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战略定位视角研究舒城融入合肥经济圈

从产业战略定位视角研究舒城融入合肥经济圈

论文摘要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都市圈经济,已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心城市通过不断强化都市圈内的经济互动,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来辐射和吸引,承担了区域内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角。然而,经济圈的本质是走向经济一体化,谋求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经济圈的发展既不能离开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拉动,也缺少不了周边区域对中心城市的支撑,只有两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共同走出一条协调发展之路。县域经济是最活跃的市场经济主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县域要融入城市经济圈以促进自身的加快发展。建设合肥经济圈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对于推动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合肥经济圈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中心城市合肥与周边市县在规划衔接、交通融合、产业联动上正趋于不断强化。作为合肥周边市县之一的舒城县,与合肥区位相邻,文化相近,产业互补性强,唯有顺势而动、主动融入,才能共享合作共赢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是舒城县在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加快舒城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城市经济圈”在我国理论界是个相对较新的研究方向,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对县域个体如何融入城市经济圈的研究尚不多。目前,关于“合肥经济圈”的学术研究也大都集中在经济圈整体层面,对县域层面融入的探讨虽有所提及,但系统性和指导性不够。本文选题来自于安徽大学与舒城县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是以舒城县为例,对舒城县如何在产业上更好地融入和对接合肥经济圈进行研究,既为舒城县政府的发展决策提供些许参考,也对推动国内县域融入城市经济圈带来一点启示或借鉴。全文的第三、第四和第五章为主体部分。本文在第三章中总结了舒城县经济发展现状,在结合合肥经济圈和舒城县多项规划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舒城在合肥经济圈下的整体经济地位及与周边市县可能的产业合作点,同时,梳理了舒城融入合肥经济圈的历程;在第四章中本文阐述了舒城在融入合肥经济圈过程中经济圈整体和舒城自身两个层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舒城在合肥经济圈下融入的目标、原则,“一核两区”的战略定位,以及三次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融入策略;在第五章中本文针对如何解决舒城在融入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产业对接和融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最后,是全文的结束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1.2 地域分工理论
  • 2.1.3 发展极(增长极)理论
  • 2.1.4 城市经济圈理论
  • 2.2 有关"合肥经济圈"的文献综述
  • 2.2.1 有关合肥经济圈整体层面的研究
  • 2.2.2 有关合肥经济圈个体层面的研究
  • 第3章 合肥经济圈下舒城发展现状分析
  • 3.1 舒城县区域特征
  • 3.2 舒城县经济当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2.1 发展机遇
  • 3.2.2 面临的挑战
  • 3.3 舒城融入合肥经济圈的比较优势
  • 3.4 合肥经济圈下舒城县的经济地位分析
  • 3.4.1 各市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的对比
  • 3.4.2 各市县三次产业的对比
  • 3.5 合肥经济圈视域下舒城县经济发展及与产业对接分析
  • 3.5.1 舒城县园区建设与产业布局
  • 3.5.2 舒城县与圈内其它市、县的产业对接分析
  • 3.6 舒城县融入合肥经济圈的历程
  • 第4章 舒城融入合肥经济圈的问题与产业战略定位分析
  • 4.1 舒城融入合肥经济圈的问题分析
  • 4.1.1 合肥经济圈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
  • 4.1.2 舒城自身层面存在的问题
  • 4.2 舒城融入合肥经济圈的产业战略定位分析
  • 4.2.1 融入目标和融入原则
  • 4.2.2 舒城县"一核两区"的融入战略选择
  • 4.2.3 三次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融入策略
  • 第5章 相关政策建议及保障措施
  • 5.1 政策建议
  • 5.2 保障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带一路的经济圈背景下的法律制度研究[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01)
    • [2].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功能区的发展途径研究——基于圈层和势差视角[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03)
    • [3].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功能区的发展途径研究——基于信息和协同视角[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03)
    • [4].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下粤东北河源地区的产业机遇[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09)
    • [5].握指成拳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启动[J]. 走向世界 2020(23)
    • [6].追赶的火车头:全速奔跑的胶东经济圈[J]. 决策 2020(07)
    • [7].风景名胜与地方经济圈互动发展探析——以梵净山为例[J]. 产业科技创新 2020(03)
    • [8].胶东经济圈媒体联盟成立[J]. 城市党报研究 2020(09)
    • [9].历史上的东亚经济圈兴衰[J]. 世界知识 2019(11)
    • [10].新时代视域下泛南海经济圈建设研究[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8(05)
    • [11].广州北站空港铁路经济圈效益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35)
    • [12].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重点研究[J]. 中国市场 2016(51)
    • [13].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J]. 中国港口 2017(02)
    • [14].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年——大首都经济圈呼之欲出[J]. 领导决策信息 2017(08)
    • [15].环首都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体系调整[J]. 宏观经济管理 2017(04)
    • [16].港口经济圈圈层结构研究——以宁波舟山港口经济圈为例[J]. 宏观经济管理 2017(04)
    • [17].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莞惠经济圈的创新发展[J]. 开放导报 2017(04)
    • [18].城市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效应评估——以合肥经济圈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 2017(07)
    • [19].合肥经济圈空间关联时空演进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05)
    • [20].库尔勒经济圈发展的路径探析[J]. 克拉玛依学刊 2017(04)
    • [21].基于财政政策支持下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差异及效应的统计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29)
    • [22].东亚经济圈发展及中国应对策略[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04)
    • [23].新视角下的港口经济圈[J]. 宁波通讯 2016(03)
    • [24].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
    • [25].肥东县在合肥经济圈下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J]. 经贸实践 2015(13)
    • [26].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调查与思考[J]. 当代县域经济 2016(07)
    • [27].浅析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J]. 科技风 2016(15)
    • [28].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测度及产业结构升级路径选择——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J]. 绥化学院学报 2016(09)
    • [29].港口经济圈一体化的理论研究[J]. 港口经济 2016(09)
    • [30].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刘奇纵论“港口经济圈”[J]. 宁波通讯 2015(02)

    标签:;  ;  ;  ;  

    从产业战略定位视角研究舒城融入合肥经济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