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翻译批评及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自有翻译实践以来就始终由翻译用户、翻译活动发起人、翻译研究者等翻译行为主体实践着。早期的翻译理论很大程度上均为针对翻译批评及其衍伸而来的翻译方法的讨论,到近代以来形成更加成熟的观点。在翻译历史长河中,文学翻译一直占据主流。文学翻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自然也需要一个解释力强的翻译评估体系。但可惜的是,译界迄今缺乏一个系统、操作性强、且抓住文学翻译根本属性的评估模式。中国传统译论是主要基于文学翻译的,其重视风格或美学维度的翻译标准也多直切文学翻译的本质。这可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路线不难看出。从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美译”、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到许渊冲的“三美论”、再到刘重德的“信、达、切”,无不重视美学、风格的翻译。王宏印(2006)等人现代文学翻译批评较之前人系统,但也都专门将风格列为独立的评判标准。西方的早期论述如泰特勒(Tytler:1791)也提出了旨趣相当的三原则:相同的思想、相同的风格/笔调、相同的流畅性。可见,中西传统译论向来重视美学维度。但受制于其“不重立论”、“不成系统”、“不求‘甚解’”的传统(杨晓荣,2001),不仅操作性较差,且对文学作品主题意义的探讨有所欠缺。其重整体作家风格的批评方式在面对现代文学精细复杂的文体之网时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未形成一个系统而行之有效的评估模式,只能作为宏观的参考原则。当代学者借助西方语言学模式建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多以某一或多个语言学模式为评估依据,鲜以文学翻译为主要评估对象,更不能充分满足文学文本文体意义(美学意义和主题意义)的挖掘。由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构成的文体意义乃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也是文学翻译批评与质量评估的核心要素。如上所述,传统译论太粗犷,而现代译论多偏离文学翻译本质。因此,翻译界亟需一个既契合文学翻译本质属性、又成体系的文学翻译评估框架。而现代文体学的兴起为系统地考量文学翻译的文体之维提供了条件。现代文体学借助传统和现代语言学视角可对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进行较为充分、全面的挖掘,在提供文学文本意义解读的同时,给文学文本翻译的评估提供较为完善的指导。本文的宗旨,即借助现代文体学为文学翻译量身定做一个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翻译评估框架。本文将整合传统修辞学、功能文体学、语用文体学、认知文体学、以及叙事文体学几大视角、充分考虑双语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各文学文体的主题建构与审美特点、从语音-语形-词-句-篇层面构造一个系统的文学翻译文体评估框架。本文写作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简要地介绍本研究的目标、研究价值、研究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西方文体学发展纵览。本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体学逾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将西方文体学迄今的发展用四个转变加以概括:从印象到系统、从形式到功能、从作者到读者、从文本到多模态。第三章:文学翻译评估理论回顾。本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文学翻译评估的相关概念、传统与当代路径,并回顾了翻译界从文体学视角对文学翻译进行的相关研究。第四章:传统修辞学与文学翻译评估。本章探讨了传统修辞学的若干方面对文学翻译评估的启发。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语音修辞(音乐性、像似性)、语相修辞(像似性)、词语修辞、句法修辞、修辞格等。第五章:现代文体学与文学翻译评估。本章选择了四个和文学翻译相关性最强、且互相补充的文体学流派:功能文体学、语用文体学、认知文体学、叙事文体学,讨论其对文学翻译评估的启发。第六章:文学翻译的文体学评估框架。本章为本研究核心理论框架部分。本章列举了五个文体学视角和文学翻译评估相关的参数,并基于该参数、围绕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然后,根据叙事型文本和抒情型文本两大类文学体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特征进行更为详细的评估说明。本章还讨论了评估原则和方法。第七章:案例分析。本章根据第六章的框架和说明,分别进行了英语小说汉译、汉语小说英译、英语诗歌汉译和汉语诗歌英译四种类型的案例分析。第八章:本章为结论。回顾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对研究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