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羽毛球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从各个大赛的结果来看,我们的整体实力仍然在世界羽坛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这并不足以掩饰我们在比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体能问题,技术问题,还有一些年轻队员心态起伏不定,心理素质不过硬等,因此,未来形势不容乐观。为提高竞技实力,必须加强羽毛球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录像统计、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收集、归纳、整理他们近期参加的世界级羽毛球比赛录像资料,找出羽毛球每一局比赛各阶段竞技节律现象并对其进行解析;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响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节律的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羽毛球运动员今后的训练、比赛提供参考。其研究结果如下:1.羽毛球一局比赛分为开局、中局和尾局三个阶段。开局为前8个回合,时间约3分钟;中局约为24个回合,时间约13分钟;尾局为后8个回合,时间约为3分钟。2.羽毛球一局比赛开局阶段的竞技节律现象有“直线型”、“倒V型”和“波浪型”三种;中局阶段的竞技节律现象有“M型”和“山峰型”两种;尾局阶段的竞技节律现象有“倒V型”和“波浪型”两种;羽毛球整个一局比赛竞技节律现象有“双W型”、“天桥型”和“闪电型”三种。3.“直线型”、“倒V型”和“波浪型”竞技节律的振幅依次为5、3、1,依次表现为竞技状态好、起伏较大和起伏较小;“M型”和“山峰型”竞技节律的振幅依次为4和2,依次表现为竞技状态起伏较大和竞技状态稳定;“双W型”、“天桥型”和“闪电型”竞技节律的振幅依次为2、2和3,依次表现为竞技状态起伏不大、起伏不大和起伏较大。4.影响竞技节律的因素有:竞技能力因子、竞技表现因子、赛场环境因子和比赛结果评定行为因子。5.全面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重点加强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训练;加强羽毛球运动员的赛场气氛的模拟和竞赛条件变换的模拟训练;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要加强自我控制和调节,争取比赛胜利。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家鸽不同状态下脑电节律特异性分析[J]. 动物学杂志 2019(06)
- [2].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汉语节律感培养初探[J]. 现代语文 2020(03)
- [3].遵循儿童的生命节律 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J]. 江苏教育 2011(10)
- [4].运用节律跳绳,提高跳绳教学质量[J]. 中国学校体育 2014(04)
- [5].跑步的节律更重要 别盲目追求速度和距离[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6(08)
- [6].男女存在性节律周期[J]. 科学大观园 2010(13)
- [7].节律·养生·健康[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1(03)
- [8].节律·养生·健康[J]. 医药与保健 2008(02)
- [9].如何计算“性节律日”?[J]. 妇女生活 2008(08)
- [10].节律健康照明的光谱和照明设计优化[J]. 照明工程学报 2019(06)
- [11].新闻播音语言节律特点问题分析[J]. 视听 2015(12)
- [12].做有效的节律运动[J]. 中医健康养生 2016(05)
- [13].教你计算性节律日[J]. 科学大观园 2009(13)
- [14].论民间艺术听觉形象及其形式节律[J]. 民族艺术研究 2014(02)
- [15].新闻播音语言节律特点解析[J]. 新闻传播 2013(07)
- [16].鲽形目鱼类摄食节律研究进展[J]. 齐鲁渔业 2009(02)
- [17].怀特海教育节律理论对音乐教育的启示[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8)
- [18].不同光照周期下鲇仔鱼的日摄食节律[J]. 四川动物 2008(05)
- [19].不同光照周期下鲇幼鱼的日摄食节律[J]. 水产科学 2008(10)
- [20].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在中枢神经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16)
- [21].基于不同检测方法的养殖鱼类昼夜摄食节律研究进展[J]. 渔业现代化 2016(02)
- [22].制约汉语方向性变调的节律因素[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23].体育运动伤害与人体生命节律的密切关系[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8)
- [24].把握好你的节律[J]. 科学24小时 2018(01)
- [25].赵学 生命节律的守护者[J]. 华人世界 2010(Z1)
- [26].男女存在“性节律”周期[J]. 人人健康 2010(09)
- [27].神经元放电节律仿真及时间序列分析[J]. 生物技术世界 2013(06)
- [28].一类位于加周期分岔中的貌似混沌的随机神经放电节律的识别[J]. 物理学报 2012(08)
- [29].新闻播音语言节律特点初探[J]. 新闻传播 2012(10)
- [30].节律化疗抗血管生成效应的研究进展[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