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质反应中硅氧键总平均值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0)在《氧化钇对低合金钢连铸保护渣特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低合金钢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种类较多的一类高性能钢种。在低合金钢生产过程中向钢中添加稀土可以有效改善钢的性能。连铸工艺是决定钢材质量的重要阶段,实际生产中发现稀土钢保护渣会出现结条结块现象,说明保护渣中溶解了部分稀土氧化物使其性能发生了改变。通过对比现场未添加至结晶器的原渣和已经完整参加过铸坯冷却过程的终渣,发现氧化钇(Y2O3)对保护渣的理化性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本研究以低合金钢E36为试验钢种,通过向钢中现用连铸保护渣中添加一定比例的Y2O3,采用半球点法、旋转内柱体法、同步热分析法等手段,探究了Y2O3含量对低合金钢连铸保护渣的熔化温度、黏度、结晶温度等理化性能、物相组成和元素迁移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低合金钢连铸保护渣的优化设计和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发现,随着保护渣中Y2O3含量的增多,其熔化温度逐渐升高,保护渣黏度-温度曲线中的转折温度也明显升高。相同温度下,6%Y2O3含量的保护渣黏度最高,4%Y2O3含量的保护渣在含有Y2O3的保护渣中黏度最低。在5°C/min的降温条件下,保护渣的结晶温度会随着渣中Y2O3含量的增多而升高。其中Y2O3含量为6%时最高为1209°C,Y2O3含量为8%时为1198°C略低于前者。通过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对黏度测试后的保护渣进行分析发现,结晶相中均存在枪晶石(Ca4Si2O7F)和钙铝黄长石(Ca2Al2SiO7)。在Y2O3含量为2%时,保护渣中还会析出Al2Y4O9,在Y2O3含量为4%时,保护渣的X射线衍射图谱出现少量CaYAl3O7晶体特征峰,而Y2O3含量为6%和8%时的保护渣中会同时出现Al2Y4O9和Y2O3的特征峰。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物相形貌进行观察,发现随着Y2O3含量的增加,保护渣中不规则类矩形结晶相逐渐增大。通过能谱分析,发现Ca、F、Y元素聚集背散射较亮区域,Na、Al、O元素聚集在背散射较暗区域,还发现保护渣中Y和Al元素在保护渣中的分布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对高温预熔水淬保护渣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发现,Si-O键数量上的规律可以解释不同组分保护渣黏度的变化。Q0、Q1、Q2、Q3分别代表硅酸盐结构中不同的结构单元类型,其中Q0代表该结构单元中没有桥氧,Q1代表该结构单元中桥氧数量为1,依次类推。通过对各组分拉曼光谱进行分峰拟合分析,得出各组分保护渣中Q0、Q1、Q2、Q3的占比,进而推断各组分保护渣中不同硅氧四面体的种类和数量,发现各组分保护渣Q0、Q1、Q2、Q3占比规律与黏度、转折温度、结晶温度规律一致,可以从结构角度解释上述理化性能变化。通过上述研究发现Y2O3对保护渣理化性能的影响规律,从熔体结构角度找到了理论支撑,为下一步优化设计低合金钢连铸保护渣提供理论依据。
刘卫平[2](2018)在《超高压矿物相变和含氢缺陷分析及模拟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高压(Ultrahigh-Pressure,缩写为UHP)矿物是随陆壳岩石深俯冲进入地球内部,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后形成的,然后与超高压变质岩一起折返出露于地表。采用原位分析从超微尺度揭示超高压矿物的复杂结构信息,对于探讨矿物的晶体结构、变形机制、缺陷性质以及有关H的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来自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中的锆石、柯石英和α-PbO2型TiO2,这些具有指示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材料测试技术和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这些超高压矿物含氢缺陷结构及其同质多形体之间的相变等问题。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大别山双河和碧溪岭地区锆石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数据计算得到锆石的晶体结构参数,通过数据分析锆石为四方晶系,且矿物样品的结晶程度较好。利用FTIR技术,对双河和碧溪岭地区锆石含氢缺陷形成的结构水含量进行统计;双河锆石中结构水含量在3-56 ppm之间,结构水平均含量是29 ppm。碧溪岭锆石中结构水含量是4-41 ppm,结构水平均含量是15 ppm。不同地区锆石中结构水含量差异明显,双河锆石中结构水平均含量比碧溪岭的高出约一倍;同一地区不同锆石颗粒之间结构水含量分布也并不均匀,这可能与含氢缺陷分布不均、初始H的浓度、H的结合能力和扩散速率受温度和压力条件影响等因素有关。两地区锆石的代表性红外吸收峰为:(I)3385-3414 cm–1,(II)3261-3281 cm–1,(III)2918-2929 cm–1,碧溪岭地区还存在有(IV)2850-2855 cm–1的红外吸收峰。(I)、(II)和(III)处的红外吸收峰与Si空位的取代O-H的伸缩振动相关。2、对大别山石马地区柯石英样品进行透射电镜(TEM)测试,通过单晶电子衍射花样计算分析,得到柯石英的晶体结构数据,并确定其为单斜晶系。通过柯石英形貌相分析,柯石英周围伴随着退变质石英,石英中有明显的位错现象,而柯石英中并没有位错的存在;柯石英和退变质石英边界的凸面朝向柯石英,说明石英是以消耗柯石英而生长的;根据两相边界处复合电子衍射花样图分析,柯石英→退变质石英相变是属于重构型相变。通过FTIR分析,石马地区柯石英颗粒结构水含量为15-52 ppm,其平均值是32 ppm。柯石英主要红外吸收峰为(I)3561-3580 cm–1,(II)3433-3462 cm–1和(III)3412-3425 cm–1。(I)、(II)和(III)处的红外吸收峰对应的是含氢缺陷中的O-H的伸缩振动,(I)和(II)处的红外吸收峰是来自于水榴石(SiO44-<=>(O4H4)4-)的取代机制导致的。3.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局域密度近似(LDA)和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对锆石晶胞进行模拟计算,两种方法优化后所得到的晶胞参数、体积、体积模量、Si-O和Zr-O键长理论值比实验值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但是GGA方法理论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验值。在0.120 GPa压力范围内采用GGA方法计算锆石的高压压缩性质表明,随着压力增大,锆石晶胞轴长(a、b、c)和体积都逐渐的减小,而轴角α、β和γ变化表现为在一定小范围内的上下波动。当压力达到20 GPa时,锆石晶胞体积由257.80?3压缩到250.48?3,体积减小约4%,Si-O键长、Zr-O(Ⅰ)和Zr-O(Ⅱ)键长分别压缩了1.7%、0.8%和0.9%,锆石的体积模量变化较大,增大约26.5%。利用热力学中的近似处理(温度设定0 K)和模拟计算的GGA方法,我们得到在0.120 GPa压力范围内锆石和莱氏石(reidite)的Gibbs自由能(即焓值),通过两相的焓差确定锆石→莱氏石(reidite)相变压力阀值为13.89 GPa。氢掺杂锆石中(4H)Si、(AlH)Si和(YH)Zr超晶胞模型的缺陷形成能分别是3.7 eV、11.54 eV和16.12 eV。根据能量最低原理,(4H)Si模型的含氢缺陷是最容易形成的,4(OH)-<=>SiO44-结合机制可能是氢掺杂的最优选模式之一。在含氢缺陷(4H)Si模型中存在3431,3538和3571 cm–1的拉曼散射峰,该处的散射峰对应的是水榴石替代机制。在(AlH)Si和(YH)Zr含氢缺陷模型中,分别出现了3278和3220 cm–1拉曼散射峰。4.采用第一性原理的GGA方法模拟计算,得到柯石英晶体的轴长和体积在010 GPa压力范围内随着压力增大而减小,但是轴角β和体积模量随着压力增加而增大。压力达到10 GPa,其体积减小大约7.8%,而β值和体积模量分别增大约3%和7.8%。晶体内轴角β值有较大的变化反映了在高压下柯石英晶格存在一定程度的畸变。柯石英和石英相变只考虑压力因素,温度固定为0 K,使用两相间焓差的方法,在010 GPa压力范围内得到柯石英→退变质石英相变压力阀值为4.1 GPa。理论计算得到了氢掺杂柯石英中(4H)Si和(AlH)Si超晶胞模型(2×1×1)的缺陷形成能分别是-4.92 eV和-3.10 eV,(4H)Si模型缺陷形成能最低,该模型中含氢缺陷较容易形成,氢的(OH)4?Si结合机制在柯石英结构中是优先模式。(4H)Si含氢缺陷模型中存在3135,3385,3474和3509 cm–1的拉曼散射峰。(4H)Si含氢缺陷结构对应水榴石替代机制,即Si4++4O2-<=>4OH–。在(AlH)Si含氢缺陷的模型中,出现了3198,3487,3526和3682 cm–1的拉曼散射峰。两种(4H)Si和(AlH)Si含氢缺陷结合机制的拉曼散射峰与红外光谱的实验结论有一定的偏差,柯石英内部还可能存在其它元素的阳离子与氢结合,从而引起吸收峰,还有待进行更多的实验和理论的探讨。5.采用第一性原理GGA方法计算得到金红石型TiO2、超高压矿物α-PbO2型和斜锆石型TiO2的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密度数据。金红石型TiO2的能带属于直接带隙,带隙值是1.84 eV,比其实验值偏小1.19 eV。超高压矿物α-PbO2型和斜锆石型TiO2的能带都属于间接带隙,带隙值分别是2.47 eV和2.04 eV,比常态相金红石的带隙值偏小,有可能金红石型TiO2相变后超高压相的晶体活性更低。在08GPa范围内理论计算得到金红石型→α-PbO2型TiO2高压相变的压力阀值是2.87GPa。在014 GPa范围内理论计算得到α-PbO2型→斜锆石型TiO2超高压相变的压力阀值是10.08 GPa,与实验值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与模拟计算中引入热力学和量子力学近似处理方法有关。
郭晓光,翟昌恒,张亮,金洙吉,郭东明[3](2014)在《光学石英玻璃纳米级加工性能》文中指出提出了一种石英玻璃仿真模型的构建方法,并应用分子动力学(MD)仿真结合纳米压痕实验对石英玻璃进行了纳米级加工性能的研究。通过计算石英玻璃模型的密度和纳米硬度,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石英玻璃进行了纳米压痕实验,得到了压痕曲线并观察了纳米压痕形貌。最后,对纳米级压痕过程进行了仿真,通过计算配位数研究了损伤层的形成及扩展机理。计算得到的石英玻璃模型的纳米硬度约为9.710.7GPa,密度约为2.28g/cm3,与实际测量结果基本一致。仿真结果表明:石英玻璃有着稳定的塑性变形和少量的弹性变形,且存在压痕的尺寸效应。当压头压下时会形成大量的原子稠密区,失去原来共价键的强度,形成损伤层;而表面形貌主要是由于压头向两侧挤压原子和压头的黏附作用形成的。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表明石英玻璃比较适合超精密加工。
李琳[4](2010)在《贫细赤铁矿的管段高紊流矿化与柱式短流程分选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铁矿资源开发力度逐步加大,贫细难选赤铁矿的开发已经势在必行。目前,围绕赤铁矿分选已经形成了弱磁-强磁-阴离子反浮选的较成熟分选工艺,但随着资源贫化,以及矿物粒度越来越细,其中的阴离子反浮选工艺逐渐暴露出分选效率低、工艺流程长、选矿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在整体工艺框架下,开展高效的反浮选分选方法、设备和工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开展了贫细赤铁矿的工艺矿物学和可浮性研究,分析了贫细赤铁矿的矿物学特性,揭示了“贫、细”对赤铁矿分选过程的显着影响,研究了贫细赤铁矿的可浮性过程特征。本文系统分析了各种分选方法及过程,特别是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分选方法及过程的特点,提出了利用浮选柱特别是柱内管段高紊流矿化以及粗精选一体的多流态梯级强化过程来提高贫细赤铁矿的分选效率、强化分选工艺的思路。本论文对基于射流的管段高紊流矿化过程的研究始于气泡特征。指出了单个气泡在管段内运动过程中直径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摄像-图像处理法首次对管段内气泡尺寸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压差法研究了基于射流的管段内气含率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考察了循环压力、吸气量、柱体背压以及起泡剂用量条件对管段整体气含率的影响,揭示了管段内局部气含率的分布规律。利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研究了基于射流的管段内单相流场的二维速度场分布,掌握了管段内单相流场的速度分布特征。利用FLUENT软件对基于射流的管段内的流场进行了单相和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管段单相流数值模拟得到的速度场分布规律与利用LDV得到的实验结果在总体趋势上是一致的,说明数值模拟技术作为研究管段流场的手段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通过管段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分析了管段内速度、压力、湍流动能和气含率的分布规律,掌握了管段内的基本流场特性,揭示了管段直径、柱体背压和气泡直径对管段内流场的影响。本文开展了基于中矿的管段高紊流矿化的浮选动力学研究,推导出了管段的浮选速度常数、平均停留时间和浮选回收率的表达式。本文最后开展了贫细赤铁矿分选试验研究。建立了实验室分选系统和柱式短流程工艺研究系统(工业分流试验系统),通过分选试验研究了高效柱式粗选设备的分选过程,开发出“粗-扫”两段式柱式短流程工艺,与浮选机工艺相比,简化了流程,在精矿品位相近的情况下,回收率提高了8.25个百分点,强化了对微细粒矿物的回收,该项研究也填补了我国铁矿选矿技术的空白。在工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磁铁矿柱式分选工艺工业应用的经验,进行了柱式分选设备的适应性改进和一粗两扫中矿顺次返回流程的工业系统设计。
叶大年[5](2005)在《谈谈“举一反三”》文中研究说明
叶大年,李哲,赫伟[6](2001)在《变质反应中硅氧键总平均值的变化》文中指出以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的精测资料为依据, 计算了33个变质反应前后的硅氧键总平均值, 得出结论:增温趋向使硅氧键长的总平均值减小, 而增压趋向使硅氧键长的总平均值加大. 这个结论在理论上的意义在于, 在硅酸盐体系中, 增温趋向使硅氧键的共价性增强, 增压趋向使硅氧键的离子性增强. 高压下四面体的硅氧键会增长, 超高压下四配位的硅会变成六配位, 硅氧键会突然大大增长, 即硅氧键的总平均随压力增加而增长,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孙才新,顾乐观,张建辉[7](1986)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污秽地区电气设备外绝缘涂硅油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以天燃气为原料的化工厂与火电厂烟囱排出的灰粒,在实验室中进行了涂硅油和不涂硅油的绝缘子工频污闪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火电厂的煤烟灰,涂硅油可以大幅度提高绝缘子的工频污闪电压;而对于化工厂的炭黑污染,涂硅油没有明显效果。还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等机理探讨。
二、变质反应中硅氧键总平均值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质反应中硅氧键总平均值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钇对低合金钢连铸保护渣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连铸保护渣的发展 |
1.2 连铸保护渣基础特性 |
1.2.1 连铸保护渣的化学组成 |
1.2.2 连铸保护渣的冶金功能 |
1.2.3 连铸保护渣的理化性能 |
1.2.4 连铸保护渣的熔体结构研究 |
1.3 低合金钢的发展 |
1.3.1 低合金钢对保护渣的要求 |
1.3.2 稀土低合金钢连铸保护渣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方法 |
2.1 现场保护渣预实验 |
2.1.1 现场保护渣性能对比测试 |
2.1.2 分析讨论 |
2.2 技术路线与渣样准备 |
2.2.1 技术路线 |
2.2.2 预熔渣的制备 |
2.3 连铸保护渣理化性能的测定 |
2.3.1 连铸保护渣熔化温度的测定 |
2.3.2 连铸保护渣黏度的测定 |
2.3.3 连铸保护渣结晶温度的测定 |
2.4 连铸保护渣矿相分析 |
2.5 连铸保护渣熔体结构分析 |
第三章 氧化钇对低合金钢连铸保护渣理化性能和结晶矿相的研究 |
3.1 氧化钇对保护渣熔化特性的影响 |
3.1.1 对保护渣熔化温度的影响 |
3.1.2 对保护渣熔化接触角的影响 |
3.2 对保护渣黏度的影响 |
3.3 对保护渣结晶温度的影响 |
3.4 对保护渣结晶物相的影响 |
3.5 对保护渣结晶形貌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氧化钇对低合金钢连铸保护渣熔体结构的研究 |
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4.2 拉曼光谱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超高压矿物相变和含氢缺陷分析及模拟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高压变质作用 |
1.2.2 大陆俯冲的深度 |
1.2.3 超高压变质作用中的流体活动 |
1.2.4 大别山地区超高压矿物含氢缺陷即结构水的研究 |
§1.3 矿物晶体的相变介绍 |
1.3.1 矿物晶体的相变 |
1.3.2 晶体相变的分类 |
§1.4 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的应用 |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目标 |
1.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2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6 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创新点 |
1.6.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6.3 论文的创新点 |
1.6.4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现代测试分析方法和模拟计算理论基础 |
§2.1 现代测试分析方法 |
2.1.1 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 |
2.1.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 |
2.1.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2.1.4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方法 |
§2.2 模拟计算理论基础 |
2.2.1 第一性原理方法介绍 |
2.2.2 密度泛函理论介绍 |
2.2.3 交换—关联能泛函近似 |
§2.3 CASTEP软件介绍 |
第三章 锆石含氢缺陷的实验研究 |
§3.1 样品地质背景及产地 |
3.1.1 样品地质背景 |
3.1.2 样品产地 |
§3.2 样品的描述、制备和测试 |
3.2.1 锆石特征及样品的描述 |
3.2.2 样品制备 |
§3.3 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1 锆石样品XRD测试分析 |
3.3.2 锆石含氢缺陷FTIR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锆石相变和氢掺杂的模拟计算研究 |
§4.1 引言 |
§4.2 晶体模型建立 |
§4.3 模拟计算方法 |
§4.4 模拟计算结果与讨论 |
4.4.1 锆石高压下的压缩性质 |
4.4.2 锆石→莱氏石(reidite)相变分析 |
4.4.3 理想及含氢缺陷锆石超晶胞的能量分析 |
4.4.4 含氢缺陷锆石模型的拉曼光谱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柯石英相变和含氢缺陷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采样背景及样品描述 |
5.2.1 采样背景 |
5.2.2 样品描述 |
§5.3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柯石英晶胞参数的测定 |
5.4.2 柯石英→退变质石英形貌相分析 |
5.4.3 柯石英→退变质石英相变分析 |
5.4.4 柯石英含氢缺陷的FTIR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柯石英相变和氢掺杂的模拟计算研究 |
§6.1 引言 |
§6.2 晶体模型的建立 |
§6.3 模拟计算方法 |
§6.4 模拟计算结果与讨论 |
6.4.1 柯石英高压下的压缩性质 |
6.4.2 柯石英→退变质石英相变分析 |
6.4.3 理想及含氢缺陷柯石英超晶胞的能量分析 |
6.4.4 含氢缺陷柯石英模型的拉曼光谱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金红石超高压多形体相变的模拟计算研究 |
§7.1 引言 |
§7.2 TiO_2同质多形体的晶体模型 |
7.2.1 TiO_2常压相的晶体模型 |
7.2.2 TiO_2超高压多形体的晶体模型 |
§7.3 模拟计算方法 |
§7.4 计算结果与讨论 |
7.4.1 TiO_2同质多形体相变的理论基础 |
7.4.2 金红石同质多形体的电子结构 |
7.4.3 金红石型→α-PbO_2型TiO_2相变 |
7.4.4 α-PbO_2型→斜锆石型TiO_2相变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光学石英玻璃纳米级加工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光学石英玻璃MD仿真模型的建立 |
3 石英玻璃纳米压痕实验 |
4 石英玻璃纳米压痕的MD仿真 |
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 结论 |
(4)贫细赤铁矿的管段高紊流矿化与柱式短流程分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赤铁矿资源呈现贫、细特点 |
2.2 赤铁矿分选工艺基本成熟 |
2.3 赤铁矿分选方法研究现状 |
2.4 管段高紊流矿化技术研究进展 |
2.5 本章小结 |
3 贫细赤铁矿工艺矿物学及可浮性特征研究 |
3.1 贫细赤铁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
3.2 贫细赤铁矿可浮性特征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贫细赤铁矿分选过程设计 |
4.1 贫细赤铁矿分选过程设计原则 |
4.2 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分选过程分析 |
4.3 贫细赤铁矿分选过程设计 |
4.4 贫细赤铁矿柱式短流程分选工艺开发的关键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射流的管段气液两相流研究及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
5.1 基于射流的管段气液两相流研究 |
5.2 基于射流的管段速度分布研究 |
5.3 基于射流的管段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中矿的管段高紊流矿化浮选动力学研究 |
6.1 管段紊流特征及对矿化分选的影响 |
6.2 管段高紊流矿化过程研究 |
6.3 管段停留时间 |
6.4 管段回收率的理论推导 |
6.5 本章小结 |
7 贫细赤铁矿分选过程及柱式短流程分选工艺研究 |
7.1 贫细赤铁矿分选过程试验研究 |
7.2 贫细赤铁矿柱式短流程分选工艺研究 |
7.3 本章小结 |
8 贫细赤铁矿柱式分选设备及短流程工艺系统 |
8.1 磁铁矿柱式分选工艺的工业应用经验 |
8.2 贫细赤铁矿柱式分选设备的适应性改进 |
8.3 贫细赤铁矿柱式短流程工业系统设计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和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变质反应中硅氧键总平均值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钇对低合金钢连铸保护渣特性影响研究[D]. 刘畅.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2]超高压矿物相变和含氢缺陷分析及模拟计算研究[D]. 刘卫平. 中国地质大学, 2018(10)
- [3]光学石英玻璃纳米级加工性能[J]. 郭晓光,翟昌恒,张亮,金洙吉,郭东明. 光学精密工程, 2014(11)
- [4]贫细赤铁矿的管段高紊流矿化与柱式短流程分选研究[D]. 李琳.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4)
- [5]谈谈“举一反三”[J]. 叶大年. 求是, 2005(11)
- [6]变质反应中硅氧键总平均值的变化[J]. 叶大年,李哲,赫伟. 科学通报, 2001(01)
- [7]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污秽地区电气设备外绝缘涂硅油效果的研究[J]. 孙才新,顾乐观,张建辉. 高压电器, 19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