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草書體既是文字的形體也是書法的樣式,在我國文字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草書體的形成與演變研究尚顯薄弱的情況下,本文以此為題,採用文獻與出土材料、傳世作品相結合的方法,從書法、形體、書家以及觀念入手,對草書體進行全面研究。就分期而言,戰國至西漢初期為草書體的形成階段,西漢中期至東晉南朝為草書體的演變階段,唐代以後為草書體的風格化階段。就形態而言,戰國文字、隸草是草书体形成的基础,古草、章草、今草、稿草、狂草是草書體的不同形態。在三個階段與七種形態之間存在相互的對應關係。具體而言,草書體的形成與演變過程就是以使轉部件取代點畫部件的過程,也就是從四方結構向流轉結構的轉化過程。符號化是草書體形成與演變的基本特點。連帶是符號化的主要推動力量,其中逆連的作用尤其重要。它既是形體也是方向符號。使轉是草書符號的基礎構件,交叉使轉與非交叉使轉的組合是草書形體的基本結構方式。草書的筆法的直接與簡便決定了它在筆法演變中的基礎作用。總的來看,約定俗成在草書體的形成階段起到重要作用,書家在草書體的演變階段起到重要作用。因為草書家的參與,書法藝術在東漢走向自覺,以書家為代表的草書傳統就此形成。唐代之後,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東晉書法成為正、草兩體的正統,在經歷狂草對這一正統的短暫衝擊之後,中和之美也成為草書審美與評價的基本標準?疚闹攸c在探討草書體形成與演變的動力、途徑及其結果,注重考察不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力求克服草書研究中的片面与主观,以冀在草書形成與演變的規律上有所發現。
论文目录
內容提要緒論一、學術史回顧二、思路與方法三、本文主要觀點第1章 普遍的潦草1.1 “文字異形”:戰國文字的普遍潦草1.1.1 標準的缺失1.1.2 “文字異形”1.1.3 普遍的潦草1.2 筆法與結構1.2.1 散斷與連帶1.2.2 點畫與使轉1.2.3 四方與流轉1.3 “草書之先因於起草”1.3.1 “草書之先因於起草”1.3.2 六國文字的引導1.3.3 從兩系到一系第2章 潦草的分途2.1 “赴急之書”:秦漢之際潦草的分途2.1.1 實用的極端2.1.2 “赴急之書”2.1.3 潦草的分途2.2 順連與形體概括2.2.1 順連與形體的改造2.2.2 使轉的連續與波磔筆法2.2.3 歸納與概括2.3 “漢興有草書”2.3.1 “漢興有草書”2.3.2 急就的实质2.3.3 隸草的轉化第3章 草書體的形成3.1 “純儉之變”:西漢中期至東漢初期草書體的形成3.1.1 經驗的總結3.1.2 “純儉之變”3.1.3 草書體的形成3.2 逆連與形體重塑3.2.1 逆連與形體改造3.2.2 轉不過三3.2.3 四方結構的重塑3.3 “翰墨之道生焉”3.3.1 “翰墨之道生焉”3.3.2 古草的啟蒙3.3.3 草書體的先進性第4章 章草的定型4.1 “草分章體”:東漢時期草書的定型4.1.1 書家的主導4.1.2 “草分章體”4.1.3 草書的定型4.2 標準化與再連帶4.2.1 連帶形體化的確認與再連帶4.2.2 筆法的均衡4.2.3 整理與規範4.3 草書的傳統:從杜度到張芝4.3.1 草書“聖賢”:杜度、崔瑗與張芝4.3.2 草書傳統的形成4.3.3 東漢草書傳統的影響第5章 稿草的調整5.1 “俱變古形”:三國西晉時期草書的全面調整5.1.1 实用的回归5.1.2 “俱變古形”5.1.3 全面調整5.2 兩字連帶與再簡化5.2.1 兩字連帶5.2.2 筆法的轉換5.2.3 調整與再簡化5.3 南北之別:皇象、衛瓘與索靖5.3.1 吳國“書聖”與“一台二妙”5.3.2 南北之別5.3.3 分歧與彌合第6章 今草的完善6.1 “晉人格轍”:東晉南朝草書的完善6.1.1 变态与创造6.1.2 “晉人格轍”6.1.3 草書的完善6.2 多字連帶與形體完善6.2.1 多字連帶6.2.2 使轉連續性的显著增强6.2.3 總結與完善6.3 二王升降:“以王羲之為標準”6.3.1 父子“書聖”6.3.2 二王升降:“以王羲之為標準”6.3.3 草書傳統的轉變及其影响第7章 狂草的突破7.1 “無形之相”:隋唐草書的突破7.1.1 風格化的轉折7.1.2 “無形之相”7.1.3 草書的突破7.2 整行連帶與流轉結構7.2.1 整行連帶7.2.2 中鋒用筆的強化7.2.3 流轉結構的確立7.3 “一寓於書”:張旭與懷素7.3.1 “顛張狂素”7.3.2 “一寓於書”7.3.3 傳統的張力餘論草書字形演變簡表參考文獻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中文摘要Abstrac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草書體论文; 形成论文; 演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