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河口生物群落具有适应不同时间尺度上各种化学、生物和物理影响的能力。近二十年来,生物评价方法和评估标准开始被应用于研究生物群落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其中,浮游生物作为指示类生物较多的应用于监测河口环境状况。浮游生物处于河口生态系统食物链始端,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存在较高相关性,可为水质变化提供早期预警信息,是河口监测的主要指示类群之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长江口浮游生物进行了广泛研究,多涉及不同季节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的变化,很少涉及微微型浮游生物和病毒的周日变化过程。另外,随着长江三峡工程截流蓄水和投入运行,长江口水域营养盐和悬浮物输入量等将显著变化,可能导致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模式发生改变。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才能显现,因此有必要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过程进行研究。本文基于2005年7月和11月的走航观测数据,2006年6月的走航观测和定点观测数据,以及近十年(1996-2005年)的历史观测数据,从不同时间尺度研究了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生物群落变化过程。结果如下:(1)周日变化定点观测的叶绿素α浓度、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和病毒(Viruses)丰度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非线性矩形方程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了潮汐动力过程是影响河口区叶绿素α浓度、微微型浮游生物和病毒丰度周日变化过程的主要因子。表层叶绿素α浓度、微微型浮游生物和病毒丰度的周日波动呈现典型的半日周期(11-13小时)变化,而中层和底层由于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和水体层化现象的影响,波动周期与表层明显不同。叶绿素口浓度、微微型浮游生物和病毒丰度的周日变化与各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浊度和无机营养盐)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夏、秋季变化夏、秋季分别鉴定浮游植物203种和298种,其中,赤潮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该海域绝对的优势种。浮游植物细胞平均丰度夏季(5.48×104cells L-1)低于秋季(2.70×105 cells L-1),而叶绿素α平均浓度夏季(2.34mg m-3)高于秋季(1.32 mg m-3)。多样性指数(H′)均值夏季(1.51)高于秋季(0.86),均匀度(J)均值夏季(0.59)也高于秋季(0.34)。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块状区域特征,其季节变化主要受海区的流系特征、营养盐、悬浮物等因素的制约。虽然,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模式与三峡工程蓄水前后无明显差异,但所鉴定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与三峡工程蓄水前同期相比明显增多,这可能与三峡工程蓄水后泥沙输入量显著减少、海流入侵等有关。应用流式细胞仪同步分析了夏季水样中微微型浮游生物和病毒丰度。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aryotes)、异养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和病毒平均丰度分别达数量级107、106、109、109cellsL-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毒丰度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浊度、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呈负相关关系,可见,病毒对河口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异养细菌和病毒丰度与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研究结果相比有所变化,特别是病毒,丰度减少达一个数量级,这可能与三峡工程蓄水后径流量减少、海流入侵等密切相关。因此,病毒可作为河口环境变化的高敏感性指示因子。(3)年际变化近十年来,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己发生明显变化。由于长江三峡工程截流蓄水的影响,自2000年以来,该水域悬浮物、COD、无机氮和硅酸盐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富营养化程度有所缓解,但氮磷比值始终高于40,远大于Redfield比值16,硅氮比值也从1996年的1.35下降到2005年的0.94。长期氮磷硅比值的失衡导致了具有光合性和非光合性营养方式的甲藻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所占比例大幅攀升,硅藻的组成比例下降,甲藻类赤潮频繁发生。硅藻群落的减少,致使饵料生物主要组成者桡足类的组成比例正逐渐下降,非饵料生物水母的比例正逐渐增高。近几年来,为改善海域环境现状,控制西部陆源污染物输入量的措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河口水质并无明显改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年际变化表明了维持其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控制输入营养盐比例相对于控制西部陆源污染物输入量可能更为重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发展中的农业生物群落[J]. 前沿科学 2014(03)
- [2].吉林省中部平原农业区的生物群落立体模式研究[J]. 吉林农业 2019(16)
- [3].生物群落结构原型的仿生学模拟[J]. 生态经济 2008(07)
- [4].2012年夏季北极浮冰生物群落结构及垂直分布特征研究[J]. 极地研究 2016(01)
- [5].基于生物群落理论的生态工业园定量评价与实证研究[J]. 资源与产业 2011(03)
- [6].化石燃料属于生物群落吗?[J]. 中学生物教学 2012(05)
- [7].森林生物群落(英文)[J]. 英语画刊(高级版) 2016(10)
- [8].情境,让生物课精彩生花——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构成》的案例片段及反思[J]. 教师 2015(28)
- [9].岸坡特定生态系统对河渠微型生物群落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10].问题先导 先学后教 训练达标——以教学《种群和生物群落》为例[J]. 新课程(中) 2016(09)
- [11].“生物群落”的教学组织[J]. 生物学通报 2010(08)
- [12].基于光带装置的生物群落传递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中的应用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8(02)
- [13].有机氯污染物在白洋淀PFU微型生物群落的富集[J]. 四川动物 2008(05)
- [14].农药米满(Tebufenozide)对淡水微型生物群落呼吸作用的影响[J]. 环境化学 2008(03)
- [15].废水处理系统中微型生物群落变化与水质净化[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2(01)
- [16].探究水体中生物群落演替的活动设计[J]. 生物学教学 2013(10)
- [17].苄嘧磺隆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归趋因素分析[J]. 杂草科学 2011(01)
- [18].互惠共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J]. 菌物学报 2019(11)
- [19].药厂污水处理池微型生物群落与水质净化监测[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20].宜都市实施茶叶绿色生产模式集成示范项目前后生物群落变化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08)
- [21].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结构和性质的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 2015(12)
- [22].校园生物群落调查报告[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03)
- [23].关于“生物群落的演替”一章的几点教学建议[J]. 中学生物教学 2009(11)
- [24].淮南焦岗湖浮游生物群落及多样性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
- [25].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负反馈调节[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30)
- [26].深海热液口大型底栖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17(06)
- [27].如何理解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负反馈调节?[J]. 中学生物教学 2014(10)
- [28].自然 地球再添71个新物种[J]. 学苑创造(7-9年级阅读) 2020(03)
- [29].新物种出现的速度减慢了[J]. 新知客 2008(05)
- [30].水质污染中的微生物监测[J]. 甘肃科技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