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喀斯特地区3个榆科树种整体抗旱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森林培育
作者: 韦小丽
导师: 徐锡增,朱守谦
关键词: 喀斯特森地区,榆科树种,水分胁迫,整体抗旱性,抗旱性评价技术
文献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从植物个体抗旱的整体性角度出发,以常见喀斯特森林树种青檀、朴树、榔榆为研究对象,通过PEG人工模拟水分胁迫和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的渐进干旱胁迫、多重复干旱胁迫、多因子交互作用等水分逆境,从形态解剖、生理生化、PV曲线特征参数和矿质营养等方面研究3个树种在种子萌发、幼苗和幼树生长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抗旱性,得出以下结论: 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3 个树种的抗旱性表现、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方式、途径、适应策略和适应类型不同。种子阶段的抗旱性主要通过种子形态和生理上的特征反映出来,其抗旱适应策略有繁殖分配、调整生育期和耐旱发芽,包括了御旱、避旱和耐旱三种适应类型;幼苗、幼树阶段其形态解剖、生理生化、PV 曲线特征参数等不同方面对树种的抗旱性都有贡献,各方面贡献的大小随时间而变化。幼苗幼树采取修复、补偿 、资源重新分配和生长冗余等策略适应干旱逆境,适应类型包括耐旱和御旱。 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对幼苗生理、生化和生长的影响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没有质的不同。水分胁迫程度越严重,经历的干旱循环次数越多,大气湿度、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交互作用引起的胁迫程度越严重,对幼苗生理、生化及生长的影响程度越大,胁迫解除后恢复的难度也越大。不同生长时期幼苗适应水分胁迫的共同特征可归纳为:(1)反应和适应的同质性和指标变化的非线性;(2)胁迫影响的时间异质性和不确定性;(3)幼苗适应的可变性和幼苗抗旱性的可控性;(4) 渗透调节能力和保护酶系统作用的局限性;(5)适应策略的多样性和补偿现象的普遍性;(6)适应途径的多样性、适应方向的一致性和抗旱的整体性。钙可促进水分逆境下种子的发芽,增强幼苗的抗旱性。结合各部分研究结论,对植物整体抗旱性进行了初步的阐释。并对植物整体抗旱性的理论基础、内涵、调控机制、整体抗旱性形成的原因和适应策略进行了分析;对植物整体抗旱性评价的原则、标准,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以3 个树种为例对其整体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植物抗旱生理生态研究综述
1.1 植物抗旱性及其类型
1.2 植物抗旱性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1.3 植物耐旱性鉴定指标及抗旱能力评价
1.4 植物抗旱性研究展望
2 立题的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方法
3.1 指导思想
3.2 技术路线和方法
第二章 种子发芽与抗旱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1.4 主要指标计算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PEG 模拟水分胁迫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2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3 种子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幼苗抗旱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主要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1.4 主要指标计算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生长时期幼苗对渐进干旱胁迫的响应
2.2 不同生长时期幼苗对多重复干旱循环的响应
2.3 幼苗对土壤水分、温度与大气相对湿度交互作用的响应
3 小结
第四章 幼树抗旱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PV曲线特征参数分析
2.2 持续干旱对幼树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幼树和幼苗蒸腾速率、光合速率比较
3 小结
第五章 叶形态解剖与抗旱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叶片形态解剖特征
2.2 叶片保水能力分析
2.3 叶片维持水分平衡能力分析
3 小结
第六章 钙与喀斯特森林树种抗旱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钙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2 不同钙处理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水分胁迫下不同钙处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2.4 叶片矿质元素的季节动态
3 小结
第七章 植物整体抗旱性的理论分析及评价
1 植物整体抗旱性的理论分析
1.1 植物整体抗旱性概念产生的背景及定义
1.2 植物整体抗旱性的理论基础
1.3 3个榆科树种整体抗旱性的解析
2 植物整体抗旱性的评价
2.1 植物整体抗旱性的评价原则及标准
2.2 植物抗旱性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及评价指标体系
2.3 植物整体抗旱性的评价方法
2.4 树种整体抗旱性的综合评价范例
3 小结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3个榆科树种对干旱逆境的适应特性
1.2 幼苗对水分胁迫响应的一般模式
1.3 胁迫解除后幼苗的恢复过程
1.4 不同形式水分胁迫对幼苗的影响
1.5 水分胁迫下幼苗的反应适应特点
1.6 树种抗旱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化
1.7 叶形态解剖的抗旱特性
1.8 钙与树种抗旱性的关系
1.9 植物整体抗旱性的理论分析结果
1.10 3种榆科树种的整体抗旱性
1.11 植物整体抗旱性的评价技术
2 讨论
2.1 关于补偿生长
2.2 关于植物整体抗旱性研究方法
2.3 关于植物整体抗旱性的评价方法
2.4 关于植物整体抗旱性理论的应用
2.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发布时间: 2005-12-30
参考文献
- [1].铝胁迫和丛枝菌根真菌感染对樟树幼苗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 闫明.西南大学2007
- [2].不同种源青钱柳幼苗对渗透胁迫适应机理的研究[D]. 姚瑞玲.南京林业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环境特征及土壤水分对造林树种的影响[D]. 李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
- [2].喀斯特地区六种苗木水分生理与抗旱性研究[D]. 王丁.南京林业大学2009
- [3].六种旱生灌木抗旱生理基础研究[D]. 韩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 [4].高粱、玉米苗期抗旱生理与分子机制的比较研究[D]. 邵艳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5].喀斯特典型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D]. 刘映良.南京林业大学2005
- [6].银杏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D]. 景茂.南京林业大学2005
- [7].喀斯特石漠化区植物水分适应机制的稳定同位素研究[D]. 容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8].苗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D]. 韩瑞宏.北京林业大学2006
- [9].刺槐抗旱抗盐特性研究[D]. 曹帮华.北京林业大学2005
- [10].水稻抗旱性研究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D]. 王贺正.四川农业大学2007
Abstract:cong zhi wu ge ti kang han de zheng ti xing jiao du chu fa ,yi chang jian ka si te sen lin shu chong qing tan 、piao shu 、lang yu wei yan jiu dui xiang ,tong guo PEGren gong mo ni shui fen xie pai he ren gong mo ni zi ran tiao jian xia de jian jin gan han xie pai 、duo chong fu gan han xie pai 、duo yin zi jiao hu zuo yong deng shui fen ni jing ,cong xing tai jie pou 、sheng li sheng hua 、PVqu xian te zheng can shu he kuang zhi ying yang deng fang mian yan jiu 3ge shu chong zai chong zi meng fa 、you miao he you shu sheng chang bu tong sheng huo shi jie duan de kang han xing ,de chu yi xia jie lun : zai sheng huo shi de bu tong jie duan ,3 ge shu chong de kang han xing biao xian 、dui shui fen xie pai de kuo ying fang shi 、tu jing 、kuo ying ce lve he kuo ying lei xing bu tong 。chong zi jie duan de kang han xing zhu yao tong guo chong zi xing tai he sheng li shang de te zheng fan ying chu lai ,ji kang han kuo ying ce lve you fan shi fen pei 、diao zheng sheng yo ji he nai han fa ya ,bao gua le yu han 、bi han he nai han san chong kuo ying lei xing ;you miao 、you shu jie duan ji xing tai jie pou 、sheng li sheng hua 、PV qu xian te zheng can shu deng bu tong fang mian dui shu chong de kang han xing dou you gong suo ,ge fang mian gong suo de da xiao sui shi jian er bian hua 。you miao you shu cai qu xiu fu 、bu chang 、zi yuan chong xin fen pei he sheng chang rong yu deng ce lve kuo ying gan han ni jing ,kuo ying lei xing bao gua nai han he yu han 。 bu tong xing shi 、bu tong cheng du de shui fen xie pai dui you miao sheng li 、sheng hua he sheng chang de ying xiang zhi you cheng du shang de cha yi ,mei you zhi de bu tong 。shui fen xie pai cheng du yue yan chong ,jing li de gan han xun huan ci shu yue duo ,da qi shi du 、wen du he tu rang han shui liang jiao hu zuo yong yin qi de xie pai cheng du yue yan chong ,dui you miao sheng li 、sheng hua ji sheng chang de ying xiang cheng du yue da ,xie pai jie chu hou hui fu de nan du ye yue da 。bu tong sheng chang shi ji you miao kuo ying shui fen xie pai de gong tong te zheng ke gui na wei :(1)fan ying he kuo ying de tong zhi xing he zhi biao bian hua de fei xian xing ;(2)xie pai ying xiang de shi jian yi zhi xing he bu que ding xing ;(3)you miao kuo ying de ke bian xing he you miao kang han xing de ke kong xing ;(4) shen tou diao jie neng li he bao hu mei ji tong zuo yong de ju xian xing ;(5)kuo ying ce lve de duo yang xing he bu chang xian xiang de pu bian xing ;(6)kuo ying tu jing de duo yang xing 、kuo ying fang xiang de yi zhi xing he kang han de zheng ti xing 。gai ke cu jin shui fen ni jing xia chong zi de fa ya ,zeng jiang you miao de kang han xing 。jie ge ge bu fen yan jiu jie lun ,dui zhi wu zheng ti kang han xing jin hang le chu bu de chan shi 。bing dui zhi wu zheng ti kang han xing de li lun ji chu 、nei han 、diao kong ji zhi 、zheng ti kang han xing xing cheng de yuan yin he kuo ying ce lve jin hang le fen xi ;dui zhi wu zheng ti kang han xing ping jia de yuan ze 、biao zhun ,ping jia zhi biao shai shua de yuan ze he ping jia fang fa jin hang le tan tao 。bing yi 3 ge shu chong wei li dui ji zheng ti kang han xing jin hang le zeng ge ping j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