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感性直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格尔哲学批判,精神活动性,感性直观,感性活动
感性直观论文文献综述
彭双贞[1](2019)在《从“感性直观”到“感性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格尔去世之后,黑格尔学派迅速解体,如何面对黑格尔的哲学遗产成为德国哲学家的共同课题。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青年黑格尔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年黑格尔派通过对其老师遗产的批判和继承,开展了一条从宗教到哲学和文艺到政治的批判路线。青年黑格尔派对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成为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共同主题。在这一共同课题中,对唯灵论的批判、对现实世界和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最主要的和迫切的任务。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也成为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重要出发点。在对宗教问题进行批判的背景下和将“神学下降为人本学”的基本理论旨趣下,费尔巴哈基于“感性直观”的原则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以“颠倒”为目的的批判,建立了感性人本学。费尔巴哈的黑格尔哲学批判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马克思哲学早期到中期的发展过程中动态变化着。马克思对待费尔巴哈的黑格尔哲学批判的态度是两方面的: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完成了对作为思辨神学的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费尔巴哈在一定意义上触及了黑格尔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因此,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伟大的历史功绩和费尔巴哈以“人与人的关系”和感性确定性作为新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费尔巴哈由于从“感性直观”原则出发,因而没有真正理解和克服黑格尔哲学,没有看到黑格尔辩证法中批判和革命的要素。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及其辩证法要比费尔巴哈哲学深刻的多。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体系的非批判的运动形式下包含了革命和批判的因素,即否定性的活动原则。马克思从“感性活动”的哲学原则出发对以“精神活动性”为哲学原则的黑格尔哲学的存在论根基进行了批判并对以“感性直观”为解释原则的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清理。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以及对当时所面临的理论课题的历史性和革命性解答,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的理论变革,并为共产主义运动和现实的革命提供了哲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琪[2](2018)在《感性与理性融合 直观与抽象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1试题呈现(泰州中考第25题)对给定的一张矩形纸片ABCD进行如下操作:先沿CE折迭,使点B落在CD边上(如图1),再沿CH折迭,这时发现点E恰好与点D重合(如图2)。(1)根据以上操作和发现,求(CD)/(AD)的值;(2)将该矩形纸片展开。①如图3,折迭该矩形纸片,使点C与点H重合,(本文来源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29期)
陈永睿[3](2018)在《知性论中的感性直观形式——以时间为切入点看牟宗叁否认物自身之不可知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牟宗叁在赞扬康德对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的同时,以论证不充分为由,否定了康德认为物自身是不可知的观点。对所谓"论证不充分"的阐述并没有让牟宗叁成功指出康德的错误,只是反映出二人的理解存在差异。对时间的不同解读是差异的重要体现。在康德那里,时间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形式;牟宗叁对时间的讨论却到达了知性层面,特别体现在他对"强度量"概念的讨论中。知性论中时间失去了在感性论中先天地排除物自身的机能,让康德关于物自身的不可知性的论证不再具有根基。差异的背后不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误读,还暗含两种思想体系的碰撞;在其中,牟宗叁的理论尝试不应被轻易否定。(本文来源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赵刘[4](2018)在《旅游世界的直观构造——基于感性充实的现象学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化旅游世界研究命题,建议从主观视角出发将其视为游客通过切身体验产生的自我构造。运用现象学和民族志研究方法,基于感性实事对意向充实的现象学直观理念,该文研究了旅游世界的历时与共时构造过程。(1)从历时性角度来看:游前处于前构型阶段,旅游世界的预先构想在有意与无意的社会建构材料充实下达到非本真构造;游中处于当下充实阶段,旅游世界的空乏意指在感性实事的相即充实中当下构造,可分为感性实事符合意指、超出意指、未达到意指3种表现;游后处于旅游世界的回忆与表述阶段,当下化的回忆凸显了自由的意识权能性,糅和切身体验的表述则具有生动和贴近直观的特质。(2)从共时性角度来看:旅游世界中的自然景观通过自由意向性对纷杂感觉材料的统觉而构造;文化景观通过融合外在形式感觉与内在含义理解的感性材料对旅游意向性的充实而构造;主体间性通过抽象理念型被旅游中即时观察交流的感性实事所充实而构造。(3)构造研究凸显了旅游世界的非功利化特点,它使得旅游活动笼罩在自由意向性之下。该理论对旅游符号学也具有借鉴价值,相对于"符号搜集"观点,该文认为人类对感性充实意指的本能渴望可能更适合作为旅游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点。(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本报驻区县[5](2017)在《“抓环保更是促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抓环保更是促转型,是挑战也是机遇。”淄博康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彬面对坦言。这家位于高青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在环保督察中,因为异味、噪音被列入“散乱污”名单而停工整改。该厂在生产压敏胶带过程中产生较多非甲烷总烃气体,之前一直没有上处理设备(本文来源于《淄博日报》期刊2017-09-02)
伏爱华[6](2016)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的感性直观与理性反思——以“中国审美文化”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各大高校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设置,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未必科学、合理,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中国审美文化"课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国审美文化"课程是以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由此培养学生的感性直观和理性反思能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李妍妍[7](2016)在《在理论阐释与感性直观之间演绎传统文化风尚——评董晔博士专着《中国风尚史·汉魏晋南北朝卷》》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时代文化旨趣的显现,"风尚"是具有相当包容性的范畴,它既可指涉精神层面的审美趣味与思想追求,也可指涉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民风民俗等。可以说,"风尚"是一个时代主流的文化情调。对于这样一种贯穿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的文化现象,如何进行全面深入的诠释是个学术难题,因为它看似有形却又无质的存在方式把握起来相当不易,准确展现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需要研究者进行全方位的(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6年10期)
杨爱莲[8](2016)在《基于学生心理,“美”在感性直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美术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利用绘画工具和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结合实物,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小学生大多好动,生硬的讲授难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更直观的方式进行教授,如结合实物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本文来源于《知识窗(教师版)》期刊2016年06期)
陈晓平[9](2015)在《“自由意志”在康德哲学中的错位及其修正——关于感性直观与理性直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宣称,"自由意志"是其哲学体系的"拱顶石",因此,"自由意志"如何摆放便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事实上,"自由意志"的处境在康德哲学中有着巨大的反差: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只是一个悬置的假设,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成为一个"理性的事实"。这是康德理论有失协调的表现,其根源在于康德没有把"自由意志"安放在先验感性直观的位置上。我们可以使"自由意志"具有先验感性直观和理性直观的双重品格,从而避免"自由意志"在康德哲学中的错位和失调。(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李海亭[10](2015)在《书法作为最直观而又超逸的中华感性文化形象——试析书法作为文化的特殊性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作为观念文化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其直观而又超逸的特性,书法是最直观而又超逸的中华感性文化形象。最直观,是说它为视觉形象符号;最超逸,是说它又为抽象的线条之建筑、线条之舞蹈,以线条之空间安排与轻重浓淡变化法天地阴阳之道,熔铸书家的情怀。(本文来源于《书画世界》期刊2015年02期)
感性直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试题呈现(泰州中考第25题)对给定的一张矩形纸片ABCD进行如下操作:先沿CE折迭,使点B落在CD边上(如图1),再沿CH折迭,这时发现点E恰好与点D重合(如图2)。(1)根据以上操作和发现,求(CD)/(AD)的值;(2)将该矩形纸片展开。①如图3,折迭该矩形纸片,使点C与点H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性直观论文参考文献
[1].彭双贞.从“感性直观”到“感性活动”[D].吉林大学.2019
[2].刘琪.感性与理性融合直观与抽象统一[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
[3].陈永睿.知性论中的感性直观形式——以时间为切入点看牟宗叁否认物自身之不可知的原因[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4].赵刘.旅游世界的直观构造——基于感性充实的现象学透视[J].旅游学刊.2018
[5].本报驻区县.“抓环保更是促转型”[N].淄博日报.2017
[6].伏爱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的感性直观与理性反思——以“中国审美文化”课程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7].李妍妍.在理论阐释与感性直观之间演绎传统文化风尚——评董晔博士专着《中国风尚史·汉魏晋南北朝卷》[J].唐山文学.2016
[8].杨爱莲.基于学生心理,“美”在感性直观[J].知识窗(教师版).2016
[9].陈晓平.“自由意志”在康德哲学中的错位及其修正——关于感性直观与理性直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李海亭.书法作为最直观而又超逸的中华感性文化形象——试析书法作为文化的特殊性之一[J].书画世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