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皮衣科论文-任强

鸡皮衣科论文-任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鸡皮衣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鸡皮衣科,地衣,新种,新记录

鸡皮衣科论文文献综述

任强[1](2009)在《中国鸡皮衣科地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鸡皮衣科(Pertusariaceae)隶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厚顶盘亚纲(Ostropomycetidae)、鸡皮衣目(Pertusariales)。鸡皮衣科地衣包括4个属,即:Ochrolechia (肉疣衣属)、Pertusaria (鸡皮衣属)、Varicellaria (果疣衣属)和Thamnochrolechia。本论文对采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L)、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HKAS)、加拿大自然历史博物馆(CANL)、奥地利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W)、荷兰CBS的标本室(ABL)、新疆大学植物标本室(XJU)以及山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SDNU)的中国鸡皮衣科地衣标本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生态学、植物地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形态-化学-地理相结合的地衣物种概念,报道了中国鸡皮衣科地衣3属83个分类单位,即:肉疣衣属地衣27个分类单位(24种,1变种,2变型),鸡皮衣属地衣55个分类单位(53种,2变种)和果疣衣属地衣1种。其中发现并描述新分类单位4个,即:O. pallentiisidiata(白盘裂芽肉疣衣),P. wulingensis(武陵鸡皮衣),P. qilianensis(祁连鸡皮衣)和P. paraqilianensis(类祁连鸡皮衣);报道了中国新记录种9个,即:O. mexicana (墨西哥肉疣衣),O. oregonensis (俄勒冈肉疣衣),O. alboflavescens (黄粉肉疣衣),O. balcania (巴尔干肉疣衣),P. brachyspora (短孢鸡皮衣),P. gibberosa (瘤结鸡皮衣),P. copiosa (多疣鸡皮衣),P. lacericans (撕裂鸡皮衣)和P. variolosa (瘤疣鸡皮衣)。作者对前人关于中国鸡皮衣科地衣的报道进行了订正研究。以全部原始资料为基础,对前人发表的部分新记录等标本进行了复查与订正,对P. elliptica,P. alpina和P. carneopallida等3个分类单位进行了订正研究,将P. elliptica从中国地衣区系中排除,对P. alpina和P. carneopallida两个种的错误鉴定标本进行订正。本研究首次对中国鸡皮衣科地衣的地理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将其划分为7个地理成分,即:世界广布成分有6个分类单位,占总数的7.23%;环北极成分有28个分类单位,占总数的33.73%;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有13个分类单位,占总数的15.66%;东亚-大洋洲间断分布成分有11个分类单位,占总数的13.25%;东亚成分有9个分类单位,占总数的10.84%;喜马拉雅成分有2个分类单位,占总数的2.41%;中国特有成分有14个分类单位,占总数的16.87%。分析表明:肉疣衣属地衣倾向于温带分布,而鸡皮衣属地衣倾向于亚热带或热带分布;中国特有现象十分丰富。本研究首次全面报道了中国鸡皮衣科地衣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对每一个分类单位与近似种进行了讨论,并且提供了每个属的分种检索表,对发现的4个分类单位和9个中国新记录种从形态、解剖、化学、生境和地理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本研究利用化学显色反应法、薄层层析法(TLC)和微量结晶检验法(MCT)测定出中国鸡皮衣科次生代谢产物32种,其中,茶痂酸(psoromic)和planaic两种酸在中国鸡皮衣科地衣研究中首次报道。本研究提供了4个新种和9个中国新记录种地衣体的外部形态图,为建立中国地衣综合信息数据库提供了资料。(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9)

孙中帅[2](2009)在《青藏高原鸡皮衣科地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鸡皮衣科(Pertusariaceae)隶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厚顶盘亚纲(Ostropomycetidae),鸡皮衣目(Pertusariales)。鸡皮衣科地衣包括2个属,即:Loxosporopsis和鸡皮衣属(Pertusaria)。本论文对馆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L)、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HKAS)及山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SDNU)的700余份青藏高原地区的鸡皮衣科地衣标本,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植物地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形态-化学-地理相结合的地衣物种概念,对该地区的鸡皮衣属地衣标本进行了分类和鉴定,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鸡皮衣科地衣共1属32个分类单位,其中发现并描述新分类单位5个,即新种4个: P. parapycnothelia (类乳头鸡皮衣)、P. paraqilianensis (类祁连鸡皮衣)、P. qilianensis (祁连鸡皮衣)和P. tibetensis (西藏鸡皮衣);新变种1个:P. qilianensis var. beishana (祁连鸡皮衣北山变种);报道中国新记录种4个,即: P. colorata (色斑鸡皮衣)、P. copiosa (多疣鸡皮衣)、P. gibberosa (瘤结鸡皮衣)和P. leucosora (白粉芽鸡皮衣)。对前人关于青藏高原地区鸡皮衣科地衣的研究和报道进行了订正性研究。通过订正研究发现,前人报道在青藏高原地区有分布的P. alpina (Zhao Z. T. et al. 2004)及P. brachyspora (Yang F. et al. 2008)为错误鉴定,本论文将上述两个种剔除出青藏高原地区鸡皮衣科地衣区系,并将其分别订正为P. gibberosa及P. sphaerophora。首次对青藏高原地区鸡皮衣科地衣的地理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将其划分为7个地理成分,即:世界广布成分6.25%;环北极成分31.25%;东亚-北美间断分布9.375%;东亚-大洋洲间断分布9.375%;东亚成分21.875%;喜马拉雅成分6.25%;特有成分15.625%。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鸡皮衣科地衣区系具有如下特点:1)区系成分以环北极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2)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3)特有种十分丰富,特有现象非常明显。首次系统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鸡皮衣科地衣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对本文收录的32个分类单位从形态、解剖、化学、生境和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每个分类单位与其近似种进行了讨论,并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利用显色反应法(CT)、薄层层析法(TLC)、微量结晶检验法(MCT)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共测定出青藏高原地区鸡皮衣科地衣所含的地衣次生代谢产物20种。本研究丰富了中国鸡皮衣科地衣的分布资料,对所报道的所有32个分类单位均提供了地衣体的外部形态图及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分布图,为中国地衣志的编写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8)

杨芳[3](2008)在《甘肃省白龙江流域鸡皮衣科地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采自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共计500余份鸡皮衣科(Pertusariaceae)地衣标本从形态-解剖学、生态学、化学和地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共报道鸡皮衣科(Pertusariaceae)地衣36种共41个分类单位,占中国已报到鸡皮衣科地衣总种数的37.3%,其中肉疣衣属(Ochrolechia)21个分类单位,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墨西哥肉疣衣(O. mexicana)和俄勒冈肉疣衣(O. oregonensis);鸡皮衣属(Pertusaria)19个分类单位,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短孢鸡皮衣(P. brachyspora)和椭圆鸡皮衣(P. elliptica);果疣衣属(Varicellaria)1个新种,即甘肃果疣衣(V. gansuensis)。41个分类单位均为甘肃省首次报道。文中首次对中国鸡皮衣科地衣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基于基物多样性的分析结果,将甘肃省白龙江流域鸡皮衣科地衣分为四种类型:专性树生型、专性枯木或腐木生型、兼性枯木或腐木生型和混生型。运用地衣标准薄层色谱法(TLC)测定出23种鸡皮衣科地衣次生代谢产物。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本文的研究结果,将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的鸡皮衣科地衣划分为7个地理成分,即:世界广布成分、泛热带分布成分、环北极成分、欧亚成分、东亚成分、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本文提供了鸡皮衣科( Pertusariaceae )的分属检索表,肉疣衣属(Ochrolechia)、鸡皮衣属(Pertusaria)及果疣衣属(Varicellaria)的分种检索表。对文中报道的41个分类单位从形态、解剖、化学、生态和地理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于它们与相近种的异同进行了讨论,并提供了地衣体的外部形态图。本研究论文调查了鸡皮衣科地衣在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的物种多样性,为深入研究本流域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积累了材料,也为中国西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地衣资源的进一步调查提供了依据,同时为中国地衣志的编研提供了数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7)

贾泽峰,任强,孙立彦,赵遵田[4](2008)在《中国鸡皮衣科地衣的分类研究Ⅰ》一文中研究指出鸡皮衣科Pertusariaceae隶属于鸡皮衣目Pertusariales。该科的主要特征是地衣体壳状,常缺乏下皮层;子囊器茶渍型,侧丝分枝结网状;子囊壁一般较厚,多为两层,顶部内(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赵俊祯,郭守玉,赵遵田[5](2006)在《秦岭鸡皮衣科地衣的初步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陕西秦岭地区的鸡皮衣科Pertusariaceae地衣进行了形态学、解剖学、化学研究,鉴定出该科地衣3属23种,其中肉疣衣属Ochrolechia8种,鸡皮衣属Pertusaria14种,果疣衣属varicellaria1种。拟苍白肉疣衣Ochrolechiapseudopallescens和类斑点鸡皮衣Pertusariamultipunctoides为中国新记录种。(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赵俊祯[6](2006)在《新疆及其邻近地区鸡皮衣科地衣的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鸡皮衣科(Pertusariaceae)隶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纲(Ascomycetes),茶渍亚纲(Lecanoramycetidae),鸡皮衣目(Pertusariales)。鸡皮衣科地衣为壳状,子囊盘为半被果型,无柄贴生于地衣体表面或埋生在果疣中,子囊壁厚,子囊孢子大型,以球形绿藻为光和共生物。鸡皮衣科包括4个属:Ochrolechia、Pertusaria、Thamnochrolechia和Varicellaria。鸡皮衣科地衣含有丰富多样的地衣次生代谢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对于鸡皮衣科地衣的分类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采自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陕西省的新鲜地衣标本以及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的鸡皮衣科地衣标本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报道了鸡皮衣科地衣3属,31种,其中肉疣衣属(Ochrolechia)地衣8种,鸡皮衣属(Pertusaria)地衣22种,果疣衣属(Varicellaria)地衣1种。首次报道了采自新疆的鸡皮衣属地衣新种2个,分别是天山鸡皮衣(Pertusaria tianshanensis J.Z.Z &Z.T.Z)和新疆鸡皮衣(Pertusaria xinjiangensis J.Z.Z & Z.T.Z),中国新记录种3个,分别是拟苍白肉疣衣(Ochrolechia pseudopallescens),类斑点鸡皮衣(Pertusaria multipunctoides)和亚澳鸡皮衣(Pertusaria thwaitesii)。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报道的31种鸡皮衣科地衣进行了地理成分分析,划分为7个地理成分:世界广布成分,环北极分布,欧亚成分,东亚成分,东亚-北美间断成分,泛热带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对本文收录的31种鸡皮衣科地衣从形态、解剖、化学、生境和地理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每个种与近似种的比较进行了讨论。提供了鸡皮衣目(Pertusariales)和鸡皮衣科(Pertusariaceae)的分科和分属检索表,以及肉疣衣属(Ochrolechia),鸡皮衣属(Pertusaria)和果疣衣属(Varicellaria)的分种检索表。根据薄层层析方法并结合化学显色反应,测定出鸡皮衣科地衣含有的21种地衣化学物质,分别属于脂肪酸类、缩酚酸类、缩酚酸环醚、缩酚酸酮和氧杂蒽酮类5类地衣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是鸡皮衣科地衣重要的分类依据。本论文总结了这21种化学物质的薄层层析(TLC)特征,提供了这些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图。另外运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定出5种物质,即:cryptostictic acid, hypericin , peristictic acid, planaic acid和stictic acid.在附录中,根据本论文研究结果并参考有关文献记载,绘制了这31个分类单位的在中(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6-04-20)

鸡皮衣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鸡皮衣科(Pertusariaceae)隶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厚顶盘亚纲(Ostropomycetidae),鸡皮衣目(Pertusariales)。鸡皮衣科地衣包括2个属,即:Loxosporopsis和鸡皮衣属(Pertusaria)。本论文对馆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L)、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HKAS)及山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SDNU)的700余份青藏高原地区的鸡皮衣科地衣标本,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植物地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形态-化学-地理相结合的地衣物种概念,对该地区的鸡皮衣属地衣标本进行了分类和鉴定,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鸡皮衣科地衣共1属32个分类单位,其中发现并描述新分类单位5个,即新种4个: P. parapycnothelia (类乳头鸡皮衣)、P. paraqilianensis (类祁连鸡皮衣)、P. qilianensis (祁连鸡皮衣)和P. tibetensis (西藏鸡皮衣);新变种1个:P. qilianensis var. beishana (祁连鸡皮衣北山变种);报道中国新记录种4个,即: P. colorata (色斑鸡皮衣)、P. copiosa (多疣鸡皮衣)、P. gibberosa (瘤结鸡皮衣)和P. leucosora (白粉芽鸡皮衣)。对前人关于青藏高原地区鸡皮衣科地衣的研究和报道进行了订正性研究。通过订正研究发现,前人报道在青藏高原地区有分布的P. alpina (Zhao Z. T. et al. 2004)及P. brachyspora (Yang F. et al. 2008)为错误鉴定,本论文将上述两个种剔除出青藏高原地区鸡皮衣科地衣区系,并将其分别订正为P. gibberosa及P. sphaerophora。首次对青藏高原地区鸡皮衣科地衣的地理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将其划分为7个地理成分,即:世界广布成分6.25%;环北极成分31.25%;东亚-北美间断分布9.375%;东亚-大洋洲间断分布9.375%;东亚成分21.875%;喜马拉雅成分6.25%;特有成分15.625%。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鸡皮衣科地衣区系具有如下特点:1)区系成分以环北极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2)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3)特有种十分丰富,特有现象非常明显。首次系统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鸡皮衣科地衣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对本文收录的32个分类单位从形态、解剖、化学、生境和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每个分类单位与其近似种进行了讨论,并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利用显色反应法(CT)、薄层层析法(TLC)、微量结晶检验法(MCT)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共测定出青藏高原地区鸡皮衣科地衣所含的地衣次生代谢产物20种。本研究丰富了中国鸡皮衣科地衣的分布资料,对所报道的所有32个分类单位均提供了地衣体的外部形态图及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分布图,为中国地衣志的编写提供了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鸡皮衣科论文参考文献

[1].任强.中国鸡皮衣科地衣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孙中帅.青藏高原鸡皮衣科地衣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杨芳.甘肃省白龙江流域鸡皮衣科地衣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贾泽峰,任强,孙立彦,赵遵田.中国鸡皮衣科地衣的分类研究Ⅰ[J].菌物学报.2008

[5].赵俊祯,郭守玉,赵遵田.秦岭鸡皮衣科地衣的初步研究(英文)[J].菌物学报.2006

[6].赵俊祯.新疆及其邻近地区鸡皮衣科地衣的分类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鸡皮衣科论文-任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