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大气PM10质量浓度也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利用成都市2007年大气PM10质量浓度的监测数据,在经过以Mallat算法分解重构的小波去噪后,得到其大气PM10质量浓度监测数据时间序列的噪声值,并首次尝试对这一部分进行预测。先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 ,简称FFT)得到大气PM10质量浓度噪声值时间序列的振幅图和平均周期,再利用C-C Method求取出了大气PM10质量浓度噪声值时间序列的延迟时间τ和时间窗口τω,并由此估算出嵌入维数和延迟时间的最佳值。在前述的基础上,使用小数据量方法求得噪声值时间序列的最大Lyapunov指数为0.0357,进而利用最大Lyapunov指数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基于混沌原理的最大Lyapunov指数预测模型对成都市大气PM10质量浓度的噪声值预测精度较好,达到21.75%,与B-P网络优化算法后的网络模型和RBF神经网络模型的精度稍低,比其他模型精度高,在众多模型中属于较高精度水平;2)由最大Lyapunov指数得出系统肯定处于混沌状态的结论;3)预测时间在未达到最大预测时间之前预测结果已经显示出了高误差和精度变化的高振荡特征,应尽量缩短预测时间。最后,本文指出了可能提高精度的两个方面,即大量实践和改进嵌入维和时间延迟的各种求取方法,以及除最大Lyapunov指数预测模型以外进行基于混沌理论的其他预测模型的尝试。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涯混沌理论综述[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08)
- [2].生涯混沌理论及其对生涯教育的启示[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09)
- [3].混沌理论基础及其应用[J]. 考试周刊 2017(67)
- [4].生涯混沌理论下的生涯教育课程发展与创新[J]. 知识文库 2017(09)
- [5].生涯混沌理论视角下的生涯辅导观[J]. 传媒与教育 2015(01)
- [6].混沌理论在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31)
- [7].混沌理论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启示[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02)
- [8].混沌在数字通信领域的应用[J]. 数字通信世界 2017(07)
- [9].混沌理论视野的高职教育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11)
- [10].中医心理学的非线性混沌理论[J]. 世界中医药 2013(04)
- [11].混沌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12].德科学家应用混沌理论提高机器人思考能力[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0(01)
- [13].混沌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案[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12)
- [14].试谈混沌理论在法医学中的运用[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7(S1)
- [15].生涯混沌理论及其对青少年生涯辅导的启示[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6].职业生涯混沌理论研究[J]. 智富时代 2017(10)
- [17].职业发展失败研究在职业咨询中的意义与应用——以生涯混沌理论为视角[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18].混沌理论对实验室研究的启示[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4(02)
- [19].混沌理论对实验室研究的启示[J]. 教育文化论坛 2014(04)
- [20].混沌理论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03)
- [21].混沌理论对心理咨询治疗理论和实践的影响[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10)
- [22].混沌理论对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启示[J]. 商场现代化 2008(16)
- [23].基于混沌理论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应用[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8(11)
- [24].多项式混沌理论在电气系统不确定性研究中的应用概述(英文)[J]. 电工技术学报 2015(22)
- [25].混沌理论在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中应用综述[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5(03)
- [26].基于混沌理论的观点浅析“疆独”问题[J]. 祖国 2014(04)
- [27].略论大学健身健美课堂教学改革:混沌理论的视角[J]. 运动 2014(13)
- [28].混沌理论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09)
- [29].“新科学”与公共行政学研究——混沌理论[J]. 公共行政评论 2008(03)
- [30].混沌理论情景下游览人身安全危机响应研究——基于泰国游船事件[J].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