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生态足迹模型提供了一套测算人类利用资源和影响环境程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模型将区域的生物资源和能源的消费与供给,标准化处理后折算为一定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需求(生态足迹)与供给(生态承载力);通过比较分析这种供需状况,定量判断区域过去或现在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烟台市1997—2006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对烟台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发展趋势、总量和比例构成变化等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并拓展分析了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社会经济含义及其相应的政策指导意义。研究结果显示:①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供给矛盾尖锐,1997—2006年,该市人均生念足迹从1.158hm~2上升到1.9539hm~2,生态赤字由1997年的人均0.7941hm~2增加为2006年的1.616hm~2。②人均生念承载力呈递减趋势,其供给由1997年的0.3639hm~2减少到2006年的0.3379hm~2,人均生态承载力比较低。③2006年,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人均0.529hm2/10~4yuan,与其他区域横向比较,该市资源利用效益低。④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与发展能力指标的计算分析,很好地反映了该市发展情况。本文最后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就深化该项研究展开了讨论。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2 生态足迹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2.1 国外研究综述1.2.2 国内研究进展1.3 研究方法、特点与论文框架1.4 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 生态足迹理论介绍2.1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假设2.2 生态足迹模型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类型2.3 生态足迹的其它基本概念2.4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2.4.1 消费项目的具体划分2.4.2 生态足迹的计算2.4.3 生态承载力计算2.4.4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2.4.5 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总结第三章 烟台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3.1 烟台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3.1.1 自然环境现状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3.2 数据来源与分析处理3.3 2002年烟台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3.3.1 烟台市生态承载力计算3.3.2 生物资源项目的生态足迹3.3.3 能源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3.3.4 2002年烟台市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汇总与分析3.4 烟台市生态足迹发展态势分析3.4.1 10年来烟台市的生态足迹总量变化3.4.2 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3.4.3 人均生态盈余/赤字变化趋势3.5 1997-2006年烟台市的生态足迹构成分析3.5.1 生态足迹的总量构成3.5.2 生态足迹总量的结构变化3.5.3 生态足迹各组成部分地供需结构分析3.6 万元GDP所占生态足迹与资源利用效益3.7 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评价3.7.1 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3.7.2 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计算分析3.8 横向尺度的比较分析3.9 对烟台市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4.1 主要结论4.2 问题讨论与研究展望4.2.1 问题讨论4.2.2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生态足迹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多样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