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传统的历史想象 ——关于新历史小说精神的文化阐释

穿越传统的历史想象 ——关于新历史小说精神的文化阐释

论文摘要

本文从中国新历史小说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关系入手,在认识到两者之区别的前提下,进一步将新历史小说置于“中西合璧”的文化系统中来考查其精神。同时,鉴于以往研究对西方文化影响因子的偏爱,本文在写法上并未延续前人的做法,而是将更多的焦点投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此视域中,不可忽视的是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有碰撞,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峙与压迫,但同时也必然相应地导致作家的反抗、反思与融会贯通,这反而带来了作品在精神、审美意义上的极大的丰赡。由此,本文对新历史小说界限的划分也在于对其精神特质的区分与把握上。这将有利于研究者撇开题材、时间等的限制,凸显其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本质特征。在绪论与结语之外,全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从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推介切入,剖析了它与新历史小说从无甚瓜葛到被批评者揉捏至关系密切的过程,从这些机械的做法中折射出当代的治学态度及方法中的某些偏差。正因为这样的偏差,使人们更有必要关注新历史小说的本土精神资源,因此在这章接下来的部分,是通过对新时期其他小说流派中的精神特质等的提炼来反映新历史小说的本土时代精神资源的。这些来自中西方的精神资源,对新历史小说精神的形成,无疑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第二章,从新历史小说的创作主体的精神取向这一角度展开研究。创作主体的精神既有一定的时代发展的脉络可寻,也有其在社会转型期中的独特性。通过他们的精神姿态、生命体验及价值向度,可以明确地看到新历史小说创作在精神上的某些倾向及其深刻的意义。第三章,精神取向不仅与创作主体有关,也受制于外在于小说的客观世界。小说的精神通过对历史的祛魅、心化、将作家个体对于现实的体悟化为历史的真实,并通过独特的方式结构起这些历史的碎片。这样,外部世界也得以与新历史小说的精神相对接。通过二、三两章的论述,其实是要从社会一个人一小说这条关系链中寻找新历史小说特立独行的精神。第四章,新历史小说表现什么,如何表现,始终是有规律可循的,文体上的共同规律反映了创作者的某些共同的精神特征。通过这部分的研究,能使人从文体的角度拓开去透析小说精神的内涵及其审美张力。当然,这里既有对新历史小说精神及审美意义上的肯定,也指出了其中明显的不足。如过度的“向内转”、对暴力的细描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引起作家的注意,将有可能导致新历史小说真正的消亡。以上的研究最终启发人们开拓当代文学批评的思路:既然当代作家的创作越来越离不开中西文化影响的合力,那么,在批评中,论者理应有更大的包容心,更宽阔的视野,唯有这样,方能看到文本中更曲折、深刻的意义。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1. 绪论:维“新”之辩
  • 1.1 新历史小说生成的文化语境与精神积淀
  • 1.2 新历史小说的命名焦虑
  • 1.3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突破与思路、方法
  • 2 精神资源:创造的起点
  • 2.1 对“新历史主义”理论资源的借鉴与转化
  • 2.1.1 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推介
  • 2.1.2 理论资源与创作实践之间的拼贴与缝隙
  • 2.2 本土时代精神资源的继承与融合
  • 2.2.1 历史的去蔽
  • 2.2.2 中心的隐退
  • 2.2.3 永远的质疑
  • 2.2.4 卑微的崇高
  • 3 精神取向:创作主体的精神特质
  • 3.1 传统历史文学精神形态的影响
  • 3.1.1 “天人合一”与“天人分立”
  • 3.1.2 国家主体意志的消解
  • 3.1.3 历史的怪谈
  • 3.1.4 民间个体欲望的不规则表达
  • 3.2 精神姿态:否定与叛逆
  • 3.3 生命体验:虚无与意义
  • 3.4 价值向度:向下的精神救赎
  • 4 精神对接: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 4.1 对接的基点:历史的祛魅
  • 4.2 对接的焦点:此在即真实
  • 4.3 对接的路径:客体的心化
  • 4.4 对接的方式:一与多的辩证
  • 5 艺术转换:精神的审美表达
  • 5.1 多维多变的视点
  • 5.2 形神兼备的虚构
  • 5.3 文史哲交融的境界
  • 5.4 传统文化阐释母题的化用
  • 5.4.1 轮回
  • 5.4.2 历险
  • 5.4.3 相生相克
  • 6 结语:未曾终结的新历史小说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穿越传统的历史想象 ——关于新历史小说精神的文化阐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