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熏陶;激发;榜样;进程
作者简介:陈群,任教于安徽省南陵中学。
当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被媒体热议时,当看见一些孩子在街头巷尾的网吧中沉沦时,当时不时一朵灿烂的鲜花在瞬间凋谢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笔者感到痛心,更感到责任的重大。有句名言说得好: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由此可见,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不能将步伐单纯地停留在研究教材、教法上,而应更多地关注“人”。只有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了解并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关爱学生,渗透爱的熏陶
一个人只有生活在爱的环境中才能感受到爱,才能懂得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人们的时候才能成为人。”如果孩子不善于去爱,他就不可能生活,不可能真正地在道德上得到发展,也就不可能逐渐地进入公民生活的大世界。很多有问题的孩子都生活在有欠缺的家庭里,这种欠缺是一种健康的、爱的、教育的欠缺,而非经济的欠缺,爱的贫乏比经济的贫乏对一个孩子来说要可怕得多。有些孩子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情感无所依附,常常用期待的心灵,躲闪的眼神面对别人。这时,教师就该给学生一个温暖的怀抱,一个精神的家园。语文是学生灵魂的家园。这个家园不是粗陋的、稳固的,它应该是柔软的,有温情的呵护与润泽。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里注入暖暖的爱意,让学生在暖暖的爱意里享用语文,在暖暖的爱意里学会悲悯,学会怜惜,学会关爱,拥有一颗利他、向善的美妙心灵,使人生的孤独与伤感变成美丽与感动。教育自身就是一项“爱”的事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爱祖国、爱职业、爱学生。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见。以教师的真诚换取学生的信任,以教师的爱心换取学生的尊重。
教师要常带浅笑,浅笑是友好的表示,是爱的表现。教师的浅笑是一盏灯,解散学生羞怯的心情,暖和学生还不够果断的脚步。浅笑可以带给学生有限的快乐,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文娱的快乐……用最真诚、最漂亮的浅笑为学生营建一个快乐、健康的空间,学生也会把浅笑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表扬和鼓舞是促人奋进的催化剂,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提高,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表扬与鼓舞,让学生感到“我能行”,品味到成功的滋味,学生也会尝试着把掌声带给身边的同窗,把鼓舞带给自己的亲人。
作为教师要阳光、乐于进取,宽以待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典范作用是无穷的,教师让学生产生亲近崇敬的情感,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然后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教师教育学生的进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进程,热爱学生、善待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学生才会遵从教师的引导,才会自动而积极的学习,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二、巧用文本,推进爱的进程
有位大学教授说得好:“生命就是一棵树,爱情、友情、事业等只是这棵树上开的一朵朵花,我们不能因为一朵花的凋谢而放弃树的生命。”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而后才能爱家人,进而爱校、爱国。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一大原则就是“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爱人”,“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够爱国了”。一个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爱护他人的孩子,也一定会是一个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长大后才能热爱祖国,关心爱护周围的一切。一个人他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能上升到大爱呢?爱自己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时间、名誉等,要告诉学生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创设情境,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推进爱的进程。
例如在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笔者引导学生认识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人们传统的看法是,爱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爱就是如何惹人爱,爱是别人恩赐的情感。而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在弗罗姆看来,爱作为一种主动的能力,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没有获得爱的人正是由于爱的能力发挥的失败,克服这种失败的唯一途径是研究爱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学会爱这门艺术,找出爱失败的原因,并从理论与实际上去把握。在与人相处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常常就自己的行为做出反省,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韩愈对十二郎的骨肉亲情;李密对祖母的不离不弃;仲卿和兰芝的至死不渝。那些温暖人心的感动教会学生懂得爱,教会他们体会爱,明白父母对自己付出,感悟亲情,明白自己的责任,从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的担当,屈原的执着,诸葛亮的忠诚,苏武的坚守,苏轼的旷达,文本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素材,伟大的精神力量感召了一代代人。教师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人格力量的伟大,要用正气荡涤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走进生活,激发爱的回报
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教材本身含有丰富的情感,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美感。然而,课文中的情感熏陶对有些学生而言,是肤浅的,抽象的。为了让爱的魅力完全体现在学生面前,在文本熏陶的基础上,笔者将爱的教育引伸于实际生活中,让他们感受爱的真谛,激发他们用爱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从培养良心感、善意感、自觉地追求善良等方面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是学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之一”。美国教育家彼得•萨洛瓦里和约翰•梅耶认为:情感智力是决定儿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爱心”是人类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到现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有一颗善良友爱的心一直是人们所推崇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等等词语中不难看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弱者的同情心、对社会的责任心等都是其基本内容。
有一个晚上,笔者组织学生观看“让世界充满爱”的演讲,那次学生一个个支着腮帮静静的凝视,虽然教室里光线很暗,但笔者感觉到很多同学都流泪了,那是灵魂的感召啊。温家宝总理给灾区学生的亲笔题字——“多难兴邦”,几个字中包含着鼓励、寄托。抓住这些契机,用鲜活的事例去帮助学生树立人间大爱的情怀。灾难中体现的民族心、民族情让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激发学生爱国、爱民族的情感。
生活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将爱的教育深入生活,学生更能体味爱的真谛。往往许多时候,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情境,将学生引向教育的高端,受到真正的教育。爱无处不在,爱的教育也随之而精彩。这就是爱的教育在学生的身上得到的最好见证。
在语文教学这块肥沃的领域里,让爱的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与学会爱,将爱根植在学生的心中,让其随之成长而不断滋长,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3.
[2]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3]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安徽省南陵中学
邮政编码:24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