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受径流和潮流共同影响,水流往复回荡,易受咸潮威胁。1959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发生过11次强咸潮。特别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咸潮活动呈现出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增加、上溯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强度趋于严重等的新特点。严重的影响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本论文,依据长系列的实测资料,统计分析1959年~2005年47年间西江径流量、珠海地区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标准化距平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得出。径流量是导致咸潮发生的主因;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受流域降水的影响,而流域降水的变化又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平均气温咸潮也存在着微弱影响作用。咸潮发生时冬、春两季的径流量与降水量基本都为负距平、ONI基本指数基本都为“低”或“平”、平均气温略高于常年平均值。进入90年代以来枯水期(即冬、春两季)西江径流量与流域降水量整体上都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流域平均气温逐年升高的趋势也变得更加显著。这正是90年代以来珠江口咸潮呈现出逐渐趋于频繁与严重的原因之一。枯水期西江流域降水量的大小、年际变化幅度均自东南至西北呈递减趋势。枯水期西江径流量受流域降水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影响作用大小及显著性均随着向上游的推进而递减。ENSO事件前一年11月至当年3月、当年10月至次年3月两个时段内,ONI与西江径流及中、下游降水量具有显著正相关。ONI为负时,同期西江径流量及中、下游降水量出现负距平的概率,后枯水期高于前枯水期。在El Nino当年1~3月和La Nina次年1~3月时,西江流域表现为干旱少雨、径流小的特征。在La Nina当年1~3月时,西江流域主要表现为干旱少雨的特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闽江咸潮上溯与保障供水安全综合措施的现状与思考[J]. 水利科技 2020(01)
- [2].南通长江口北支咸潮上溯对水环境的影响[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0(03)
- [3].国家防总批复《长江口咸潮应对工作预案》[J]. 中国防汛抗旱 2015(01)
- [4].宋维武作品[J]. 中国钢笔书法 2016(02)
- [5].珠江口咸潮上溯的环境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S1)
- [6].珠江磨刀门水道咸潮特性分析研究[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3(05)
- [7].咸潮的形成与气象有哪些关系[J]. 生命与灾害 2011(06)
- [8].三峡水库对长江河口北支咸潮倒灌影响探讨[J]. 水科学进展 2011(04)
- [9].上海再受咸潮侵袭 急向宝钢水库调水[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9(12)
- [10].基于一维盐度模型的珠江河网咸潮上溯距离分析[J]. 水运工程 2016(11)
- [11].数值分析海平面上升对磨刀门水道咸潮上溯的影响[J]. 人民珠江 2017(08)
- [12].磨刀门水道咸潮线浅析[J]. 广东水利水电 2013(S1)
- [13].珠江河口咸潮问题之我见[J]. 热带地理 2013(04)
- [14].长江口咸潮监测站网规划及信息系统建设[J]. 人民长江 2011(11)
- [15].严重旱情引发罕见咸潮 申城打响“保水战”[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06)
- [16].珠江三角洲咸潮治理研究[J]. 人民珠江 2010(S1)
- [17].浅析珠江三角洲咸潮危害与防治对策[J]. 广东水利水电 2009(01)
- [18].咸潮试验研究[J]. 人民珠江 2012(S1)
- [19].中山市河口咸潮活动特性分析[J]. 广东水利水电 2011(S1)
- [20].珠江口磨刀门水道枯季咸潮上溯与盐度输运机理分析[J]. 海洋通报 2016(06)
- [21].闽江口不同调水方案对闽江下游咸潮上溯的影响研究[J]. 广东化工 2015(19)
- [22].珠江口咸潮上溯对水生植物群落的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08)
- [23].磨刀门水道枯季咸潮上溯规律分析[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1(03)
- [24].磨刀门水道枯水期咸潮变化趋势及成因[J]. 水资源保护 2019(02)
- [25].磨刀门咸潮物理模型试验-Ⅴ活动潜坝抑咸效果研究[J]. 人民珠江 2012(S1)
- [26].珠江口近15年海平面变化特点及其与强咸潮发生的关系[J]. 广东气象 2009(03)
- [27].咸潮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05)
- [28].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珠江河口咸潮上溯预测研究[J]. 水资源研究 2015(01)
- [29].2009年秋季珠江口咸潮与风场变化的关系[J]. 广东气象 2010(02)
- [30].磨刀门咸潮原型测验[J]. 人民珠江 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