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流体包裹体研究(1985)

广西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流体包裹体研究(1985)

一、广西某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流体包裹体研究(1985)(论文文献综述)

王葆华,胡荣国,司建涛,赵义来,刘希军,李赛赛,沙培哲[1](2021)在《广西大厂矿田高峰锡多金属矿床花岗斑岩白云母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广西高峰矿床位于大厂矿田的南端,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呈南北走向,并对早期形成的矿体产生了叠加改造作用的花岗斑岩岩墙。为探讨花岗斑岩在岩浆冷却结晶时及岩浆期后热液流体之来源和相关交代作用,对花岗斑岩中以未矿化斑晶(WM-1)、包体(WM-2)、矿化斑晶(WM-3)以及基质(WM-4) 4种形式产出的白云母进行了详细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花岗斑岩中的WM-1和WM-2类型云母属于铁锂云母和富锂多硅白云母,WM-1白云母可能是熔体冷却结晶过程中,在流体的作用下钾长石和铝硅酸盐发生反应所形成的产物,而WM-2白云母则为WM-1白云母其后发生脱水熔融作用过程中的残留物,两者都属于广义上的原生白云母;WM-3和WM-4则属于普通白云母和多硅白云母,为后期热液成因的次生白云母。与原生白云母相比,次生白云母具有相对富硅、镁,贫铁、钠、钛、铝、锂和氟的特点,暗示在花岗斑岩上侵结晶的过程中,不同阶段形成的原生白云母和次生白云母其共存的流体在来源和成分上有显着的差异性,热液流体存在不连续演化的现象。早期流体相对富Fe、 Ti、 Li和F,其来源很可能是矿物分离结晶过程中由于熔体中水含量增加而压力的降低,导致岩浆中的水达到饱和而出溶流体;而晚期热液流体相对富含CO2、 MgO和SiO2,来源于浅部地壳或地表大气降水,携带了大量的CO2,并溶解和萃取了围岩中的部分Mg和Si之后,沿早期形成的控矿构造进入深部与后期填充的花岗斑岩脉发生岩水反应,导致白云母发生绿鳞石和契尔马克替代:R3++AlIV=Si+R2+(R3+=Al, Fe;R2+=Mg, Mn),使其转化为普通白云母+绿鳞石的混溶体。

刘成功,景建恩,金胜,魏文博[2](2021)在《广西大厂矿田深部成矿预测及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厂矿田作为大型锡多金属矿之一,成矿演化过程复杂,隐伏矿产资源繁多。为了研究大厂矿田笼箱盖岩体外围隐伏矿床的分布位置和成矿机制,对覆盖大厂矿田的音频大地电磁数据进行精细的处理,得到了地下3 km以内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根据电性资料结果,推断了隐伏花岗岩和矿体的位置。花岗岩呈高阻特征,埋深约1.5 km,沿断裂构造成脊状隆起;低阻矿体位于花岗岩顶部中泥盆统地层中,推测矿体发育自底部花岗岩体,表明花岗岩具有明显的控矿作用。根据大厂矿田近铜远锡的分带特点和地表元素异常,以找到矽卡岩型锌铜矿体和锑钨矿床的可能性最大。研究表明,晚白垩世时期,中、下地壳(及少量上地幔)岩浆热液沿NW向基底断裂上涌到地壳浅层泥盆系地层,后经结晶分异与围岩产生成矿作用。

张红雨[3](2020)在《内蒙古维拉斯托高中温Sn-Rb-Li-W与中低温Cu-Zn-Ag成矿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围绕“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成矿系统”这一重要科学问题,重点选择了内蒙古地区新发现的维拉斯托锡和铜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其矿化特征以深部的蚀变斑岩型、岩体上部的热液角砾岩型、岩体内部及近端云英岩脉型和岩体稍远端的热液脉型矿化为主要特征。由斑岩体至外围依次为Rb-Li-(Sn)、Sn-(W-Cu-Zn)、Cu-Zn-Ag成矿,蚀变组合分别为钠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白云母-石英-伊利石、石英-方解石-白云母-伊利石-绿帘石-萤石。将成矿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高中温热液蚀变Rb-Li-Sn矿化阶段(I阶段)、高中温锡多金属云英岩阶段(II阶段)和中低温铜多金属阶段(III阶段)。维拉斯托矿区锡和铜多金属矿化与石英斑岩具有密切的关系,该岩体具有高硅高钠、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SrNd-Hf同位素显示其母岩浆来源于新生下地壳的重熔。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结果为135.7±0.9 Ma,认为石英斑岩岩浆形成于陆内伸展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板片回撤和软流圈上涌有关。维拉斯托不同成矿阶段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岩浆硫的范围一致;铅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物质主要与中生代的花岗岩密切相关;氢氧同位素组成也表明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石英斑岩斑晶和早阶段蚀变斑岩中发现了典型的熔体-流体包裹体,记录了体系早阶段由熔体向流体的转变过程。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早阶段热液蚀变Rb-Li矿化的温度为313383℃,锡多金属成矿阶段的流体温度为260323℃,铜多金属成矿阶段的温度为203240℃。成矿流体由Rb-Li矿化到锡多金属再到铜多金属矿化过程,热液体系的温度逐渐降低。提出热液体系的冷却过程有利于促使锡和铜等金属络合物分解,进而诱发这些金属成矿。维拉斯托矿床的锡多金属成矿阶段锡石的U-Pb定年结果为136.8±3.8141.4±5.9 Ma,该阶段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4.2±1.4140.7±1.5 Ma。与锡石和辉钼矿共生的白云母Ar-Ar年龄为133.7±1.5140.7±1.0Ma。铜多金属阶段白云母的Ar-Ar年龄为133.4±0.5133.42±0.5 Ma。多种年代学方法(U-Pb、Re-Os、Ar-Ar)结果表明,维拉斯托岩浆-热液体系成矿作用持续发生的时间大于7 Ma。该较长的矿化-蚀变周期可能与多期岩浆热液成矿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本次系统的研究工作提出维拉斯托矿区的锡多金属和近端的铜多金属矿化属于一个典型的与早白垩世酸性岩浆作用密切关联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该成矿系统发育和保存较为完整。与锡-铷-锂等多金属成矿有关成矿系统的确认为该区进一步铜和银多金属找矿与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韦绍成[4](2020)在《广西五圩矿田主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五圩矿田位于NNW向丹池断裂带东南端,发育一系列不同元素组合的矿床,是丹池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矿田内拔旺(Sn-Zn)矿床、三排洞(Pb-Zn-Sb)矿床和箭猪坡(Pb-Zn-Sb)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地质特征、成矿年龄、闪锌矿微量元素、氢氧同位素以及硫同位素等分析,探讨各矿床成因及相互关系,取得如下结论及认识:(1)丹池成矿带的矿床主要产于中上泥盆统中,而五圩矿田新发现的拔旺矿床产于石炭系中,表明丹池成矿带上,除主要赋矿地层(中上泥盆统)外,其他时代地层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找矿空间。(2)五圩矿田内矿床分布与构造关系密切,矿床主要产于构造断裂带内,显示后生充填成矿特征。(3)五圩矿田内拔旺、箭猪坡和三排洞(Pb-Zn-Sb)矿床的S同位素显示它们的硫来源主要为岩浆硫,混有少量地层硫;拔旺和三排洞(Pb-Zn-Sb)矿床的H-O同位素显示它们的成矿流体来源主要是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盆地卤水)的混合。(4)锡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五圩矿田内拔旺矿床成矿年龄为92±11Ma(n=18,MSWD=3.6),箭猪坡矿床成矿年龄为103±9.3Ma(n=15,MSWD=1.4),均显示成矿于燕山晚期;三排洞(Pb-Zn-Sb)矿床和箭猪坡矿床相邻,元素组合相似,都受NNW向断裂带控制,故本文推测三排洞(Pb-Zn-Sb)矿床和箭猪坡矿床为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都成矿于燕山晚期。五圩矿田主要矿床成矿年龄与丹池成矿带的大厂矿田主要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年龄(98.6~89Ma)及花岗岩年龄(140~77.7Ma)相近,表明丹池成矿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燕山晚期,可能都和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有关。(5)拔旺矿床和箭猪坡矿床的成矿温度为中-高温,二者中间地段发育中-低温元素组合矿床,及二者成矿年龄有一定差异,约10 Ma左右,因此本文推测五圩矿田可能存在多个热源矿化中心,并据此初步建立该矿田成矿模型。

胡志戍,蔡明海,刘嘉兴,李晔,彭振安,张含,邵主助,韦绍成,苑宏伟,胡鹏飞,肖俊杰[5](2020)在《广西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方解石C、O同位素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坑锡多金属矿床是丹池成矿带中段最为典型的超大型矿床。本文对其上部锡多金属矿体和深部锌铜矿体矿石中方解石进行了C、O同位素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锡多金属矿体方解石δ13C(δ13C=-8.9‰~0.12‰)、δ18O(δ18O=11.8‰~20.1‰),锌铜矿体方解石δ13C(δ13C=-6.7‰~-1‰)、δ18O(δ18O=10.3‰~15.9‰),空间上呈现规律性变化,表明两者在成因上存在有机联系。矿石中方解石δ13C低于围岩地层,高于岩浆流体,可能为岩浆热液与围岩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离岩体的距离增加,δ18O平均值不断降低,说明区内成矿是一个岩浆流体与围岩不断进行同位素交换而导致方解石δ18O值不断降低的过程,热液运移方向是从岩体→矽卡岩型锌铜矿→锡多金属矿。

韩发,田树刚,刘建[6](2020)在《大厂锡矿床黑色包裹体成因分析及容矿围岩的古地温研究》文中认为在大厂长坡-铜坑矿床,锡石中普遍存在具有代表性的2类包裹体:黑色包裹体和气-液两相的流体包裹体。文章通过对包裹体结构形态和理论分析,证明黑色包裹体是原生流体包裹体在内压超高(overpressured)条件下形成的。通过牙形石色温指数(CAI)及表面残余结构的研究,获得了容矿岩石的古地温为300~650℃,与前人通过气-液两相包裹体获得的矿化温度(240~540℃)高度吻合,说明容矿围岩的受热事件与同期矿化事件,其热源具有同源性,可能来自矿床下伏的燕山期花岗岩。层状主矿体锡石中原生的流体包裹体正是在这期事件的影响下,变成了黑色包裹体。这些研究证明,大厂锡矿至少有早、晚2期成矿作用。黑色包裹体的发现和古地温的恢复,为层状主矿体是在海底热液喷流沉积成因的认识提供了关键证据。

徐宪立,刘显,闫艳玲,李向前,禹明高[7](2020)在《世界锡矿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锡矿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规律性。本文对锡矿床在全球范围内的形成时代特征及锡矿床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分带规律进行了讨论和总结,认为燕山期为原生锡矿的重要成矿期,新生代为砂锡矿的最重要形成阶段;并将锡矿在全球分布划分为3个主要的锡成矿带:环滨太平洋巨型锡矿成矿带、欧亚大陆陆内锡成矿带和中南非洲锡成矿带。在成因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锡成矿规律,提出富锡地壳的存在是锡矿床产出的前提,岩浆分异演化晚期的富含挥发分及富硅、富碱花岗岩侵入改造作用是锡富集成矿的关键因素。

李聪[8](2020)在《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锡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锡是我国的优势矿种,也是我国关键新兴战略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和社会价值。多年的开采和利用,使得我国的锡矿资源面临危机,从锡矿主要出口国变成依赖进口的国家。因此加大找矿力度,寻找新的锡矿资源,保持我国锡矿资源量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多年来对于锡矿床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资料,但资料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总结。本论文搜集了各类文献中有关我国重要锡矿床的分析资料,建立了我国锡矿矿产地数据库、成矿年代数据库、锡矿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库,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锡矿床研究程度的提高、进一步锡矿的找矿勘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主要取得的以下进展:(1)厘定出我国与锡矿床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22个,与锡矿有关的成矿区带有44个,重要矿集区15个。(2)重要锡矿成矿时代数据成果的总结显示,中国锡矿的成矿时代有前寒武纪、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以燕山期的160~130Ma和100~80Ma为主,其次为加里东期、海西期、喜山期;不同成矿时代的锡矿床的具有集中分布特征,其中前寒武纪锡矿主要分布在川西及桂北矿集区;加里东期锡矿主要分布在祁漫塔格矿集区;海西期锡矿主要分布在东准与星星峡矿集区;燕山期锡矿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桂北、滇东南、湘南、林西-锡林浩特等矿集区;喜山期锡矿主要分布在三江矿集区。在锡矿时空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建立我国锡矿成矿谱系。(3)以重要矿集区为单元,全面搜集了我国典型锡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包括硫、铅、氢氧、碳氧、铷锶、钐钕、铪同位素),并进行了汇总和总结。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锡矿的硫源主要有两种:(1)岩浆来源;(2)岩浆为主,有地层的混合;氢氧同位素表明锡矿的成矿流体来源主要来自于岩浆水以及岩浆水为主、有大气降水的混合;铅同位素显示不同锡矿床铅的来源较为复杂,主要为上地壳铅和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总体上,我国与锡矿床有关的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以及地壳为主、少量幔源混合。(4)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华南地区中生代燕山早期—晚期、大兴安岭南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关锡矿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吴建标,胡云沪,皮桥辉,韦朝文,李国,杨雄,杨红亮,于会冬,鲁迪[9](2020)在《广西大厂笼箱盖岩体黑云母花岗岩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广西大厂多金属矿田是世界级的特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是中国第二大产锡基地;笼箱盖岩体作为区内规模最大的岩体,与成矿有着密切关系。本文运用锆石裂变径迹测年方法制约多幕岩浆侵入活动时限,探讨其与成矿时空关系。研究表明,笼箱盖岩体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160~70 Ma之间,并可划分为多个年龄组,分别为160~150 Ma、120~100 Ma和90~70Ma,具有3期明显的次热历史,揭示笼箱盖岩体的形成经历了3期岩浆侵入活动。大厂多金属矿田的成矿与早白垩世(120~100 Ma)环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下的岩石圈伸展期的花岗岩侵位事件相关。岩浆侵入活动不仅为成矿提供部分含锡多金属及对活化迁移成矿元素有利的挥发性气体的初始热流体,还为早期矿化的下部地层中成矿物质迁移、富集提供强大的热能和必要的物理化学条件。

周振华,高旭,欧阳荷根,刘军,赵家齐[10](2019)在《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以内蒙古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具有"上脉下体"的垂向矿化分带特征,矿集区范围内表现出以花岗岩体为中心的高温锡钨钼矿化、中温铜锌矿化、外围低温铅锌银矿化的水平分带。目前,对锡钨锂多金属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及深部地质背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Ar-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维拉斯托锡钨锂矿区石英脉型矿石中白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31.7±1.4)Ma,显示其与外围维拉斯托铜锌矿床和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属同一构造-岩浆活动产物。石英斑岩中铁锂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21.9±1.3)Ma,可能代表了最晚期的岩浆活动时限,暗示维拉斯托矿区存在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本次研究还获得了维拉斯托矿床东南侧磨盘山岩体边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41.6±1.5)Ma(MSWD=0.75),该年龄不仅与含矿岩体石英斑岩体的年龄一致,也与北大山高分异杂岩体的形成年龄相近,揭示了维拉斯托外围高分异花岗杂岩体深边部及其与地层接触带部位还有寻找锡多金属矿的巨大潜力。综合本次工作和大量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兴安岭南段稀有金属矿床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后伸展和软流圈上涌的构造背景,维拉斯托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不同金属元素在不同的矿化空间内的选择性沉淀是造成元素分带性的直接原因,其成矿特征上可类比南美玻利维亚锡银成矿带。值得提出的是,维拉斯托矿区岩石组合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锂矿化有关的片麻岩穹窿群类似,锡林郭勒杂岩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对于岩浆-变形-变质-深熔作用过程及对稀有金属成矿的制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广西某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流体包裹体研究(198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某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流体包裹体研究(1985)(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大厂矿田高峰锡多金属矿床花岗斑岩白云母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背景及样品描述
2 分析技术
3 白云母分类及化学特征
4 白云母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4.1 原生白云母和次生白云母判定
    4.2 花岗斑岩岩浆期后热液流体来源和交代作用
    4.3 花岗斑岩岩浆侵位时温-压条件
5 结 论

(2)广西大厂矿田深部成矿预测及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环境
2 AMT数据处理
3 电性结构分析
4 讨论
    4.1 隐伏矿床的讨论
    4.2 成矿物质——流体来源和高阻隐伏岩浆侵入体
    4.3 控矿因素
    4.4 成矿机制
5 结论

(3)内蒙古维拉斯托高中温Sn-Rb-Li-W与中低温Cu-Zn-Ag成矿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关键金属与发展战略
        1.1.2 中亚造山带东段多金属成矿研究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高中温Sn多金属与中低温Cu-Pb-Zn-Ag多金属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1.2.2 我国主要Sn矿床研究现状
        1.2.3 中亚造山带东段岩浆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1.2.4 维拉斯托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思路
        1.3.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研究创新点和主要成果
2 中亚造山带东段区域地质
    2.1 区域岩浆岩与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2.4 区域Sn多金属成矿作用
3 维拉斯托Sn-Rb-Li-Cu-Zn-Ag多金属矿床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产出特征
    3.3 矿石物质组成
    3.4 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阶段划分
4 岩浆岩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2 全岩主量元素
    4.3 全岩微量元素
    4.4 全岩Sr-Nd同位素
    4.5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
    4.6 锆石U-Pb年代学
    4.7 岩浆岩成因
5 成矿作用年代学厘定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锡石U-Pb年代学
    5.3 辉钼矿Re-Os年代学
    5.4 白云母Ar-Ar年代学
6 成矿物质来源与流体演化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6.2 原位S同位素组成
    6.3 原位Pb同位素组成
    6.4 流体包裹体研究
    6.5 D-O同位素组成
7 维拉斯托高中温Sn-Rb-Li与中低温Cu-Zn-Ag成矿系统
    7.1 成矿母岩浆起源与构造背景
    7.2 成岩-成矿时代关系与成矿作用事件
    7.3 成矿物质来源与流体演化
    7.4 维拉斯托高中温锡多金属与中低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特征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广西五圩矿田主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锡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1.2.2 五圩矿田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岩浆岩
        2.1.4 区域矿产
    2.2 五圩矿田成矿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五圩矿田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3.1 拔旺锡锌矿床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矿体特征
        3.1.4 矿物组合
        3.1.5 矿石结构、构造
        3.1.6 围岩蚀变
        3.1.7 成矿阶段划分
    3.2 三排洞矿床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矿体特征
        3.2.4 矿物组合
        3.2.5 矿石结构、构造
        3.2.6 围岩蚀变
        3.2.7 成矿阶段划分
    3.3 箭猪坡矿床
        3.3.1 地层
        3.3.2 构造
        3.3.3 矿体特征
        3.3.4 矿物组成
        3.3.5 矿石结构、构造
        3.3.6 围岩蚀变
        3.3.7 成矿阶段划分
    3.4 主要矿床特征对比
第四章 五圩矿田主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1.1 围岩成矿元素分析样品
        4.1.2 闪锌矿的微量元素样品
        4.1.3 锡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样品
        4.1.4 S同位素样品
        4.1.5 H-O同位素样品
    4.2 地球化学特征
        4.2.1 拔旺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2.2 三排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2.3 箭猪坡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矿床控矿条件及成因探讨
    5.1 控矿条件探讨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成矿年代探讨
    5.3 S、H-O同位素指示
        5.3.1 S同位素指示
        5.3.2 H-O同位素指示
    5.4 闪锌矿微量元素对矿床温度的指示
    5.5 成矿温度分带性
    5.6 矿床成因探讨
        5.6.1 成矿物质来源
        5.6.2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型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广西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方解石C、O同位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及矿床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C同位素特征
    3.2 O同位素特征
4 结论

(6)大厂锡矿床黑色包裹体成因分析及容矿围岩的古地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特征
    1.1 层状锡矿化
    1.2 脉状锡矿化
2 锡石中的包裹体及其特征
    2.1 锡石中的包裹体类型
    2.2 锡石中的黑色包裹体形态及结构特征
3 容矿围岩中的牙形石特征与古地温研究
    3.1. 古地温研究方法——牙形石色温指数(CAI)与表面残余结构
    3.2 牙形石色温指数(CAI)与古地温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在不同成矿地质环境下流通包裹体保存与改造的理论分析
    4.2 大厂矿床锡石中两类包裹体的成因
    4.3 大厂锡矿锡石中黑色包裹体的指示意义
    4.4 燕山期花岗岩与早、晚两期矿化事件的关系
5 结论

(7)世界锡矿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锡矿床形成时代特征
2 锡矿床空间分布
    2.1 环滨太平洋巨型锡成矿带
    2.2 欧亚大陆陆内锡成矿带
    2.3 中南非洲锡成矿带
3 锡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
    3.1 锡成矿时空分布特征
    3.2 火成岩与锡矿床的成因联系
    3.3 锡元素的初始富集与成矿
4 结论

(8)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锡矿的研究现状
        1.2.1 中国锡矿的矿床类型划分
        1.2.2 在锡矿物学上研究的进展
        1.2.3 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现状
        1.2.4 锡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现状
        1.2.5 锡石测年的研究现状
        1.2.6 我国锡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的目标任务
        1.3.2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认识和成果
第二章 锡的地球化学性质和锡资源概况
    2.1 锡的地球化学特征
    2.2 锡资源概况
        2.2.1 世界锡资源分布
        2.2.2 中国锡资源概况
第三章 我国锡矿床成矿系列厘定和成矿区带划分
    3.1 成矿系列的概念
    3.2 有关锡矿成矿系列的厘定
        3.2.1 以往划分方案
        3.2.2 成矿系列的厘定
    3.3 论文采用划分方案
        3.3.1 与锡矿有关的成矿区带划分方案
        3.3.2 锡矿矿集区划分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4.1 中国锡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4.1.1 前寒武纪锡矿
        4.1.2 加里东期锡矿
        4.1.3 海西期锡矿
        4.1.4 印支期锡矿
        4.1.5 燕山期锡矿
        4.1.6 喜山期锡矿
    4.2 中国锡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4.3 中国锡矿的成矿谱系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锡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硫同位素
    5.2 铅同位素
        5.2.1 林西-锡林浩特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2 三江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3 湘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4 滇东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5 桂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6 粤东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7 我国锡矿主要成矿时代铅同位素特征
    5.3 碳氧同位素
    5.4 氢氧同位素
    5.5 钐钕同位素
    5.6 铷锶同位素
    5.7 铪同位素
    5.8 小结
第六章 有关锡矿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认识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以内蒙古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采样位置及测试方法
    3.1 采样位置及描述
    3.2 Ar-Ar测年
    3.3 锆石U-Pb测年
4 测试结果
    4.1 云母Ar-Ar年龄
    4.2 锆石U-Pb年龄
5 讨论
    5.1 锡-钨-锂-铅-锌-银-铜多金属成矿系统
    5.2 成矿动力学背景
    5.3 稀有金属超常富集机制
6 结论

四、广西某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流体包裹体研究(1985)(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大厂矿田高峰锡多金属矿床花岗斑岩白云母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王葆华,胡荣国,司建涛,赵义来,刘希军,李赛赛,沙培哲.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03)
  • [2]广西大厂矿田深部成矿预测及成矿机制研究[J]. 刘成功,景建恩,金胜,魏文博. 物探与化探, 2021(02)
  • [3]内蒙古维拉斯托高中温Sn-Rb-Li-W与中低温Cu-Zn-Ag成矿系统研究[D]. 张红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广西五圩矿田主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韦绍成. 广西大学, 2020(03)
  • [5]广西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方解石C、O同位素特征[J]. 胡志戍,蔡明海,刘嘉兴,李晔,彭振安,张含,邵主助,韦绍成,苑宏伟,胡鹏飞,肖俊杰. 中国矿业, 2020(S1)
  • [6]大厂锡矿床黑色包裹体成因分析及容矿围岩的古地温研究[J]. 韩发,田树刚,刘建. 矿床地质, 2020(03)
  • [7]世界锡矿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作用[J]. 徐宪立,刘显,闫艳玲,李向前,禹明高. 矿产勘查, 2020(04)
  • [8]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李聪. 长安大学, 2020(06)
  • [9]广西大厂笼箱盖岩体黑云母花岗岩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吴建标,胡云沪,皮桥辉,韦朝文,李国,杨雄,杨红亮,于会冬,鲁迪. 地质通报, 2020(04)
  • [10]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以内蒙古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床为例[J]. 周振华,高旭,欧阳荷根,刘军,赵家齐. 矿床地质, 2019(05)

标签:;  ;  ;  ;  ;  

广西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流体包裹体研究(198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