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十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在许多地区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自然生态景区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资源之一,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景区建设提高到各级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议程。在许多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肆意开发导致土地资源滥占滥用和优质耕地的大量流失,引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极大变化。乡村地区大量农用地的非农化,不利于乡村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本研究以探讨乡村地区旅游开发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调控问题为主题,重点分析研究区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并探讨乡村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益对策。首先,系统分析总结目前国内外旅游与土地利用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并从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控制理论和系统理论出发,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的组成、结构、特性、功能及其演化调控的必要性,以及调控的理论背景及现实意义。其次,从景区土地利用总体状况、土地利用类型地域组合状况、土地利用质量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效益等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研究。应用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乡村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土地自然环境作用机制、社会经济环境作用机制和土地利用变化决策机制三重作用机制影响下乡村地区土地利用的响应。通过分析我们得到:a.研究区的地貌特点为山、谷相互交错分布,对土地利用具有较大的影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游客的大量涌入造成土地生态环境条件变化,导致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改变,推动研究区土地利用和覆被发生变化。b.旅游业开发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引导土地利用走向多样化。以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等为特征的非农化过程对土地利用有着深刻的影响,导致了土地利用途径的改变;人口的“虚假”城镇化使村镇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而深山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心化”同时大量存在;农业由以种植业为主转向旅游业带动下的农、林、牧业综合发展,使部分农地使用类型发生转变;以乡镇工业发展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导致土地的分散和粗放利用。c.农村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农地的非农化过程。旅游开发中农地的非农化实际上是土地使用者和土地所有者决策的结果,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农民四方博弈过程中产生的决策结果,另一个是农地内部结构调整中农民的决策行为。通过经济学中的博弈分析得出,在现有制度供给下,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农民都具有不保护农地的动力,所以造成旅游开发过程中农地非农转移的扩大化。在农地内部结构调整中,农民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主动进行农地内部调整。最后,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第一、加强旅游用地规划与评价;第二、加强生态旅游用地环境评价机制建设;第三、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配置;第四、加强农用地保护,维护农民权益;第五、加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