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辽河盆地冷家堡油田的主力区块-冷41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质综合研究。冷41块地处辽宁省盘山县境内,隶属冷家堡油田开发公司。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冷东断裂背斜构造带中北部。开发目的层主要为S32油层,2003年共探明含油面积2.3km2,石油地质储量2189×104t。该区块主要发育陡坡型水下扇沉积体系,单井有效厚度大,冷41块平均油层厚度为134.3m,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平均为68816mPa.s,为边底水特稠油油藏。目前该块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开发矛盾突出,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区块稳产形势严峻,为了保证油藏的可持续开发,需要展开地质综合研究,加深认识。本次研究以油藏地质研究为基础,从地质、地震、测井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精细地层对比、地震精细解释、沉积微相研究、隔夹层研究、储层地质建模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冷41块S32段油藏展开了综合研究。依据对比与层组的划分原则,在标志层的控制下,按沉积旋回的组合及储层砂体的厚度、产状进行层组划分;运用钻井及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成果,研究断裂特征和构造特征,解决了复杂油水关系的问题;以岩石学、沉积学、岩心资料为基础,确定沉积相模式,划分测井相,研究沉积微相的纵向演化及平面展布规律;开展储层特征研究,包括岩石学、物性、四性关系、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等;研究隔夹层的分类、产状、平面分布规律及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油藏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弄清了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为利用现场生产测试资料及动态分析法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提供了地质基础,为制定有效的下步开发对策,提高油藏采收率,实现进入开发中后期阶段油藏高效、合理、科学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辽河盆地块状油藏基础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借鉴,为需转换开发方式的类似油田的综合研究拓宽了思路。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创新点摘要前言0.1 研究目的及意义0.2 国内外研究现状0.3 研究主要内容和思路0.4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一章 冷家堡油田冷41 块基本情况1.1 地理位置及气候1.2 构造位置1.3 工区现状第二章 地层层序与层组划分2.1 地层层序2.2 层组划分2.2.1 划分原则2.2.2 标志层的选择2.2.3 划分的结果第三章 构造精细研究3.1 区域构造特征3.1.1 盆地构造特征3.1.2 冷东断裂背斜带构造特征3.2 冷41 块构造特征3.2.1 断裂系统3.2.2 构造形态第四章 沉积微相研究4.1 沉积背景4.2 沉积物源4.3 沉积环境4.3.1 岩石相组合4.3.2 沉积构造4.3.3 古生物组合4.3.4 粒度分布的环境分析4.4 沉积体系特征和沉积模式4.5 沉积微相研究4.5.1 单井相的划分4.5.2 沉积微相的分布特征第五章 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5.1 储层岩石学特征5.2 储层砂体发育特征及非均质性5.2.1 平面发育特点及非均质性5.2.2 纵向特点及非均质性5.3 储层物性及非均质特征5.3.1 储层物性5.3.2 热物性参数5.3.4 岩石的润湿性5.3.5 储层粘土矿物5.3.6 储层岩石敏感性5.3.7 储层非均质性5.4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5.4.1 孔隙类型及特点5.4.2 孔隙结构的特点5.5 储层的成岩作用5.5.1 成岩作用的类型及评价5.5.2 成岩阶段的确定5.6 储层综合评价标准第六章 隔夹层特征研究6.1 隔夹层的类型及其特点6.1.1 泥岩类隔夹层6.1.2 砾岩类隔夹层6.1.3 钙质岩类隔夹层6.2 隔夹层的分布特征6.2.1 隔夹层平面分布特征6.2.2 隔夹层纵向分布特点6.3 隔夹层封隔能力评价6.3.1 不同类型隔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6.3.2 不同类型隔夹层热物性第七章 油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7.1 油水测井综合解释7.1.1 泥质含量模型的建立7.1.2 有效孔隙度解释模型7.1.3 渗透率解释模型7.1.4 饱和度计算模型7.1.5 储层划分标准7.2 油层分布特征7.3 油藏类型7.4 油水分布的控制因素7.4.1 构造控制原因富集程度7.4.2 岩性控制油层的发育程度7.4.3 断层控制油气聚集7.4.4 沉积相带影响油层的发育第八章 油藏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8.1 原油性质8.1.1 地面原油性质8.1.2 地层原油性质8.2 地层水性质8.3 油藏的温度和压力第九章 储量计算第十章 冷 41 块地质建模10.1 研究思路10.2 三维建模流程10.3 研究内容10.4 构造建模10.5 断层模拟10.6 沉积微相模拟10.7 储层物性模拟结论参考文献致谢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地层对比论文; 沉积微相论文; 非均质论文; 隔夹层论文; 地质建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