系,将对我国目前的制造业乃至流通产业自身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论证了流通产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内在机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但一直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如何升级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三种不同的理论分析角度论证了发展流通产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分工理论认为,流通与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产出效率越高,但是现阶段我国现阶段生产、流通两大领域的专业化分工效率低下,分工的优势效率与规模化效率表现不足,都与分工的协调效率低下直接相关。故基于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传统的分工理论并不能解决问题。在国外的流通业巨头牢牢占据国内流通渠道的话语权的情况下,流通产业严重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影响流通业无法发挥与制造业的协调与先导作用,另一方面流通效率的低下会更加恶化制造业现今面临的转型升级瓶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本文基于现代分工理论和产业链一体化理论,认为整合本土的生产与流通的产业链,迅速提高流通效率来适应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成为解决二者矛盾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流通效率的提升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第一,根据我国流通效率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确立对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括三个一级指标,六个二级指标,并借助这些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流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测度流通效率的时间序数值,并得出流通效率的演变趋势;第二,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得出流通效率与制造业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能够进行回归分析。通过计量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流通效率与制造业之间存在一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方程表明目前流通效率的提升对制造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尚未完全发抨;流通效率指标体系中的规模效率因子,结构效率因子和周转效率因子的提升均可以不同程度促进制造业的增长。本文得出主要结论:浙江近年来六大流通效率影响因子均有了定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浙江省流通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尚未起到其应有的支持与推动作用。所以,虽然流通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流通效率的低下制约着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流通产业主导地位和实际影响力弱之间的矛盾巫待解决;通过计量分析发现,浙江制造业产值增加与以零售业集中度、城乡流通规模比例、流动资产周转率、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批零业人均销售规模和专业市场平均规模等六大因子组成的流通结构、周转、规模效率组成的流通产业综合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显然,从流通结构,流通规模和流通周转率三个主要方面推升流通效率是解决其内在矛盾的基础,也是制造业发展乃至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指出“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应该改变,从重生产转向重流通,使流通适应生产制造发展要求;大力培育、引进规模化零售流通企业,发展农村流通业,平衡数量之间、城乡之间流通结构效率;大力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推广运用,强化流通从业人员培训,加速流通产业流动资金周转,提高流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改变改善流通周转效率;浙江专业市场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流通方式仍然对浙江制造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发展;注重生产、流通互动发展,供应链整合,资源共享,专业人化分工与融合相统一,推进流通效率的提升,并最终带动生产制造业的发尽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