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行走滑论文-王鹏程,李叁忠,郭玲莉,赵淑娟,李玺瑶

右行走滑论文-王鹏程,李叁忠,郭玲莉,赵淑娟,李玺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右行走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海,盆地群,走滑断层,拉分盆地

右行走滑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程,李叁忠,郭玲莉,赵淑娟,李玺瑶[1](2017)在《南海打开模式:右行走滑拉分与古南海俯冲拖曳》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作为东亚大陆边缘最大的边缘海,位于太平洋、印澳和欧亚叁个板块的夹持之下,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联合作用部位,是揭示新生代两大动力学体系交接转换特征的良好场所。南海海盆为菱形洋盆,包括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均在古近纪—中中新世形成,同时伴随着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盆地群发育,盆地边缘油气资源丰富,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本文搜集了前人对南海洋盆深部形态、磁条带、转换断层等成果,以及南海周边盆地群的沉积体系、沉积相、不整合面相关资料,综合对比了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盆地群的沉积序列、沉积相、沉积厚度,厘定了盆地群断裂体系、断裂组合特征,揭示了南海北部、南部盆地群及西部盆地群中的中建南和万安盆地都是在右行右阶走滑拉分背景下形成的。北部盆地群新生代古近系西厚东薄,新近系东厚西薄,NNE—NE向断裂体系活动早期西强东弱,而晚期东强西弱,从西向东依次停止。同时指出,南海是在NNE向断裂体系右行右阶走滑拉分和古南海俯冲拖曳的联合作用下打开:于34~32 Ma西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受控于NNE向断裂的右行右阶走滑拉分作用,沿着NNE-SSW方向开启;32~23 Ma,NNE向走滑断裂活动自西向东逐步停止;于23 Ma左右,"消失"的南海以西的NNE向走滑断裂完全停止活动,同时由于婆罗洲地块逆时针旋转,古南海的俯冲带走向由近E-W向变为NE向,俯冲板块拖曳力也转变为NW-SE向并且占据主导地位,在拖曳力作用下礼乐—巴拉望地块后缘陆壳伸展,导致西南次海盆打开,东部次海盆的扩张方向由NNE-SSW转变为NW-SE向。于15Ma,礼乐—巴拉望地块与婆罗洲地块碰撞,南海停止扩张。(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7年04期)

柴先平[2](2016)在《柴北缘典型右行走滑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四个典型构造带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与周缘叁大构造带进行了对比,认为北西向右旋走滑是北东或近东西向左旋走滑系统的一部分,其形成机制是祁连造山带的强烈挤压作用下,各构造单元收差异缩量,导致了北东向左旋走滑,走滑是挤压系统的伴生构造。(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杨梅珍,付晶晶,王世峰,陆建培[3](2014)在《桐柏山老湾金矿带右行走滑断裂控矿体系的构建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老湾金矿带上上河-彭家老庄、老湾-盛老庄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表和坑道观察,进行断裂产状统计、配套分析及构造性质与矿化类型耦合关系的研究,确立了老湾金矿带控矿构造体系性质及组合型式。上上河-彭家老庄金矿床以石英脉型矿化较为发育为特点,控矿断裂属走滑构造体系中的R型张扭性裂隙带,向北陡倾,走向(290°~310°)与主剪切带方向(286°)交角约为15°,具右行剪切特征,滑距约10 m。老湾-盛老庄矿床以蚀变岩型矿化为特征,充填脉型矿化不发育,其金矿控矿断裂属P型压扭性裂隙,向南缓倾,其总体走向近东西(约92°),与主剪切带方向的另一端交角约15°。3条规模较大的断裂蚀变带平面上右型侧列特点反映其滑移方向与上上河-彭家老庄控矿断裂滑移方向一致。综合整个矿带断裂产状及矿化信息,认为老湾金矿带控矿构造总体为以老湾和松扒断裂为边界断裂,由里德尔剪切体系中的P型和R型剪切带连结形成的辫状右行走滑剪切带。结合桐柏造山带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分析认为该脆性断裂构造带是早期韧性剪切带继承性演化的结果,反映桐柏造山带不同构造块体间斜向碰撞及随后地壳抬升作用的动力学演化过程。老湾金矿带右行走滑构造体系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对矿床成因提供重要地质约束。(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4年01期)

黄超,余朝华,张桂林,傅良同,袁志云[4](2013)在《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走滑拉分盆地中盆地沉降(或抬升)速率与边界断层走滑速率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对夹在郯庐断裂中段两分支断层间的潍北凹陷沉积埋藏史的恢复,间接求取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潍北凹陷内不同构造位置4口井的埋藏史恢复结果表明: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早、中期的快速沉降,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抬升剥蚀和中新世以来的缓慢沉降3个阶段;各阶段的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0.142 9、-0.072 8、0.032 5km/Ma。通过对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俯冲速率和方向变化的分析推断,中新世中期(39.5Ma)太平洋板块由北西向俯冲转而变成正西向俯冲所产生的西南向应力分量是导致新生代郯庐断裂开始右行走滑的主要因素,且走滑活动持续至今。根据走滑活动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结合各个时期内潍北凹陷的沉降和抬升速率,计算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为15km左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万桂梅,汤良杰,金文正[5](2010)在《辽东湾JZ27-33区块伸展型右行走滑双重构造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东湾JZ27-33区块发育3条大型NNE向走滑断裂,分别为辽中3号断裂(或者辽中1号断裂)、辽中2号断裂和辽东2号断裂,在平面上,3条走滑断裂呈"雁行式"展布,其间密集发育具有走滑性质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在平面上成NE或者NEE走向,与主走滑断裂斜交,其锐角的指向为本盘地层在平面上的位移方向;在横剖面上,负花状构造是研究区内的大型走滑断裂在横剖面上的重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的断裂特征在平面上表现为"双重构造"特征,在横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构成了典型的"伸展型右旋走滑双重构造"系统,并且认为,形成这种构造样式的控制因素主要有: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作用、平面展布特征、多期构造活动以及能干性特征明显的沉积地层。(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0年06期)

林长松,唐勇,谭勇华[6](2009)在《南海西缘断裂带右行走滑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收到日期:2007-11-18;修改日期:2008-11-271引言南海西缘断裂带,北端始于17°30′N附近的海南岛南部,往南延伸止于北西走向的卢帕尔断裂,南北延伸长度约达1 600 km,十分壮观(见图1)。该断裂带除了其名称和延伸长度在不同研究者的(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9年01期)

余朝华,韩清华,董冬冬,陈珊珊,兖鹏[7](2008)在《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理论模型研究,推导出了走滑拉分盆地中盆地的走滑速率与沉降速率之间的关系,即走滑速率同盆地的几何形状参数、最大沉降深度和沉降速率存在着稳定的数值关系。以莱州湾地区潍北凹陷为研究对象,利用回剥法对凹陷内处于不同构造位置的4口井的基底沉降历史进行了恢复,建立了潍北凹陷沉降速率与郯庐断裂中段走滑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根据位于洼陷带的伪1井和央5井的计算结果,得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为40km左右。(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林长松,高金耀,阮爱国,谭勇华[8](2006)在《南海西缘断裂带的地球物理特征和右行走滑地球动力学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西缘断裂带的主断裂是一条形成于中生代的基底断裂,在新生代持续活动扩展为右行走滑活动断裂带。断裂带内无磁性的高密度火成岩体属于印支期或燕山第一、四、五期之中的某一期花岗岩侵入体,很可能是燕山晚期的产物。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的逆时针旋转和周期性改变产生了扭张和变化的区域应力场,在其作用之下南海亚板块与印支亚板块之间产生了差异运动;断裂带的右行走滑活动及其变化是这种差异运动的边缘地质调节效应。南海西缘断裂带的基底主断裂在万安盆地的延伸段位于盆地中部;该主断裂的右行走滑活动引发了盆地沉降和盆地边缘断陷,万安盆地东缘断裂带由此形成。(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1-01)

王步清,肖安成,程晓敢,何光玉,陈汉林[9](2005)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右行走滑冲断构造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露头地质调查、地震剖面解释和地层残余厚度图的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以右行走滑冲断构造变形为主.走滑冲断构造带内的断层在平面上呈分支复合,剖面上表现为花状构造,走滑逆冲断层上、下盘地层呈不协调产出.右行走滑冲断构造带形成的应力来源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的拖拽力作用以及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向的简单剪切应力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林爱明,傅碧宏,狩野谦一,丸山正,郭建明[10](2003)在《焉耆盆地活动断层的晚第四纪右行走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天山东南侧山间盆地——焉耆盆地的晚第四纪右行走滑活动断层的位移和滑动速率进行了测量.详细的卫星图像分析和野外调查表明活动断层(开都河断层带)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南缘,具典型的走滑断层特征.发育在晚更新世—全新世冲积扇中的水系记录了3~250 m的右行错断和位移的累积.冲积扇中的断层陡坎高1 m到25 m,沿断层带走向左行雁列状断层崖呈现,向NE和SW倾.基于河道的错断,14C数据和断层岩组构的分析可以得出:①活动断层的平均右行走滑速率为8 mm/a,垂直分量的速率为1 mm/a,(②典型的单次地震断裂事件产生的错断量为3~7 m,③大地震事件(Ms>7)的平均重复间隔约为500年,④开都河断层带最新的地震断裂事件发生在过去2 500 a间.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相关联的天山是一个逆冲构造占主导地位的造山带,而山间盆地中晚第四纪的走滑断层表明了这种造山机制中具有水平滑动.(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03年01期)

右行走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四个典型构造带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与周缘叁大构造带进行了对比,认为北西向右旋走滑是北东或近东西向左旋走滑系统的一部分,其形成机制是祁连造山带的强烈挤压作用下,各构造单元收差异缩量,导致了北东向左旋走滑,走滑是挤压系统的伴生构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右行走滑论文参考文献

[1].王鹏程,李叁忠,郭玲莉,赵淑娟,李玺瑶.南海打开模式:右行走滑拉分与古南海俯冲拖曳[J].地学前缘.2017

[2].柴先平.柴北缘典型右行走滑构造[J].内江科技.2016

[3].杨梅珍,付晶晶,王世峰,陆建培.桐柏山老湾金矿带右行走滑断裂控矿体系的构建及其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4

[4].黄超,余朝华,张桂林,傅良同,袁志云.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

[5].万桂梅,汤良杰,金文正.辽东湾JZ27-33区块伸展型右行走滑双重构造系统[J].中国地质.2010

[6].林长松,唐勇,谭勇华.南海西缘断裂带右行走滑的地球动力学机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

[7].余朝华,韩清华,董冬冬,陈珊珊,兖鹏.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的估算[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

[8].林长松,高金耀,阮爱国,谭勇华.南海西缘断裂带的地球物理特征和右行走滑地球动力学机理[C].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6

[9].王步清,肖安成,程晓敢,何光玉,陈汉林.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右行走滑冲断构造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

[10].林爱明,傅碧宏,狩野谦一,丸山正,郭建明.焉耆盆地活动断层的晚第四纪右行走滑[J].新疆地质.2003

标签:;  ;  ;  ;  

右行走滑论文-王鹏程,李叁忠,郭玲莉,赵淑娟,李玺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