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自然地理学
作者: 齐德利
导师: 张忍顺
关键词: 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中国
文献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是由红色陆相碎屑岩发育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类型总称,是在中国命名并逐渐深入研究的地貌类型之一,至今不过70年的历史,多尺度对比和综合研究目前很少。由于研究尺度不同,对比的内容以及所得出的结论也具有各自的适应性。论文以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分类指标体系为切入点,分别基于时空尺度、人文理性尺度和数理统计尺度,主要对中国丹霞地貌进行面上的综合对比研究。在点尺度上选择广东坪石金鸡岭和广西藤县太平狮山丹霞地貌为案例,基于尺度融合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包括: 1.受红层盆地要素影响、构造断裂控制,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表现为“条带展布、斑块镶嵌、集中出现”的态势。主要沿仙霞岭——武夷山——南岭弧状地带(东南区)、四川盆地东部——南部——西部马蹄形盆地边缘(西南区)以及陇山周围——河西走廊T型(西北区)分布。对比三大集中分布区气候、植被、地壳抬升速度以及人类活动等造成丹霞地貌景观分异的因素,划分三个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大区:1) “丹山碧水画中游”——浙闽赣粤桂湘丹霞地貌旅游区;2) “丹霞盆景,大佛之乡”——四川盆地边缘丹霞地貌旅游区;3) “丝绸之路,丹霞画廊”——陕甘宁青新西北丹霞地貌旅游区。初步构建丹霞地貌评价指标体系,首次评出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地40佳,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旅游开发模式。 2.应用释光(LT、OST)测年分析坪石武江河流阶地冲积层年龄,定量研究坪石金鸡岭丹霞地貌区地壳抬升速度、丹霞地貌年龄,借助研究区DEM影像地图并配合大比例尺地形图计算丹霞崖壁后退速度和侵蚀速度。结果表明,坪石金鸡岭丹霞地貌区地壳抬升速度为0.537m/10ka,金鸡岭丹霞地貌年龄为384.8×10kaB. P. , 排岗与金鸡岭之间崖壁后退速度为0.49m/10ka,侵蚀速度为10.66×10~4m~3/10ka(27.44×10~4t/10ka)。基本代表了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发育的速度水平。 3.丹霞地貌呈色机理表现为:“物理成色——化学染色——生物着色——人工涂色”。丹霞地貌发育过程表现为:早期物质迁移模式“地台活化——盆地成型——红层堆积”;中期动力演化模式“红盆抬升——流水下切——地貌塑造——景观分异”,后期地貌发育模式表现为:1) 正地貌“丹霞堡寨——丹霞方山——丹霞石墙——丹霞石柱——丹霞残丘”;2) 负地貌“丹霞扁平洞——丹霞额状洞——丹霞穿石岩——丹霞天生桥”;3) 过渡地貌“垂直(卸荷、层间)节理——丹霞竖状洞穴——丹霞石花——丹霞一线天——丹霞巷谷”。 4.通过对黄金周景点卡口瞬间流量连续观测计算及现场问卷调查,金鸡岭景区旅游流呈明显的双峰双谷单周期型,“丹霞地貌”名词认知率仅占5%,太平狮山仅1%。加强丹霞地貌解释和构建丹霞美学非常必要。 丹霞地貌学(Danxia Geomorphology)发展,应在继续走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同时,重点突出区域整合对比研究,熔融多学科研究成果,完善学科体系,尽早树立其国际地貌学分支学科地位。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依据
1.1 理论依据
1.2 学科发展需要
2. 研究现状
2.1 科学考察
2.2 研究成果
2.3 应用研究
2.4 研究方法
3. 目标及内容
4. 技术路线
5.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霞地貌概念演变
1 从丹霞层到丹霞地形——丹霞地貌初创阶段
2 从丹霞地形到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成型阶段
3. 从华南丹霞地貌到中国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发展阶段
3.1 物质基础分歧
3.2 形态特征统一
3.3 主导营力明确
4. 从中国丹霞地貌到世界丹霞地貌——走向成熟阶段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1. 多尺度丹霞地貌单元界定
1.1 现象单元
1.2 功能单元
1.3 几何单元
2.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2.1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基本态势
2.2 中国丹霞地貌大省
2.3 中国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3. 影响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的多尺度因素
3.1 构造因素对丹霞地貌分布的影响
3.2 气候因素对丹霞地貌分布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及分类对比
1. 对已有分类体系评价
2. 丹霞地貌类型的对比研究回顾
2.1 丹霞地貌与嶂石岩地貌对比
2.2 丹霞地貌与张家界(溹溪地貌、武陵源地貌)对比
2.3 丹霞地貌与大瑶山地貌对比
2.4 砂岩砾岩型地貌对比研究
2.5 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对比研究
2.6 峰林类岩石地貌特征对比
2.7 丹霞地貌单体类型对比研究
3. 基于学科分类的丹霞地貌对比
4. 面向对象的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分类及其对比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丹霞地貌发育定量对比研究
1. 原理及其方法
1.1 采样及测年
1.2 计算与分析
1.3 方法缺陷
2. 实例说明——以金鸡岭丹霞地貌为例
2.1 研究区介绍
2.2 阶地特征
2.3 河流阶地冲积物测年
3. 基于地壳抬升速度差异的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模式对比
3.1 东南区相对稳定慢速抬升区丹霞地貌发育模式
3.2 西南区快速抬升区丹霞地貌发育模式
3.3 西北区差异升降明显区丹霞地貌发育模式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丹霞地貌旅游评价及其开发模式对比研究
1. 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评价理论探讨
1.1 丹霞地貌旅游价值体现
1.2 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1.3 关于评价的尺度问题
2. 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
2.1 基于丹霞地貌属性尺度的纵向评价——以丹霞天生桥为例
2.2 基于丹霞地貌景观综合体尺度的横向评价——以甘肃省为例
2.3 基于区域丹段地貌开发尺度的综合评价——中国丹霞地貌旅游
3. 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旅游区划
3.1 基于形象尺度的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区划
3.2 基于管理尺度的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区划
4.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模式对比研究
4.1 不同级别的丹霞地貌旅游区开发模式探讨
4.2 不同类型的丹霞地貌旅游区开发模式探讨
4.2.1 遗产类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模式
4.2.2 保护区类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模式
4.2.3 风景区类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模式
4.2.2 国家公园类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模式
4.3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案例分析——以金鸡岭和太平狮山为例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丹霞地貌国际对比研究初探
1. 丹霞地貌的国际对比现状及其意义
1.1 丹霞地貌是世界范围的旅游地貌类型
1.1.1 世界遗产类丹霞地貌分布现状
1.1.2 国家公园中丹霞地貌类占较大比重
1.2 红层是发育丹霞地貌的基础
1.3 国外尚没有使用丹霞地貌学术名词
1.4 意义
2. 丹霞地貌国际对比研究框架
3. 丹霞关学及其学科建设
3.1 丹霞美学学科建立的背景和条件
3.2 建立丹霞美学的思路及学科基本体系
3.3 丹霞山水的美学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附表1: 论文工作量
附表2: 丹霞地貌发表论文及著作区域分布统计一览表
附表3: 丹霞地貌基础理论研究论文一览表
附表4: 丹霞地貌发表论文及著作一览表
附表5: 丹霞地貌及其相关概念一览表
附表6: 中国丹霞地貌分类体系
附表7: 中国主要丹霞地貌区河流阶地冲积层采样分析结果一览表
附表8: 国外部分丹霞地貌分布及其特征一览表
附表9: 坪石武江河流阶地冲积层释光测年数据表
附表10: 金鸡岭丹霞地貌区岩石标本氧化物分析
附表11: 金鸡岭丹霞地貌区岩石粒度分析
附表12: 金鸡岭景区游客抽样调查表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1-14
参考文献
- [1].广西桂平白石山丹霞地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 程驰.中国地质大学2013
- [2].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形成机理及其地学效应研究[D]. 刘江龙.中南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形成机制研究[D]. 杨望暾.长安大学2016
- [2].中国主要地貌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维及其关系研究[D]. 朱晓华.南京师范大学2002
- [3].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合理配置[D]. 张昕.东北农业大学2005
- [4].旅游景区投资模式研究[D]. 黄鹂.四川大学2005
- [5].地貌信息提取中的结构化问题研究[D]. 王涛.武汉大学2005
- [6].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D]. 丁正山.南京师范大学2004
- [7].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特征与空间尺度转换研究[D]. 朱永清.西安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