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贫困同人口和污染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难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大量的农村人口使得中国长期饱受农村贫困问题的困扰。改革开放之后,为了缓解十分严重的农村贫困,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中国的农村反贫困工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也由30%降低到3%左右,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然而,中国农村的贫困标准还很低,脆弱的生态环境、薄弱的基础设施以及并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各项制度制约着中国农村反贫困的进程,中国农村反贫困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新特征,分析农村反贫困的各种制约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减少或消除农村贫困不仅关系到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还将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整体战略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从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出发,首先对贫困及反贫困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各种贫困测算指标及适用范围,并深入探讨了反贫困的相关理论。其次,借鉴世界各国的反贫困经验,并回顾了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历程。接下来,本文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分析及反贫困政策的转变、制约中国农村反贫困的相关因素、经济增长和投资扶贫的减贫效应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农村反贫困模式。 在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分析及反贫困政策的转变上,本文认为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的日益分散化、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但相对贫困问题突出、脱贫人口返贫现象严重、贫困农村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生态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相应的,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也逐渐实现由救济式向开发式、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以及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参与的转变。 在制约中国农村反贫困的相关因素分析方面,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投入要素以及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制度结构在内的环境条件要素都是制约中国农村反贫困的重要因素。 在减贫效应的研究方面,本文重点考察了经济增长和投资扶贫的减贫效应,并得出结论认为经济增长和扶贫投资是有效缓解农村贫困的重要手段,缓解贫困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