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桂平537200)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胃镜诊断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78例、慢性萎缩性合并浅表性胃炎42例)。所有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85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合并浅表性胃炎2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并且诊断结果显示有37例患者出现肠上皮化生,15例患者出现异性增生。胃镜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病理诊断的检出率,并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70.83%;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皱襞变平甚或者消失,并且黏膜表现为红白相间,其中以白相为主,血管表现为透明状并且暴露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5.62%,胃镜下表现为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00%,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皱襞变平甚或者消失,并且黏膜表现为红白相间,其中以白相为主,血管表现为透明状并且暴露并且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9.58%。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与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皱襞变平甚或者消失,并且黏膜表现为红白相间,其中以白相为主,血管表现为透明状并且暴露并且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低,其中对在临床诊断中应该综合两种方法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比较
【中图分类号】R57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221-02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是一种慢性炎症,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时会导致患者伴有肠上皮化生或者异型增生,甚至会导致癌变,成为胃癌。临床上已经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的癌前病变[1]。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的发现与治疗是临床上较为重要的过程。正确的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够对其的早期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病理诊断的方式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胃镜检查也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2]。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检查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本文主要分析比较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排除胃十二指肠肿瘤、消化性溃疡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120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并根据诊断方法分为胃镜检查组和病理诊断组。120例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6.75±6.37岁,体重44~73kg,平均65.32±7.21kg,病程为4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3.23±1.13年。本次实验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我院伦理规范,并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1.2.1胃镜检查对所有患者的胃部进行电子内窥镜检查。诊断依据为:患者的胃黏膜皱襞变
平甚或者消失,并且黏膜表现为红白相间,其中以白相为主,血管表现为透明状并且暴露;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由确定的医生对检查结果进行描述,并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必须对每个病变部位取3~4个标本进行检查[3]。
1.2.2病理诊断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后,取患者的胃黏膜病灶部位作为活检标本,用10%
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组织固定,然后经过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由病理科医生将切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诊断标准进行诊断[4]。
1.3指标评价
1.3.1胃镜检查结果评价标准经过胃镜检查后,患者的胃部如果出现轴膜颗粒增粗,血管色泽灰暗并且呈细小状,即为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部如果出现片状、点状或者条状的红斑,并且胃粘膜的光滑性降低,甚至出现血斑,浅表性胃炎[5]。
1.3.2病理诊断结果评价标准根据患者腺体数量的降低幅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病情分级:腺体总数降低量小于1/3为慢性轻度萎缩;腺体总数降低量在1/3~2/3之间为慢性中度萎缩;腺体总数降低量大于2/3为慢性重度萎缩[6]。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计量资料用χ2表示,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诊断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病理诊断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8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并且诊断结果显示有37例患者出现肠上皮化生,15例患者出现异性增生。胃镜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病理诊断的检出率,并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70.83%。详细结果见表1。
注:A表示胃镜下胃黏膜皱襞变平甚或者消失,并且黏膜表现为红白相间,其中以白相为主,血管表现为透明状并且暴露;B表示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P<0.05,与A比较。
3.讨论
目前已经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并且一般都会伴有异型增生的肠上皮化生。其发病因素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遗传因素以及年龄等[7]。由于其作为胃癌的一种主要的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具有降低胃癌的发生率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以病理诊断为主,病理诊断主要是通过对胃黏膜病灶组织的活检标本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切片以及染色等一系列步骤,来对活检标本进行显微镜观察诊断。在临床上病理诊断结果准确率较高,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的结果明确。但是存在诊断时间较长的缺点[8]。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胃镜检查也被广泛的用于临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胃镜诊断存在着多方面的限制,常会因为胃溃疡、胃糜烂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导致误诊现象,会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造成一定的影响[9]。因此对于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主要对120例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显示: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70.83%,符合性较差,并且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与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皱襞变平甚或者消失,并且黏膜表现为红白相间,其中以白相为主,血管表现为透明状并且暴露并且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
综上所述,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较低,在临床诊断中,姚丽娜和使用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两种方法,提高确诊率。
【参考文献】
[1]陈令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24):61-62.
[2]龚丹,陈涛.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2):37-38.
[3]李军,周萍,兆咏彬.胃镜和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99-100.
[4]孟香荣.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2):52-53.
[5]孙龙.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5,(31):75-77.
[6]韩树东.胃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检查在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7):98.
[7]杨宗逸.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7):77-78.
[8]徐斌,黄玉凯,周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09):1388-1390.
[9]李华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3,(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