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最大电休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咪达唑仑,地西泮,惊厥,经鼻给药
最大电休克论文文献综述
田凯,骆媛,李万华,隋昕,杨军[1](2015)在《咪达唑仑经鼻给药在最大电休克发作及戊四唑惊厥模型的抗惊厥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大鼠最大电休克发作(MES)及戊四唑惊厥(MST)模型上,比较评价咪达唑仑与地西泮经鼻给药的抗惊厥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模型组、咪达唑仑鼻喷剂低、中、高剂量组和地西泮鼻喷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建立MES及MST模型,评价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经鼻给药的抗惊厥作用,并与经典抗癫痫药物——地西泮比较,观察给药后72 h各组动物海马、皮质及杏仁核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经鼻预防给药,均可剂量依赖性地对抗MES及MST;在等剂量给药条件下,其抗惊厥作用明显优于地西泮(P<0.05或P<0.01)。病理学结果显示,咪达唑仑与地西泮经鼻预防给药均可减轻癫痫所致海马、皮质及杏仁核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抑制小胶质细胞增多及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核固缩以及嗜神经现象减少。结论咪达唑仑经鼻给药,在经典癫痫模型上均具显着抗惊厥作用,并可显着抑制癫痫所致脑损伤。(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期刊2015年05期)
陈小飞,李建雄,王永安[2](2011)在《贝那替秦对最大电休克发作模型和戊四氮惊厥发作阈模型小鼠的抗惊厥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贝那替秦等抗胆碱药在不同惊厥模型的抗惊厥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ig给予贝那替秦2~40 mg·kg-1记录最大电休克发作模型(MES)及戊四氮惊厥发作阈模型(MST)模型小鼠的未出现惊厥数。制备新生Wistar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加入贝那替秦1~100μmol·L-1,MTT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贝那替秦2~40 mg·kg-1在MES模型未出现惊厥数为2/10~7/10,在MST模型上未出现惊厥数为1/10~9/10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2个模型的ED50分别为12.2(4.7~53.6)mg·kg-1和12.5(7.0~25.9)mg·kg-1。贝那替秦1~100μmol·L-1能明显对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作用,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贝那替秦在MES及MST惊厥模型均具明显抗惊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NMDA受体的拮抗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冯亚波,姚红,满晓,庞在英,迟兆富[3](2009)在《依托咪酯在大鼠最大电休克和戊四氮模型中的抗惊厥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依托咪酯在最大电休克(maximal electroshock seizure,MES)和戊四氮(metrazol seizure test,MST)惊厥实验中的抗惊厥作用。方法复制160只Wistar大鼠MES和MST模型,MES实验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依托咪酯10 mg/kg组(E10组)、5 mg/kg组(E5组)、2.5 mg/kg组(E2.5组)和对照1组,每组20只。MST实验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依托咪酯10 mg/kg组(E10组)、5 mg/kg组(E5组)、2.5 mg/kg组(E2.5组)和对照2组,每组20只。观察MES中大鼠的惊厥发生率、死亡率和强直持续期,MST中惊厥潜伏期、惊厥数和死亡数,并记录每只大鼠的发作强度。发作24 h后,灌注固定后取脑,常规HE染色及Nissl染色。结果在MES中,与对照1组比较,E2.5组可缩短强直持续期(P<0.05),对惊厥发生率无明显影响,E5组可同时缩短强直持续期(P<0.01)降低惊厥发生率,E10组可完全拮抗大鼠电惊厥的发生。在MST中,与对照2组比较,依托咪酯各组仍具明显抗惊厥作用,其抗惊厥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用量越大,大鼠惊厥发生强度越小。结论依托咪酯在动物模型观察中,具有对抗癫癎发作的作用,有希望成为临床治疗癫癎发作的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09年11期)
孙美珍,刘玉玺,王明正[4](2009)在《不同剂量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联合用于最大电休克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卡马西平(CBZ)与丙戊酸钠(VPA)联合治疗癫痫是否合理。方法测定两药以不同比例联合后的效果与毒性。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的比值分别为1∶6.66,1∶10,1∶13.3与1∶20,先测定药物单用与联用时最大电休克模型的半数有效量与半数致死量(注射后3d),然后用等高线法分析。结果两药以4种比例联合后抗惊厥作用均为相加,以1∶6.66,1∶10,1∶13.3联合后的毒性相加,仅两药以1∶20比例联合后的毒性拮抗。结论在小鼠最大电休克(MES)模型中,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以1∶20比例联合优于其他3个比例联合。(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张雪娟,宋力,岳旺,刘然[5](2007)在《咪达唑仑对大鼠杏仁核点燃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最大电休克惊厥模型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经典的抗癫痫治疗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地西泮等均具有抑制大鼠杏仁核的点燃效应,咪达唑仑是否有此效果尚不十分明确。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的抑制及其抗癫痫作用及对小鼠最大电休克惊厥模型的影响。设计:分为3个小实验,分别检测咪达唑仑对杏仁核点燃、对自主活动、对惊厥发生率的作用,各小实验采用完全随机,组间对照或动物前后对照。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4-08/2005-03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综合实验室完成。选择雌性Wistar大鼠9只,体质量(250±10)g;昆明种小鼠1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0±5)g,实验动物由青岛市药品检验所动物中心提供。咪达唑仑由徐州恩华药业生产(批号:20030706,5g/L)。方法:①电极埋置建立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随机取点燃大鼠9只,分别以0.25,0.5,1mg/kg咪达唑仑腹腔注射,采用四道生物信号微机处理系统测定后放电时程和Racine's分级。②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苯巴比妥(40mg/kg)组,咪达唑仑0.5,1.0,1.5mg/kg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给药,用XZC-4A小动物自主活动仪测定单位时间内的活动数(次数/5min)。③建立小鼠最大电休克惊厥模型的影响,以及计数惊厥发生率。主要观察指标:咪达唑仑对大鼠后放电时程和Racine's分级、对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和惊厥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纳入大鼠9只和小鼠1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咪达唑仑对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的影响:咪达唑仑0.5,1.0mg/kg腹腔注射后,后放电时程和Racine’s分级均明显低于用药前(P<0.05~0.01);咪达唑仑0.25mg/kg腹腔注射后,后放电时程低于用药前(P<0.05),Racine’s分级差异不明显(P>0.05)。②咪达唑仑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苯巴比妥组和咪达唑仑0.5,1.0,1.5mg/kg组小鼠自主活动数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咪达唑仑0.5mg/kg组小鼠自主活动数高于苯巴比妥组(P<0.05)。③咪达唑仑抗小鼠最大电休克实验的结果:苯巴比妥组和咪达唑仑0.5,1.0,1.5mg/kg组小鼠惊厥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咪达唑仑0.5mg/kg组小鼠惊厥发生率高于苯巴比妥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具有抑制杏仁核点燃的作用,抗癫痫作用显着,具有明确的抗惊厥和镇静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7年38期)
李青,吴登唱,张琦,陈忠[6](2007)在《急性最大电休克和慢性经耳电点燃癫痫对大鼠学习和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最大电休克和慢性经耳电点燃癫痫对大鼠学习和记忆的影响。方法:通过双耳夹给予大鼠电刺激(150mA,0.2s)诱发急性最大电休克(MES),而慢性经耳电点燃癫痫,是经双耳夹每24h给予大鼠一次亚惊厥剂量电刺激(40mA,0.2s)直至完全点燃。采用八臂迷宫(四臂放饵)研究大鼠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再现能力。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检测脑中组胺、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的含量变化。结果:在学习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最大电休克仅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参考记忆错误次数,同时使大鼠海马内GABA含量增加。而慢性经耳电点燃癫痫在空间记忆再现过程中,大鼠工作记忆和参考记忆错误次数增加并且在完全点燃后持续近3周。慢性经耳电点燃癫痫大鼠在完全点燃24h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发生退行性变化,同时使大鼠海马组胺含量减少。结论:不同种癫痫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不同:(1)急性最大电休克损伤了空间学习能力,可能与异常的突触可塑性及海马内的GABA含量上升有关;(2)慢性经耳电点燃癫痫诱发了空间记忆再现障碍,可能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及海马内组胺含量的下降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王永安,周文霞,刘艳芹,郑建全,刘克良[7](2005)在《盐酸苯环壬酯对最大电休克发作及戊四氮惊厥模型的抗惊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盐酸苯环壬酯抗癫痫疗效,探讨其抗癫痫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不同癫痫发作模型,评价盐酸苯环壬酯等药物抗癫痫疗效;观察盐酸苯环壬酯等药物对致死剂量NMDA中毒小鼠、NMDA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及NMDA诱发电流的影响。结果 盐酸苯环壬酯在不同癫痫发作模型上均具明显抗惊作用;并可显着对抗致死剂量NMDA中毒,浓度依赖性抑制NMDA诱导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及NMDA诱发电流。结论 盐酸苯环壬酯在经典癫痫模型上均具显着抗惊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NMDA受体的拮抗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鲁映青,于榕[8](2001)在《四氢孕酮与苯巴比妥对保护小鼠最大电休克惊厥的协同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四氢孕酮与苯巴比妥的抗惊厥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最大电休克惊厥(MES)试验,测定四氢孕酮和/或苯巴比妥的保护作用;并采用小鼠大脑皮质膜制备,用氚标氟硝安定检测四氢孕酮和/或苯巴比妥对GABA_A受体复合物的调节。结果:苯巴比妥(0.5-50mg·kg~(-1))对小鼠最大电休克惊厥具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其ED_(50)为2.61mg·kg~(-1),95%可信限为1.59-4.26mg·kg~(-1)。同样,四氢孕酮(0.01-1.0mg·kg~(-1))也有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其ED_(50)为0.11(0.06-0.18)mg·kg~(-1)。四氢孕酮和苯巴比妥联合用药(1:20)的ED_(50)为0.73(0.44-1.21)mg·kg~(-1),Q值小于1。测定四氢孕酮和/或苯巴比妥增加氚标氟硝安定的结合,其浓度效应曲线与功能性协同作用的理论曲线相符。结论:四氢孕酮和苯巴比妥对抗小鼠最大电休克惊厥有协同作用;两者对增加氚标氟硝安定与GABA_A受体复合物的结合也有功能性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期刊2001年04期)
最大电休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贝那替秦等抗胆碱药在不同惊厥模型的抗惊厥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ig给予贝那替秦2~40 mg·kg-1记录最大电休克发作模型(MES)及戊四氮惊厥发作阈模型(MST)模型小鼠的未出现惊厥数。制备新生Wistar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加入贝那替秦1~100μmol·L-1,MTT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贝那替秦2~40 mg·kg-1在MES模型未出现惊厥数为2/10~7/10,在MST模型上未出现惊厥数为1/10~9/10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2个模型的ED50分别为12.2(4.7~53.6)mg·kg-1和12.5(7.0~25.9)mg·kg-1。贝那替秦1~100μmol·L-1能明显对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作用,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贝那替秦在MES及MST惊厥模型均具明显抗惊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NMDA受体的拮抗作用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大电休克论文参考文献
[1].田凯,骆媛,李万华,隋昕,杨军.咪达唑仑经鼻给药在最大电休克发作及戊四唑惊厥模型的抗惊厥作用[J].军事医学.2015
[2].陈小飞,李建雄,王永安.贝那替秦对最大电休克发作模型和戊四氮惊厥发作阈模型小鼠的抗惊厥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1
[3].冯亚波,姚红,满晓,庞在英,迟兆富.依托咪酯在大鼠最大电休克和戊四氮模型中的抗惊厥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
[4].孙美珍,刘玉玺,王明正.不同剂量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联合用于最大电休克模型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
[5].张雪娟,宋力,岳旺,刘然.咪达唑仑对大鼠杏仁核点燃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最大电休克惊厥模型的影响(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6].李青,吴登唱,张琦,陈忠.急性最大电休克和慢性经耳电点燃癫痫对大鼠学习和记忆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
[7].王永安,周文霞,刘艳芹,郑建全,刘克良.盐酸苯环壬酯对最大电休克发作及戊四氮惊厥模型的抗惊作用[J].药学学报.2005
[8].鲁映青,于榕.四氢孕酮与苯巴比妥对保护小鼠最大电休克惊厥的协同作用(英文)[J].ActaPharmacologicaSinica.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