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构建大鼠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并迷走神经切断模型,及大鼠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并迷走神经刺激模型,并观测模型大鼠肺、肝、小肠和肾脏的病理改变;检测FOS蛋白、乙酰胆碱酯酶转移酶(CHAT)、脑活性肠肽(VIP)在延髓内脏带的表达;探讨迷走神经及其递质、延髓内脏带在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随机将9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迷走神经切断组(SDV组,n=10),脑出血组(n=20),脑出血+迷走神经切断组(CH+SDV组,n=20)和脑出血+迷走神经刺激组(CH+SIV组,n=20)。2.采用大鼠立体定位仪于大鼠尾状核注射Ⅶ型胶原酶建立脑出血(CH)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采用隔下迷走神经切断法阻断迷走神经,颈部埋置电极用以刺激迷走神经两种干预手段。3.术后各时相点观察大鼠症状、体征,检测外周血WBC、肝肾功能、心肌酶学改变。光镜下观察肺、小肠、肝和肾组织病理变化,依据盛志勇院士提出的动物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和MODS的发生率。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FOS蛋白、CHAT、VIP在延髓内脏带中的表达。5.实验数据用均数士标准差((?)±S)表示,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结果1.(1)假手术组、SDV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呼吸、心率、体温及外周血WBC、ALT、AST、BUN、Cr、LDH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CH组和CH+SDV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DV组(P<0.01);(3)CH+SIV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DV组(P<0.05),但较CH组和CH+SDV组低(P<0.05);(4)CH+SDV组与CH组比较,其呼吸、心率、LDH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体温、外周血WBC、ALT、AST、BUN、Cr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2.大鼠脑出血后各脏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CH组在24h时肺、小肠、肝、肾出现明显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CH+SDV组出血后,也出现明显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与单纯CH组比较其炎症反应较重;CH+SIV组24h出现较明显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其程度较单纯CH组略轻。3.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MVZ内FOS、CHAT、VIP阳性表达极少;SDV组MVZ内FOS表达略多,FOS、CHAT、VIP与正常对照和假手术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CH组MVZ内FOS、CHAT、VIP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DV组(P<0.01);CH+SDV组MVZ内FOS、CHAT、VIP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DV组,但明显少于CH组(p<0.01);CH+SIV组MVZ内FOS、CHAT、VIP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DV组(P<0.01),高于单纯CH组和CH+SDV组(P<0.05)。结论1.大鼠尾状核注射Ⅶ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后发生重要脏器、组织的非特异性炎性改变及SIRS,进而导致MODS。2.隔下迷走神经切断增加了CH后MODS的发生率,增强了CH所致的周围脏器的炎性损害;而刺激迷走神经能减轻外周器官的炎性损害,提示迷走神经在CH致MODS时对周围脏器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3.CH+SDV组MVZ内FOS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单纯脑出血组,而CH+SIV组MVZ内FOS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单纯脑出血组,提示由脑出血所致的外周脏器损害信息可能通过迷走神经传入MVZ;迷走神经在脑出血致MODS中具有信息传入和传出的双向信息通路作用。4.CHAT和VIP具有和FOS蛋白同样的变化趋势,提示二者可能是迷走神经发生保护作用的分子基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迷走神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