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基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8-2009)》的数据,本文利用新改进的Lee-Carter模型对全国、城市、城镇、乡村等四个组别的分性别分年龄死亡率进行了估计。新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分年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发现,分年龄死亡率总体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有明显的降低,而且近十年的下降速度有所加快。2000-2008年期间,各年龄各组别的女性期望的死亡率都有所下降;而对于男性来说,只有城市组的死亡率呈现这种趋势,全国组和城镇组13-36岁的男性死亡率基本保持不变,乡村组13-43岁的男性死亡率则有所增长。利用2000-2008年的数据,本文计算了2009年期望死亡率的预测值,并将其与2009年度抽样数据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除了乡村组13-43岁的男性之外,预测数值与观测数据基本吻合。综合分析表明,乡村组13-43岁的男性死亡率在2005年达到高峰值,随后又在2008年回落到2000年的水平,并在2009年继续小幅下降。这一现象可能是得益于近年来针对农民工聚集的建筑施工和采矿行业的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的颁布实施。基于拟合的2000年分年龄死亡率和预测的2009年分年龄死亡率,本文计算了这十年间人口剩余期望寿命的增加量。结果显示,城市组60岁以下人口的剩余期望寿命增长了4.5岁,城镇组和乡村组(除了13-20岁)增长了3岁,而乡村组的青少年人口(13-20)剩余期望寿命的增长幅度是最小的。本文还将保监会颁布的“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中假设的分年龄死亡率与模型的预测值做了比较,发现它们随年龄变动的趋势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