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腭裂动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畸学,牙槽突,动物实验,正畸应力
腭裂动物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灵超,赖文佳,曹阳,刘楚峰[1](2014)在《正畸应力刺激修复比格犬牙槽突裂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外科手术及正畸的方法,建立正畸应力刺激修复比格犬牙槽突裂动物模型,为牙槽突裂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比格犬6只,唇侧及腭侧分别翻瓣,拔除左侧上颌第一、二切牙并去除牙槽骨直达鼻底,断端两侧唇侧及腭侧黏膜瓣严密缝合。待牙槽突裂模型建立完成后,于断端两侧牙施加150 g正畸力向裂隙移动。结果加力16周后观察,可见牙槽突裂两侧牙体相接触,裂隙变小乃至合拢,X线显示牙槽突裂处有新骨生成。结论利用比格犬建立正畸应力刺激修复牙槽突裂模型方法可靠,切实可行。(本文来源于《广东牙病防治》期刊2014年06期)
拜薛鹏[2](2014)在《叶酸拮抗维甲酸诱导的BALB/c近交系小鼠腭裂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研究分析维甲酸(Retinoic acid, RA)在胚胎发育期间对胎鼠的致畸作用,建立维甲酸诱导腭裂动物模型的最佳剂量。2.通过分析叶酸(folic acid, FA)拮抗维甲酸(RA)诱导的腭裂小鼠的形态学特性,观察叶酸与维甲酸有无拮抗性。方法1.维甲酸诱导小鼠腭裂模型:将特定妊娠期BALB/c近交系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一部分于妊娠第8天、10天、12天分别管饲RA,观察在RA(50mg/kg),一部分在妊娠第10天给予40mg/kg、50mg/kg和60mg/kg叁种不同剂量RA;对照组在妊娠第8天、10天、12天分别管饲等剂量的玉米油。观察所诱导的胎鼠腭裂比率,确定诱导腭裂形成的最佳作用条件。2.叶酸拮抗维甲酸诱导的腭裂小鼠:将妊娠第10天的BALB/c近交系小鼠分为对照组(玉米油10mg/kg)、RA组(50mg/kg)、FA组(80mg/kg)、FA+RA组(FA80mg/kg,一小时后以RA50mg/kg)管饲,观察胎鼠的全身情况,胎鼠腭裂比率,确定叶酸有无拮抗性。结果1.RA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均可诱导腭裂,妊娠第10天50mg/kg RA诱导腭裂的比率为93.75%(P<0.05)。诱导腭裂形成的比率最高。2.以外源性叶酸进行补充后,80mg/kg FA拮抗维甲酸腭裂的比率降低41.85%(P<0.05)。结论1.RA诱导BALB/c近交系小鼠腭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腭裂动物模型,其最佳剂量为妊娠第10天50mg/kg RA。2.FA(80mg/kg)可以拮抗维甲酸诱导的BALB/c近交系小鼠的腭裂畸形。(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4-03-25)
拜薛鹏,南欣荣,闫星泉,刘典伟[3](2014)在《维甲酸诱导BALB/c近交系小鼠腭裂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维甲酸(RA)在胚胎发育期间对胎鼠的致畸作用,建立维甲酸诱导腭裂动物模型的最佳剂量。方法将特定妊娠期BALB/c近交系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一部分在妊娠8 d,10 d,12 d管饲RA50 mg/kg,一部分在妊娠10 d给予40 mg/kg、50 mg/kg和60 mg/kg叁种不同剂量RA;对照组小鼠在妊娠8 d,10 d,12 d管饲等剂量玉米油。观察胎鼠腭裂比率,确定诱导腭裂形成的最佳作用条件。结果 RA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均可诱导腭裂,妊娠第10天50 mg/kg RA诱导腭裂的比率为93.75%(P<0.05),诱导腭裂形成的比率最高。结论 RA诱导BALB/c近交系小鼠腭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腭裂动物模型,其最佳剂量为妊娠第10天给予50 mg/kg RA。(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陈嘉波,杨体泉[4](2013)在《尿道下裂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是仍然有很多基础和临床的问题有待解决[1]。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报道均发现尿道下裂发病率大幅上升,其原因何在?尿道下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何进展?不同尿道成形术的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基础有何区别?不同尿道成形术的近远期疗效有何区别?组织工程尿道的应用和前景如何?由于社会伦理学的限制和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难以开展,尿道下裂的病(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10期)
许悦,陈振琦,钱玉芬[5](2010)在《外科诱导的唇腭裂动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外科诱导的动物模型作为唇腭裂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常应用于对该疾病临床治疗方面的科研工作,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外推至人类的适用性十分重要。本文对已应用于动物实验的唇腭裂模型进行了分类和回顾,并根据标准缺损的定义列出常用外科诱导的唇腭裂动物模型,包括灵长类动物以及大鼠、猫、犬和兔等,介绍其具体的手术方法和特点。横向评价各种实验动物的优缺点,总结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使科研工作者在今后实验动物的选择上更有针对性。(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吴丽丽[6](2010)在《单侧牙槽嵴裂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牙槽嵴裂对鼻软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单侧牙槽嵴裂动物模型,并研究牙槽嵴裂裂隙对鼻软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9-02/2009-08在安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基础医学院实验室完成。实验采取自身对照,选用10只标准同窝实验犬,8周龄,体重2.5~3.5kg,随机确定实验侧和对照侧。所有动物在静脉麻醉后,取对照侧卧位,固定四肢及头部,常规消毒铺巾。在无菌条件下设计第1侧切牙近中至第2侧切牙远中唇面及舌面齿龈缘切口,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钝性分离粘骨膜,充分暴露第1、2侧切牙牙槽骨骨面,用骨凿凿除第1侧切牙近中至第2侧切牙远中之间的牙槽骨,在实验侧造成10mm×15mm的单侧牙槽嵴裂裂隙,骨腊及明胶海绵止血,用3-0丝线将去除牙槽突后的唇腭侧粘膜瓣与鼻底的粘骨膜直接对位缝合,使鼻底与口腔相通,切口缘抗生素药膏涂抹,对照侧无特殊处理,麻醉清醒后继续单笼饲养。所有动物于术后10周无痛性处死,通过螺旋CT进行头颅叁维重建,应用Amira软件对两组动物进行外鼻定点,行线距及角度测量并数据分析;另解剖双侧鼻翼软骨,于软骨内1/2处、穹隆角、外1/2、外1/4处垂直于软骨长轴切开,水平包埋,连续做5μm宽切片,常规组织学处理,HE染色,进行图像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实验侧及对照侧软骨发育的差别。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未有死亡病例,动物处死后行大体观察:实验侧牙槽嵴裂裂隙未愈合,双侧鼻翼发育程度不一致,患侧发育较健侧差,并伴有患侧鼻翼外侧脚下陷;鼻尖位置向患侧偏斜,鼻孔呈不同程度的不对称,鼻小柱向健侧偏斜。定点测量(mm),鼻翼最上缘点与En-En连线的垂直距离:实验侧为(17.7±2.45),对照侧为(16.92±2.26),P<0.05;鼻翼基底点与En-En连线的垂直距离:实验侧为(25.56±6.05),对照侧为(26.29±5.87),P<0.05;鼻小柱点-鼻翼外点间距:实验侧为(8.38±0.8),对照侧为(7.4±0.45),P<0.01;鼻小柱点到鼻翼缘外侧点距离:实验侧为(8.90±1.63),对照侧为(8.12±1.19),P<0.05;鼻孔宽度:实验侧为(5.26±0.78),对照侧为(4.08±0.71),P<0.05;鼻孔最上点-鼻翼基底线的距离:实验侧为(5.54±1.23),对照侧为(5.86±1.31),P<0.01;鼻翼外点-鼻翼外侧缘点连线的距离:实验侧为(3.92±0.80),对照侧为(3.62±0.68),P<0.01。连续切片组织学观察:对照侧鼻翼软骨外侧脚1/2处中央细胞面积(μm×μm):实验侧为(426.03±60.40),对照侧为(361.01±47.62);周长(μm):实验侧为(52.80±5.97),对照侧为(44.47±4.94)。外1/4处中央细胞面积(μm×μm):实验侧为(454.86±63.13),对照侧为(357.85±47.28);周长(μm):实验侧为(53.55±5.94),对照侧为(45.48±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侧鼻翼软骨外1/4处细胞表密度(μm×μm/个):实验侧为(71.78±12.20),对照侧为(58.86±10.41),P<0.05。结论对照侧外鼻组织生长发育优于实验侧,单侧牙槽嵴裂裂隙对外鼻的形态及鼻翼软骨生长发育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0-04-01)
尹海燕,刘凯,卓煜娅,刘桐,孙美群[7](2010)在《过量维A酸致昆明小鼠腭裂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维A酸诱导的发生率较高、易于获得并可用于腭裂发生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致畸物全反式维A酸(atRA)作用于昆明小鼠(对照组采用等剂量溶剂),观察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时间的胚鼠腭裂畸形发生率及腭部组织的光镜结构特点,确定诱导腭裂发生的最佳作用条件。结果:在孕10天给予80 mg/kg剂量atRA诱导昆明小鼠腭裂发生率最高为100.0%(P<0.01),为理想的腭裂动物模型,光镜结果显示,atRA诱导的腭裂为小腭。结论:成功建立了atRA致腭裂发生分子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腭裂畸形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姜华,达骏,王忠[8](2008)在《尿道下裂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尿道下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是由于尿道发育不全而致的尿道开口异常,可位于阴茎至会阴部尿道行径的任何部位,部分病例还伴有阴茎发育不良、阴茎届曲畸形、包皮发育异常等,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尿道下裂在男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达1/125~1/250,我国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男科学杂志》期刊2008年12期)
田锟,佘小明,钱宁,吴曙光,张倩[9](2008)在《贵州小型猪牙槽嵴裂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建立贵州小型猪牙槽嵴裂动物模型,为牙槽嵴裂的相关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贵州小型猪20只。设计唇腭侧两个"L"型黏骨膜瓣,去除自第一乳侧切牙近中至乳尖牙近中约8mm×9mm骨质;将唇腭侧黏膜覆盖骨创面严密缝合。术后通过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检查评价实验结果。结果术后观察10周,所有实验动物所形成的牙槽嵴裂裂隙保持良好,无自愈。软组织愈合良好。结论利用贵州小型猪建立的人工牙槽嵴裂动物模型方法可靠,稳定性好。(本文来源于《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AFLAS)第叁次会议暨中国实验动物学会(CALAS)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9-27)
刘贤,齐志丽,刘杨,田悦明,王浩宇[10](2008)在《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腭裂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腭裂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建立腭裂模型鼠。取孕12.5d、13.5d、14.5d、15.5d、16.5d胚胎头部,石蜡包埋,6μm切片,HE染色,观察腭发育过程腭突的变化。结果:妊娠第11.5d一次性给予地塞米松(Dex)1mL(用量为50mg/Kg)可诱发小鼠产生腭裂。模型组腭突体积瘦小,不能在中线区接触融合,以致不能与腭突上方的鼻中隔接触融合,胎鼠出现腭裂。结论:妊娠第11.5d一次性给予小鼠足量地塞米松,可成功建立腭裂动物模型。为研究腭裂形成原因及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型。(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腭裂动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1.研究分析维甲酸(Retinoic acid, RA)在胚胎发育期间对胎鼠的致畸作用,建立维甲酸诱导腭裂动物模型的最佳剂量。2.通过分析叶酸(folic acid, FA)拮抗维甲酸(RA)诱导的腭裂小鼠的形态学特性,观察叶酸与维甲酸有无拮抗性。方法1.维甲酸诱导小鼠腭裂模型:将特定妊娠期BALB/c近交系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一部分于妊娠第8天、10天、12天分别管饲RA,观察在RA(50mg/kg),一部分在妊娠第10天给予40mg/kg、50mg/kg和60mg/kg叁种不同剂量RA;对照组在妊娠第8天、10天、12天分别管饲等剂量的玉米油。观察所诱导的胎鼠腭裂比率,确定诱导腭裂形成的最佳作用条件。2.叶酸拮抗维甲酸诱导的腭裂小鼠:将妊娠第10天的BALB/c近交系小鼠分为对照组(玉米油10mg/kg)、RA组(50mg/kg)、FA组(80mg/kg)、FA+RA组(FA80mg/kg,一小时后以RA50mg/kg)管饲,观察胎鼠的全身情况,胎鼠腭裂比率,确定叶酸有无拮抗性。结果1.RA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均可诱导腭裂,妊娠第10天50mg/kg RA诱导腭裂的比率为93.75%(P<0.05)。诱导腭裂形成的比率最高。2.以外源性叶酸进行补充后,80mg/kg FA拮抗维甲酸腭裂的比率降低41.85%(P<0.05)。结论1.RA诱导BALB/c近交系小鼠腭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腭裂动物模型,其最佳剂量为妊娠第10天50mg/kg RA。2.FA(80mg/kg)可以拮抗维甲酸诱导的BALB/c近交系小鼠的腭裂畸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腭裂动物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灵超,赖文佳,曹阳,刘楚峰.正畸应力刺激修复比格犬牙槽突裂动物模型的建立[J].广东牙病防治.2014
[2].拜薛鹏.叶酸拮抗维甲酸诱导的BALB/c近交系小鼠腭裂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4
[3].拜薛鹏,南欣荣,闫星泉,刘典伟.维甲酸诱导BALB/c近交系小鼠腭裂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
[4].陈嘉波,杨体泉.尿道下裂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5].许悦,陈振琦,钱玉芬.外科诱导的唇腭裂动物模型[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
[6].吴丽丽.单侧牙槽嵴裂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牙槽嵴裂对鼻软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0
[7].尹海燕,刘凯,卓煜娅,刘桐,孙美群.过量维A酸致昆明小鼠腭裂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
[8].姜华,达骏,王忠.尿道下裂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8
[9].田锟,佘小明,钱宁,吴曙光,张倩.贵州小型猪牙槽嵴裂动物模型的建立[C].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AFLAS)第叁次会议暨中国实验动物学会(CALAS)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10].刘贤,齐志丽,刘杨,田悦明,王浩宇.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腭裂动物模型的建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