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管理层激励制度,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上市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试行管理层持股以期激励公司管理人员,但是在2005年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实践表明,股权激励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为此,中国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激励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提高经营业绩的有效性也倍受学术界和实业界的争议,也因此股权激励并没有在国内得到大规模地推广应用,甚至曾一度被中止。对股权激励机制原理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中国特有的股权分置结构及其改革对股权激励机制的影响作用,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比较滞后。国外经济学界主要是在企业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分别论述股权激励制度的激励机制,对于股权激励能否对公司业绩产生有效激励并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国内经济学界对股权激励机制的研究大部分是在股权分置的背景下进行的,较多是从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角度来探讨股权激励的必要性和作用机制,没有就股权分置改革和其他限制性条件对股权激励的制度性影响进行深入地分析。于是,在研究股权激励内在机制原理的基础上,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和其他限制性条件对股权激励的制度性影响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认为,经理人也符合“经济人”的假设,经理人的行为决策是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在正常情况下,经理人在制定薪酬制度和作出经营管理决策时,会较多地考虑自身的效用,因而有可能与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如果经理人市场也不完善,这种状况还会更严重。所以,有必要对经理人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当对经理人实施股权激励之后,经理人在有效激励合同的诱导下,将会自觉地关注股东的长期价值提升,从而可以避免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但是,要达到对经理人有效激励的目的,单纯设计一个股权激励制度是不够的,因为股权激励能否发挥作用还受到外部一些制度性条件的限制,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股权激励就难于发挥其激励功能,就难于通过股权激励来实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业绩的目标。就中国上市公司而言,股权激励发挥作用最大的制度性障碍是股权分置,相应地,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激励有着最大的、正面的制度性影响作用。此外,资本市场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环境、经理人市场环境等也对股权激励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对股权激励的机制原理及其限制性条件分析,特别是对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激励的制度性影响分析之后,本文对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实证研究,并对一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经典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具有管理层持股的上市公司业绩水平优于全体样本上市公司业绩水平,更优于没有管理层持股的上市公司业绩水平;上市公司的ROE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上市公司的ROE和管理层持股市值的关系都在95%的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制订和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增强了公司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竞争力,在制度上保证了公司价值的长期稳定增长。最后,作者在对股权激励进行理论分析以及相关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股权分置改革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完成之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股权激励有利于上市公司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改善公司治理和提高公司绩效。因此可以进一步鼓励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继而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腾飞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制度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作者提出需要进一步培育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发展经理人市场和培育发展各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