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襟岛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之一,本文利用在此栖息地大襟岛附近海域获得的两头标本,研究了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及其体内持久性污染物含量与分布,初步评价了该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为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2006年4月从大襟岛海域获得2头中华白海豚死亡标本,雌雄成体各1头。对其形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比较,两头中华白海豚标本其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组织结构符合本种的一般特征。对胃的解剖观察发现,其中一头空胃,死因未明;而另一头误吞流刺网致死,表明该海域渔业捕捞对中华白海豚种群的生存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采用微波消解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双道原子荧光光谱法测量了中华白海豚体内9种重金属含量,分析了中华白海豚体内重金属积累水平和分布特点,结果显示,重金属在中华白海豚体内含量高低的基本趋势是Fe>Zn>Cu>Mn>Ni>As>Cr>Cd>Pb。中华白海豚的肝脏和肾脏是重金属的主要积累器官,脂肪对重金属的负荷力最小。与厦门港、北海、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体内重金属含量相比,大襟岛海域低于北海和香港,与厦门港之间不同的重金属差别较大。厦门港、北海、香港海域和大襟岛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体内重金属积累规律基本一致。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鱼类、甲壳类和软体类动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海洋生物对海水中重金属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中华白海豚其肝脏中高浓度的重金属含量是通过食物链(网)而逐级积累的。对栖息地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栖息地中海水质量介于海水一类与二类水质之间,表层沉积物质量符合一类标准,三类生物的体内重金属含量也均低于海洋环境质量生物污染评价标准,表明本海域尚未受到重金属污染,环境质量符合中华白海豚的生存要求。大襟岛海域的重金属水平落在整个珠江口海区的低值区,这可能是中华白海豚选择大襟岛海域作为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分析了大襟岛海域中华白海豚体内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滴滴涕(DDT)、六六六(HCH)和多氯联苯(PCB)的含量与分布。样品中未检测出HCH和PCB,但所有样品均检测出了DDT的6种同分异构体,其中pp-DDE和pp-DDD的含量相对较高。中华白海豚的脂肪对DDT的富集能力最强,其次为肌肉和肝脏。对栖息地的有机氯环境质量初步评价,此水域尚未受HCH和PCB的污染,其质量状况良好,DDT含量相对较高,但未对中华白海豚的生存造成明显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