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贝特·费希特小说《沃里印度旅行者》中的新主体主义特征

胡贝特·费希特小说《沃里印度旅行者》中的新主体主义特征

论文摘要

70年代后的德国文学图景纷繁多样,但是一群文学评论家还是从中发现了那么些共性,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作家把视线重投个体。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成为叙述的对象,自我表达、自我反思、自我探索成为创作目的。这个文学倾向被冠以“新主体主义”的名称(或称“新感伤主义”等)。德国当代作家胡贝特·费希特尤其擅长运用亲身经历进行文学创作以表达自我和探索自我。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被他兼容科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独特写作手法所吸引,而忽视了他的作品与当时文学主流的关联。因此本文尝试从“新主体主义”的角度去解读他于70年代发表的小说《沃里印度旅行者》。通过文本分析,对照彼得·拜肯归纳的“新主体主义”的要素,试图发掘这部貌似记录文学的小说中的“新主体主义”特征。《沃里印度旅行者》看上去似乎仅仅是作家通过其于汉堡红灯区进行的采访的客观记录向读者展示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真实状况。但是在“新主体主义”的观照下,作家巧妙运用采访的素材进行文学再创作,使访谈录变为长篇小说,以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的用意便得到揭示。尽管胡贝特·费希特更多地被看作德国当代文坛上的独行侠,但是他的作品还是难免会被当时的文学主流所感染,或者说他本来就走在潮流前方。至少他的《沃里印度旅行者》这部小说就具有充足的“新主体主义”的特征。

论文目录

  • Abstrakt
  • Danksagung
  • Kapitel 1 Einleitung
  • Kapitel 2 Neue Subjektivit(?)t und ihre Merkmale
  • 2.1 Politisierung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 2.2 Tendenzwende—Umkehr zur Neuen Subjektivit(?)t
  • 2.3 Neue Subjektivit(?)t und deren Hauptelemente
  • 2.3.1 Sensibilisierung der instrumentellen Vernunft
  • 2.3.2 Selbsterfahrung auf der Basis autobiographischer Authentizit(?)t und fiktionaler Komposition
  • 2.3.3 Selbstreflexion der Neuen Subjektivit(?)t
  • 2.3.4 Die konsequente Selbstdurchdringung des Subjekts durch intellektuelle Ich-Forschung
  • Kapitel 3 Untersuchung des Romans aus der Perspektive der Neuen Subjektivit(?)it
  • 3.1 Die Entstehungsgeschichte des Romans
  • 3.2 F(?)nf Auβenseiter auf St.Pauli
  • 3.2.1 Wolli—Puff-Boβ
  • 3.2.2 Sandra—Prostituierte
  • 3.2.3 Gunda—lesbische Prostituierte
  • 3.2.4 Johnny—Stricher
  • 3.2.5 Ulli—Wirtschafter vom Puff
  • 3.3 Thema des Romans—Verstehen vor Bewerten
  • 3.3.1 Selbstdarstellung der Auβenseiter
  • 3.3.2 Forschung nach Auβenseitertum—Wie wird einer so?
  • 3.3.3 Indienfahrt—Andere und sich selbst erneut kennenzulernen
  • 3.4 Die Hauptelemente der Neuen Subjektivit(?)t im Roman
  • 3.4.1 Suche nach der Subjektivit(?)t
  • 3.4.2 Autobiographische Züge in Wolli Indienfahrer
  • 3.4.3 Selbstreflexion und Ich-Forschung
  • Kapitel 4 Schluss
  • Literaturverzeichnis
  • 相关论文文献

    • [1].费希特知识学的演变及其内在逻辑[J]. 现代哲学 2020(04)
    • [2].浅析费希特前期与后期的“上帝”概念[J]. 大众文艺 2019(03)
    • [3].行动哲学视域中的费希特与赫斯关系研究[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06)
    • [4].费希特:拜见大师,告别大师[J]. 工会信息 2018(02)
    • [5].简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对费希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6].费希特的演说[J]. 书屋 2015(11)
    • [7].新费希特研究及其教育学启示[J]. 课程教学研究 2017(03)
    • [8].我是道德规律实现的手段[J].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4(00)
    • [9].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思想与费希特哲学[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10].费希特的宗教批判[J]. 世界宗教研究 2015(04)
    • [11].道德就是人的职责[J].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4(00)
    • [12].培养“科学的知性应用的艺术”——费希特教育思想初探[J]. 学理论 2013(29)
    • [13].论马克思对费希特哲学的继承与超越——基于文本的比较分析[J]. 国外社会科学 2012(01)
    • [14].费希特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柏林时期(1800-1814年)[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8)
    • [15].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的启示[J]. 新视野 2012(06)
    • [16].论费希特的先验目的论历史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05)
    • [17].论费希特柏林时期的法权概念[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05)
    • [18].费希特的实践概念对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影响[J]. 哲学研究 2010(05)
    • [19].费希特哲学向宗教的回归[J]. 世界宗教研究 2010(05)
    • [20].费希特美学的现代性理解[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3)
    • [21].学者精神永存——忆《费希特全集》编纂者劳特[J]. 哲学动态 2008(11)
    • [22].费希特生活哲学初探[J]. 黑河学刊 2018(05)
    • [23].费希特的“自我”[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 [24].论费希特伦理学的意义[J]. 伦理学研究 2016(02)
    • [25].哲学不仅是可教的手工活——A.施密特教授(Andreas Schmidt)访谈[J]. 思想与文化 2019(02)
    • [26].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的启示[J]. 湖南社会科学 2013(02)
    • [27].加强自我管理,让学术回归学术[J]. 云梦学刊 2012(04)
    • [28].费希特的最高统一性和绝对确定性的自我理论的构成[J]. 东方企业文化 2012(17)
    • [29].费希特历史哲学主题研究[J]. 哲学动态 2010(01)
    • [30].“我思”和“我要”——费希特《人的规定》中的实在概念辨析[J]. 江苏社会科学 2008(05)

    标签:;  ;  ;  ;  

    胡贝特·费希特小说《沃里印度旅行者》中的新主体主义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