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板栗膏药病是安徽大别山板栗产区最主要的枝干病害,严重影响板栗的生长,加速栗林衰退。本文通过对板栗的林分因子、树皮养分及生理、生化特性等与板栗膏药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初步探明了板栗膏药病发生的诱导因素,这为今后板栗膏药病的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1.林分因素中,树龄、板栗品种、地形、蚧壳虫数量、郁闭度等因子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在不同品种中,粘底板感病最轻,感病指数为32.2,而浅刺二水早感病最重,感病指数达88.9;在不同树龄中,4年生以下的板栗膏药病发生程度较轻,感病指数为7.8~17.7,而13年以上的板栗感病较重,感病指数高达88.9;在不同地形中,山洼栗园感病较重高达65.7,山岗感病较轻为29.6;其中蚧壳虫数量与感病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蚧壳虫虫口趋势与感病指数基本一致;膏药病在栗树枝条不同部位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病斑主要分布在枝杈处,枝条上方和侧面分布较少;树冠郁闭度与感病指数之间成明显的正相关(R~2=0.9175)。2.在板栗生理指标的研究中发现,板栗树皮含水量越高,感病程度越低,抗病品种粘底板树皮含水量明显高于二水早等感病品种,不同树种树皮相对膨胀度与感病指数线型负相关(R~2=0.826);树皮电阻值受树皮含水量和生长状态的影响,因而树皮电阻值的大小可基本反映病害的发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植株上同一病斑的不同处,树皮含水量差异极显著,即病斑中央树皮电阻值最大,高于病斑上方、病斑下方、病斑侧面和健康处。3.病害的发展,寄主与病原互作的关键是一些生物活性酶活性的改变。PPO、POD、PAL是诱导的生化抗病因子。随着病原菌Septobasidium Pat.的侵染,树皮内PPO、POD与PAL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新病斑比老病斑提高的幅度大,并且差异显著。4.由不同板栗品种树皮营养的相关分析得出:树皮中氮、磷、钾和硼的含量与板栗的病情成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0.7882、R~2=0.9175、R~2=0.7457、R~2=0.6524;板栗感病品种二水早、蜜蜂球树皮中含糖量高,而抗病品种粘底板、大红袍含糖量较低;通过对不同板栗品种健康和病斑处单宁含量测定发现,在感病后不同板栗品种的树皮中的单宁含量均有降低,这可能由于板栗感病后单宁被用于防御栎霉盾蚧的危害,在此过程中逐渐被消耗;抗病品种粘底板中氨基酸种类和各种类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感病品种,这与氨基酸的特殊结构和某些优良特性有很大关系。5.根据本研究得出的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板栗膏药病的防治应该在第一次发病高峰前防治,减少潜伏侵染,经过6次不同时期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桐油、凡士林、1:50硫酸铜、1:10碱水、泥浆防治效果较好,在膏药病化学防治的基础上结合间伐、整枝修剪等营林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有效的控制该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