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发展与评价研究

生态城市的发展与评价研究

论文摘要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化打破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生态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有利武器。本文对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对呼和浩特市的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呼和浩特市的生态城市发展过程和建设现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为带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首先介绍了与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包括生态学理论、城市生态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等,为本文生态城市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后,论文介绍了城市、城市生态系统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认为解决目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最可行办法就是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就要研究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律,本文按照城市对环境的影响将城市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利用城市生态承载力理论和Logistic方程对城市及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不同承载力状态下城市的发展曲线,提出了城市向生态城市发展的14种演化模式。通过引力模型的引入来说明生态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生态引力,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大生态城市发展观。针对生态城市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本文以大生态城市发展观为背景,从城市发展水平、城市发展协调性、城市发展潜力三大方面和城市社会、经济、科技、管理、资源、环境和人口等七个领域建立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大生态城市发展研究与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本文对呼和浩特生态城市纵向发展状况和目前的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与与评价,认为呼和浩特市目前处在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工业发展的生态型城市阶段或生态城市建设较差阶段。针对呼和浩特目前发展状况,提出了建立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简称呼包鄂)大生态城市的构想,并在经济发展、环境治理、资源分布和社会协调等方面对呼包鄂大生态城市的构想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论文最后在呼包鄂大生态城市发展框架下,从生态伦理观的建设、城市规划、环境信息公开、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提倡生态旅游等方面对呼和浩特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来源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来源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论文研究目的
  • 1.2.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生态城市国外研究动态
  • 1.3.2 生态城市国内研究动态
  • 1.3.3 生态城市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主要内容
  • 1.4.3 论文研究框架
  • 1.4.4 论文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生态城市相关理论综述
  • 2.1 生态学理论
  • 2.1.1 生态学概念
  • 2.1.2 生态学的协调稳定规律与环境资源有效极限定律
  • 2.1.3 生态位理论
  • 2.1.4 生态学的限制因子理论
  • 2.2 城市生态学理论
  • 2.2.1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 2.2.2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2.3 生态承载力理论
  • 2.3.1 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 2.3.2 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
  • 2.3.3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
  • 2.4 系统理论
  • 2.4.1 系统概念的形成
  • 2.4.2 系统的定义
  • 2.4.3 系统的特性
  • 2.4.4 系统的形态和性质
  • 2.4.5 现代系统理论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2.5.2 可持续发展的六大原则
  • 2.5.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2.5.4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
  • 2.6 循环经济理论
  • 2.6.1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本质
  • 2.6.2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 2.6.3 循环经济的原则
  • 2.6.4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 2.6.5 循环经济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发展研究
  • 3.1 城市与城市生态系统
  • 3.1.1 城市的含义
  • 3.1.2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 3.2 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涵义
  • 3.2.1 城市生态承载力的内涵
  • 3.2.2 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特征
  • 3.3 城市发展的调控机制
  • 3.3.1 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作用机理
  • 3.3.2 城市发展的生态可承载基本规律
  • 3.3.3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发展调控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态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 4.1 生态城市相关概念
  • 4.1.1 生态城市的定义
  • 4.1.2 生态城市的内涵
  • 4.1.3 生态城市的特征
  • 4.1.4 生态城市的基本功能
  • 4.1.5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 4.2 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 4.2.1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划分
  • 4.2.2 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 4.3 城市向生态城市阶段发展分析
  • 4.3.1 城市向生态城市阶段的发展演化模式
  • 4.3.2 城市向生态城市阶段发展的调控机制
  • 4.3.3 生态城市发展的调控方式
  • 4.3.4 生态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几种过渡城市模式
  • 4.4 大生态城市发展路径
  • 4.4.1 生态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
  • 4.4.2 生态城市发展的引力模型
  • 4.4.3 生态城市建设中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
  • 4.4.4 大生态城市发展观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1 生态城市评价的哲学基础
  • 5.1.1 生态城市评价的认识论
  • 5.1.2 生态城市评价的本体论
  • 5.2 生态城市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
  • 5.2.1 生态城市评价模型概述
  • 5.2.2 生态城市评价方法概述
  • 5.3 国内外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5.3.1 国外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析
  • 5.3.2 国内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析
  • 5.3.3 国内外生态城市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特点及不足
  • 5.4 基于大生态城市发展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4.1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5.4.2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大生态城市发展模型
  • 5.4.3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原则
  • 5.4.4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发展评价
  • 6.1 生态城市评价的城市选择
  • 6.1.1 生态城市评价的城市选取原则
  • 6.1.2 生态城市评价具体城市确定
  • 6.2 呼和浩特市概况
  • 6.2.1 自然地理状况
  • 6.2.2 社会发展状况
  • 6.2.3 生态建设状况
  • 6.3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评价
  • 6.3.1 呼和浩特市相关数据收集与整理
  • 6.3.2 因子分析方法概述
  • 6.3.3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发展评价
  • 6.3.4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现状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发展路径及政策建议
  • 7.1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阶段分析
  • 7.1.1 城市社会经济结构
  • 7.1.2 呼和浩特市发展现状
  • 7.1.3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阶段确定
  • 7.2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7.2.1 生态承载力限制
  • 7.2.2 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环境保护政策缺乏
  • 7.2.3 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 7.3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 7.3.1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 7.3.2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 7.3.3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总结
  • 7.4 呼和浩特大生态城市发展思路
  • 7.4.1 呼和浩特大生态城市发展选择
  • 7.4.2 呼包鄂大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 7.4.3 呼和浩特生态现代化发展之路
  • 7.5 呼和浩特市生态城市发展建议与对策
  • 7.5.1 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
  • 7.5.2 制定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
  • 7.5.3 实行政府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7.5.4 普及大众型生态环境知识
  • 7.5.5 加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投入
  • 7.5.6 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
  • 7.5.7 合理规划城乡人居环境
  • 7.5.8 发展适度合理的生态旅游业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渎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建设美丽廊坊,提升京津冀生态承载力[J]. 河北林业 2019(11)
    • [2].海岸带城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以连云港市为例[J]. 生态学报 2020(08)
    • [3].基于大数据的水生态承载力分析模型[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0(05)
    • [4].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及预警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陕西省森林生态承载力与环境污染压力动态关系研究[J]. 南方农业 2020(21)
    • [6].广西贫困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空间特征分析[J]. 广东土地科学 2018(05)
    • [7].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9(02)
    • [8].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04)
    • [9].生态承载力与产业一致性评价综述[J]. 环境生态学 2019(04)
    • [10].“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9(06)
    • [11].生态承载力环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修正对策[J]. 环境科学研究 2017(12)
    • [12].河北省生态承载力与产业转移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06)
    • [13].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4].生态承载力的评估方法与研究趋势展望(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8(02)
    • [15].生态承载力评估模型综述[J]. 绿色科技 2018(08)
    • [16].台州市椒江区水生态承载力量化与恢复潜力评估[J]. 水电能源科学 2018(04)
    • [17].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湖北省利川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2)
    • [18].基于遥感的煤炭型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J]. 生态学报 2014(20)
    • [19].基于综合生态承载力的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5(10)
    • [20].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测算与提升研究[J]. 当代经济 2015(19)
    • [21].区域水生态承载力多目标优化方法与例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9)
    • [22].基于水生态承载力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 2015(11)
    • [23].城市化与森林生态承载力协调关系研究[J]. 花卉 2020(06)
    • [24].淮南市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平衡分析[J]. 科学家 2017(01)
    • [25].基于主客观评价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以湖北神农架林区为例[J]. 规划师 2019(10)
    • [26].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6)
    • [27].武汉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03)
    • [28].城镇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J]. 建筑设计管理 2018(05)
    • [29].福建省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28)
    • [30].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原理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内涵解析[J]. 生态经济 2016(02)

    标签:;  ;  ;  ;  ;  

    生态城市的发展与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