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205医院
摘要:目的探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6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经及时治疗结合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均取得较满意疗效,能够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合适的体循环、适当氧合及酸碱平衡,皮肤及口腔黏膜未发生创伤,皮肤完整,病人能够主动表达焦虑的原因,并能够应用有效机制控制焦虑,护理满意度达91.7%(33/36)。结论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效果,使凝血系统恢复并维持稳定状态,使患者皮肤保持完成,有助于患者对焦虑的控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护理措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一种以高凝状态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抽选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6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6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6~56岁,平均年龄(45.4±2.2)岁。
2临床表现
DIC病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并呈进行性发展趋势。护理人员必须面临下述问题:如病人鼻腔、牙龈或注射部位出血;皮肤出现紫癜、瘀点或瘀斑;病人需要放置一系列引流管、静脉管、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或使用机械通气;病人惊恐有再次出血的危险;病人家属看到上述情况时因缺乏了解而感到惊慌等。
3针对性护理干预
3.1液体不足
3.1.1相关因素
与出血、穿刺部位渗血、组织充血及血流减慢有关[2]。
3.1.2护理措施
(1)评估生命体征,qlh及prn;(2)评估血流动力学参数(PAP、PCWP、CVP),q2h及prn;(3)监测心律、心率、心律失常;(4)记每小时尿量,测尿比重;(5)评估呼吸音,q4h;(6)评估脉率及其性质,q4h;(7)正确记录24h进出量;(8)按医嘱输液;(9)按医嘱给予血浆及血制品;(10)评价实验室结果:Hb、Hct、K+、Na+、Cl、PT、kPTT。血小板计数、FDPs、纤维蛋白原及凝血时间;(11)卧床休息。
3.2心排出量降低
3.2.1相关因素
与出血、心律失常、酸中毒及血管内血栓形成有关。
3.2.2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2)评估生命体征qlh,稳定后改为q2h;(3)评估血流动力学参数(PAP、PCWP、CVP),q2h及prn;监测心率、心律及心律失常;评估每小时尿量,测尿比重;监测动脉血血气分析(ABG),维持酸碱平衡;按医嘱吸氧;用大号针头建立输液通路,有利于输注血液代用品;保持稳定的进出量;向医师报告异常情况。
3.3组织灌注量改变
3.3.1相关因素
与血容量不足、血栓形成及出血有关。
3.3.2护理措施
(1)评估精神活动的改变,qlh及prn;(2)评估皮肤颜色、紫绀、体温及出汗,q2h;(3)评估尿量及尿比重,qlh;(4)评估脉率及其性质,q2h;(5)评估肠鸣音,q4h,若出现呕血或梗阻时放置胃管;(6)评估实验室结果:Hb、Hct、血电解质及凝血功能;(7)改变体位,以免下垂部位受压引起不适;(8)按医嘱吸氧;(9)评估病人主观症状;(10)考虑MODS的潜在危险,向医师汇报异常情况;(11)评估皮肤瘀点、瘀斑或穿刺部位渗血;(12)所有穿刺部位按压3~5min,并用敷料加压包扎;(13)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
3.4气体交换受损
3.4.1相关因素
与容量不足、心排血量降低、肺动脉高压、肺出血及血管内梗塞有关[3]。
3.4.2护理措施
(1)评估呼吸功能(频率、节律及其深度),q2h;(2)评估呼吸音,q2h及prn;(3)评估皮肤有无紫绀、斑纹及出汗;(4)按医嘱吸氧;(5)监测氧饱和度;(6)监测ABG,按医嘱或prn;(7)卧床休息,减少氧耗;(8)用5%碳酸氢钠及补液纠正酸碱失衡;(9)复查胸部X线检查;(10)按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11)胸部物理疗法q2h,防止肺不张;(12)改变病人体位,促进气体交换(根据耐受情况抬高床头)。
3.5皮肤完整性损害
3.5.1相关因素
与休克、出血、组织充血及灌注减少有关。
3.5.2护理措施
(1)评估皮肤表面完整,q4h;(2)揭开检查及更换密封的敷料,q4~8h;(3)变动体位,q2h;(4)评价病人的主诉症状;(5)检查WBC计数以防潜在感染;(6)按医嘱用药,保持病人舒适;(7)应用动脉留置管或大静脉通路抽取血标本,避免多处穿刺采样;(8)如果需要,应用软垫约束带;(9)病人转换床位时保证安全;(10)口腔护理,q4h;(11)评估所有存在出血或瘀血的区域。
3.6有外伤危险
3.6.1相关因素
与凝血状态改变引起出血或血栓形成有关[4]。
3.6.2护理措施
(1)评估安全环境;(2)指导病人离床前应用呼叫灯寻求帮助;(3)如果病人意识程度降低,应用软垫约束带,同时密切观察;(4)评估所有的主观症状如四肢、躯干及腹部疼痛;(5)保持口腔卫生,q4h;(6)避免作咳嗽、喷嚏或剧烈运动;(7)给予简单的指导,鼓励病人配合。
3.7焦虑
3.7.1相关因素
与疾病危重、害怕死亡或体形改变、社交活动中作用改变或永久性能力丧失有关。
3.7.2护理措施
(1)提供鼓励病人畅谈自己情感问题的环境;(2)允许时间让病人主动表达;(3)鼓励家属与护士间的情感交流;(4)指导病人及家属对危重疾病的正确认识。
4结果
36例患者经及时治疗结合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均取得较满意疗效,能够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合适的体循环、适当氧合及酸碱平衡,皮肤及口腔黏膜未发生创伤,皮肤完整,病人能够主动表达焦虑的原因,并能够应用有效机制控制焦虑,护理满意度达91.7%(33/36)。
5讨论
DIC是一种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DIC的成功处理在于对病因有个正确的识别,病因处理是治疗的关键。一旦病因根除,整个出血过程就会开始趋于好转,继后的主要处理就是防止再出血与补充凝血因子,使得凝血过程越来越趋于生理状态[5]。反之,如果促发因素未能纠正,病人就不可能存活。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6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表明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效果,使凝血系统恢复并维持稳定状态,使患者皮肤保持完成,有助于患者对焦虑的控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丽娜.休克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一例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2,21(14):586.
[2]孙克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318.
[3]胡晓红,任宗凯,张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产科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2).
[4]荣维娜,李悦,王丹,杨洋,马书妍,韩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急救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8):248.
[5]赵秀玲,田晓宁,付巍,龚丽红,胡丽娜.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