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半固态加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挤压态,高硅铝合金,二次加热功率,二次加热温度
半固态加热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国,方亮,吴吉文,张海筹,马文静[1](2019)在《半固态挤压高硅铝合金二次加热的微观组织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研究了半固态挤压高硅铝合金二次加热微观组织演变规律,以获得具有细小、近球状晶粒的组织。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加热功率和二次加热温度是影响二次加热过程的两大主要因素,随加热功率的增加,坯料心部和边部的组织差异变大,而随二次加热温度的升高,细小、不规则的晶粒逐渐长大并呈现出球化趋势。分析各工艺下的微观组织,得到适合于触变成形的二次加热工艺为:加热功率7 kW、加热温度530℃。此条件下获得的平均晶粒直径为35.2μm,抗拉强度为418.5 MPa。(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浩[2](2018)在《AZ80-0.2Y镁合金半固态等温加热与感应加热组织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固态成型是一种高效的短流程近净成型方式,综合了液相成型与固相成型的优势,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等温半固态原理简单,易于操作,但得到的坯料组织粗大。感应加热能快速制备半固态坯料,得到组织细小均匀,但是对于大尺寸坯料,在高频率加热的情况下由于集肤效应会引起温度场不均匀,对于组织均匀性研究有利于工业优化与应用。本文以AZ80-0.2Y为研究对象,对等温半固态处理与感应加热制备的坯料组织进行了研究并对大尺寸坯料高功率下材料组织均匀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通过等温半固态处理铸态AZ80-0.2Y镁合金枝晶臂发生熔化,枝晶结构消失,形成不规则的球状晶粒,并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液相增多,晶粒长大也更加明显。挤压态AZ80-0.2Y由大小均匀的等轴晶构成,等温半固态处理后组织由大小均匀的固相球构成。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晶粒长大,液相率增加,晶粒球整度增加,而温度较高时组织的演变更快。晶内液池随着时间的增加,数量减少,体积增大,即逐渐汇聚形成大的球状液池,晶界液池也逐渐增多,晶粒逐渐分离游离在液相中。感应加热能快速将材料升温至半固态,仅需95s就能将实验所用坯料升温至590℃。通过感应加热后,获得的半固态组织均匀细小,晶粒尺寸变化小,都在100μm以内,且能获得较高的液相率。随着感应加热温度的提升,晶粒长大,液相率增加,晶界液相较少,晶粒形状无明显变化。通过大功率感应加热时间最短,晶粒尺寸最小,分段加热其次,小功率加热晶粒尺寸最大;大功率加热与分段加热获得组织液相率相近都高于小功率加热;叁种加热方式获得晶粒形状系数相近。通过感应加热能获得比等温加热更高的液相率与更小晶粒的组织,但晶粒形状系数不如等温处理。通过感应加热组织在半固态温度区间演变分为晶粒合并粗化,液相出现与液相形态改变叁个阶段。晶粒合并粗化主要是以界面能为驱动力,通过大晶粒吞并小晶粒的方式进行;液相出现是由于感应加热快速加热能使溶质富集区迅速熔化,液相主要在晶内形成;液相形态改变是晶内元素在快速加热时扩散距离不够,不足以形成球状液池,而形成条状液池,并随着温度的提升,部分条状液池与晶界相连。使用有限元模拟大尺寸坯料高频感应加热温度场,加热结束时材料的心部温度低,边缘温度高。功率越大,加热速度越快,温度场不均匀性更加明显。组织分析符合模拟结果,试样边缘的温度较高液相率较多,组织的形态也较其他位置差异较大,晶界液相较多,且晶内的点状液池大多汇聚形成条状液池。(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13)
田寅丰,陈刚,韩飞,张宇民,姜巨福[3](2018)在《铝合金感应加热半固态重熔及复杂件触变成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铝合金半固态坯料在感应加热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并实现复杂构件近净成形。方法对7075-T6铝合金挤压棒料进行感应加热条件下的半固态等温处理,观察其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并对其进行金相分析,研究晶粒粗化机制;随后采用梯度感应加热坯料进行触变-塑变复合成形试验。结果晶粒随保温温度的升高,或保温时间的增加,尺寸逐渐增加;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圆整度逐渐增加。晶粒的长大主要以Ostwald熟化机制为主,合并长大为辅,且由于感应加热速率(5℃/s)较快,最终形成的晶粒较小。计算得出,晶粒在590,600,610,620℃时的晶粒粗化速率分别为165,226,309,497μm~3/s。采用梯度感应加热坯料,实现了某型铝合金尾翼构件的近净成形。结论适用于7075铝合金触变成形的感应加热工艺参数为:在610~620℃下保温5~10 min。集成感应加热半固态重熔处理和触变-塑变复合成形技术,可实现复杂构件近净成形。(本文来源于《精密成形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龚文源,张贵杰,郑小平,姜龙,宋进英[4](2017)在《加热工艺对冷轧6061合金半固态显微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SIMA法,采用冷轧+半固态热处理工艺制备出6061铝合金半固态坯料。研究了半固态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6061铝合金半固态坯料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半固态加热温度的升高,α-Al固相颗粒的球形率增大,液相率升高;保温时间在0~15 min内,随保温时间的延长,α-Al固相颗粒越圆整、分布越均匀,液相率越高;当保温时间超过15 min后,α-Al固相颗粒尺寸逐渐增大,颗粒有簇聚的趋势,而液相率变化不明显;优化的加热工艺参数为630℃保温15 min,可获得6061铝合金半固态坯料理想的显微组织。(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7年22期)
孙浩,周明扬,屈晓妮,权高峰[5](2017)在《半固态等温处理与电磁感应加热AZ80-0.2Y镁合金组织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使用等温处理与电磁感应加热制备AZ80-0.2Y镁合金半固态坯料,对比等温处理与不同感应加热功率条件下半固态组织形貌特征。结果表明:等温处理半固态组织液相以晶界网状液池为主、固相球内的球形液池为辅;感应加热形成的液相主要由晶内长条状液池为主、晶界网状液池为辅。感应加热制备的半固态坯料比等温处理的半固态组织晶粒更细小,液相率更高;大功率感应加热相对于小功率感应加热,晶粒尺寸小,液相率更高;从室温使用功率4 kW感应加热至590℃用时90 s,平均晶粒尺寸65.1μm,液相率45%,晶粒形状系数2.15,已具备较优的成形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吴斐斐,孙虎,高袆鑫,余加兴,王雪诚[6](2017)在《半固态加热对熔体混合后铝硅合金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熔体混合后的高硅铝合金进行半固态加热处理,采用金相分析等手段对半固态加热后Al-20%Si合金组织演变规律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半固态加热后的组织依赖于原始组织,熔体混合后得到的均匀细小的组织再进行半固态加热后容易球化。在590℃下进行5min循环加热3次可以获得细小、近球形组织。(本文来源于《铝加工》期刊2017年03期)
姚乙,路贵民,于建国[7](2016)在《半固态6061铝合金两段式二次加热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新型的两段式二次加热工艺,研究了不同二次加热温度对6061铝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并与常规二次加热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新型的两段式二次加热可以明显改善半固态坯料的微观结构,获得等效圆直径更小、圆整度更高的晶粒,更有利于触变成形。6061铝合金最佳的两段式二次加热工艺为:先在595℃保温5min,随后在10min内升高至640℃,继续保温15min,此时晶粒平均等效直径为121.9μm,平均圆整度为0.72.(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6年09期)
张靖宇,刘洪军[8](2016)在《挤压态7075铝合金半固态加热过程中的组织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部分重熔再结晶方法(RAP)制备7075铝合金半固态坯料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在半固态温度区间加热可以将挤压态7075铝合金的纤维组织转变为半固态颗粒状晶粒组织。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延长,挤压态组织逐渐消失,颗粒状晶粒经再结晶生长并合并长大;颗粒状晶粒的尺寸随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变大。在试验条件下,高温短时间加热比低温长时间下获得的半固态组织更加细小均匀。通过试验得出RAP法制备7075铝合金半固态坯料的优化工艺参数为600℃下保温5min。(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6年07期)
孙虎,吴斐斐,傅小明[9](2016)在《扩散加热与半固态加热球化初生硅颗粒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磷盐变质后的高硅铝合金分别进行扩散加热与半固态二次加热处理,对两种加热处理后的初生硅组织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扩散加热处理可以让初生硅相有一定的改善,而通过半固态二次加热使初生硅的颗粒得到显着球化,其形状因子为0.61,但其颗粒长大严重。(本文来源于《铝加工》期刊2016年02期)
李春晓,郑小平,赵丹,田亚强,宋进英[10](2016)在《半固态加热工艺对7075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应变诱发熔化激活法(SIMA)制备了7075铝合金半固态坯料。研究了半固态加热温度与保温时间对7075铝合金半固态坯料显微组织及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固态等温温度越高,球形率越好,液相率越高,初生α-Al固相颗粒的尺寸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坯料的抗压强度则呈与之相反的趋势,等温温度595~610℃时达到理想状态;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初生α-Al固相颗粒的球形率越好,颗粒尺寸逐渐增大,液相率无明显变化,而坯料的抗压强度呈先升高后略微下降的趋势,保温时间15~30 min时达到理想状态;在595℃保温30 min时,获得的7075铝合金半固态坯料的初生固相颗粒均匀、细小、圆整,抗压强度可达426.82 MPa。(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半固态加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半固态成型是一种高效的短流程近净成型方式,综合了液相成型与固相成型的优势,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等温半固态原理简单,易于操作,但得到的坯料组织粗大。感应加热能快速制备半固态坯料,得到组织细小均匀,但是对于大尺寸坯料,在高频率加热的情况下由于集肤效应会引起温度场不均匀,对于组织均匀性研究有利于工业优化与应用。本文以AZ80-0.2Y为研究对象,对等温半固态处理与感应加热制备的坯料组织进行了研究并对大尺寸坯料高功率下材料组织均匀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通过等温半固态处理铸态AZ80-0.2Y镁合金枝晶臂发生熔化,枝晶结构消失,形成不规则的球状晶粒,并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液相增多,晶粒长大也更加明显。挤压态AZ80-0.2Y由大小均匀的等轴晶构成,等温半固态处理后组织由大小均匀的固相球构成。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晶粒长大,液相率增加,晶粒球整度增加,而温度较高时组织的演变更快。晶内液池随着时间的增加,数量减少,体积增大,即逐渐汇聚形成大的球状液池,晶界液池也逐渐增多,晶粒逐渐分离游离在液相中。感应加热能快速将材料升温至半固态,仅需95s就能将实验所用坯料升温至590℃。通过感应加热后,获得的半固态组织均匀细小,晶粒尺寸变化小,都在100μm以内,且能获得较高的液相率。随着感应加热温度的提升,晶粒长大,液相率增加,晶界液相较少,晶粒形状无明显变化。通过大功率感应加热时间最短,晶粒尺寸最小,分段加热其次,小功率加热晶粒尺寸最大;大功率加热与分段加热获得组织液相率相近都高于小功率加热;叁种加热方式获得晶粒形状系数相近。通过感应加热能获得比等温加热更高的液相率与更小晶粒的组织,但晶粒形状系数不如等温处理。通过感应加热组织在半固态温度区间演变分为晶粒合并粗化,液相出现与液相形态改变叁个阶段。晶粒合并粗化主要是以界面能为驱动力,通过大晶粒吞并小晶粒的方式进行;液相出现是由于感应加热快速加热能使溶质富集区迅速熔化,液相主要在晶内形成;液相形态改变是晶内元素在快速加热时扩散距离不够,不足以形成球状液池,而形成条状液池,并随着温度的提升,部分条状液池与晶界相连。使用有限元模拟大尺寸坯料高频感应加热温度场,加热结束时材料的心部温度低,边缘温度高。功率越大,加热速度越快,温度场不均匀性更加明显。组织分析符合模拟结果,试样边缘的温度较高液相率较多,组织的形态也较其他位置差异较大,晶界液相较多,且晶内的点状液池大多汇聚形成条状液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固态加热论文参考文献
[1].陈志国,方亮,吴吉文,张海筹,马文静.半固态挤压高硅铝合金二次加热的微观组织演变[J].材料导报.2019
[2].孙浩.AZ80-0.2Y镁合金半固态等温加热与感应加热组织演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3].田寅丰,陈刚,韩飞,张宇民,姜巨福.铝合金感应加热半固态重熔及复杂件触变成形[J].精密成形工程.2018
[4].龚文源,张贵杰,郑小平,姜龙,宋进英.加热工艺对冷轧6061合金半固态显微组织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7
[5].孙浩,周明扬,屈晓妮,权高峰.半固态等温处理与电磁感应加热AZ80-0.2Y镁合金组织的演变[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7
[6].吴斐斐,孙虎,高袆鑫,余加兴,王雪诚.半固态加热对熔体混合后铝硅合金组织的影响[J].铝加工.2017
[7].姚乙,路贵民,于建国.半固态6061铝合金两段式二次加热工艺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6
[8].张靖宇,刘洪军.挤压态7075铝合金半固态加热过程中的组织演变[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6
[9].孙虎,吴斐斐,傅小明.扩散加热与半固态加热球化初生硅颗粒的效果比较[J].铝加工.2016
[10].李春晓,郑小平,赵丹,田亚强,宋进英.半固态加热工艺对7075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铸造技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