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分离论文-刘培坤,王辉,张悦刊,杨兴华,姜兰越

赤泥分离论文-刘培坤,王辉,张悦刊,杨兴华,姜兰越

导读:本文包含了赤泥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旋流器,抛物线型锥,底流夹细,分级性能

赤泥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刘培坤,王辉,张悦刊,杨兴华,姜兰越[1](2019)在《抛物线型旋流器分离赤泥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旋流器"底流夹细"的问题,提出一种抛物线型旋流器,并进行了旋流分离赤泥试验研究。探索了抛物线型和直线型锥体旋流器包括分股比、产物浓度、产率、粒度以及分级效率在内的分离性能差异,同时研究了给料压力、物料浓度对抛物线型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给料压力的增大,抛物线型底流-5μm含量最高比直线型减少26.48%,且抛物线型-5μm细泥脱除率最高比直线型提高33.22%;随物料浓度升高,由于抛物线型分股比减小,抛物线型底流浓度略低于直线型,但分离粒度大于直线型,且抛物线型-5μm底流回收率最高比直线型降低12.06%,抛物线型-5μm细泥脱除率最高比直线型提高6.09%。(本文来源于《轻金属》期刊2019年07期)

肖军辉,梁冠杰,黄雯孝,丁威,彭杨[2](2019)在《含钪赤泥氯化钠离析焙烧—弱磁选—盐酸浸出分离铁、钪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云南含钪赤泥原矿含TFe 25.68%、Sc_2O_3 70.66 g/t,钪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分散于金红石、辉石、长石、白云母、方解石等矿物中,铁、钪分离困难,提出了氯化钠离析焙烧—弱磁选—盐酸浸出的选冶联合工艺处理该含钪赤泥,使铁从赤铁矿转为以金属铁、磁铁矿为主的新物相,破坏载钪矿物的晶体结构,为铁、钪分离创造有利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离析焙烧温度950℃、离析焙烧时间60 min、氯化钠用量10%、焦炭用量15%、焦炭粒度–0.5~0.25 mm、弱磁选磁场强度H=0.12 T、弱磁选磨矿细度为<0.045 mm占95%、盐酸用量30%、浸出温度55℃、浸出时间120 min、浸出液固比R=2∶3的综合工艺条件下,获得了铁品位为73.99%,含钪5.22 g/t,铁回收率为88.99%的铁精矿;钪浸出率为96.78%,浸出渣中的钪含量为6.37 g/t,铁、钪分离效果显着。MLA、SEM、EPMA分析结果显示:含钪赤泥经过氯化钠离析焙烧后,铁从赤铁矿(Fe_2O_3)转变为以金属铁(Fe)、磁铁矿(Fe_3O_4)为主的新铁物相及少量的氧化亚铁(FeO)、硅酸铁(Fe_2SiO_4);浸出渣主要成分为SiO_2、CaO、Al_2O_3,与浸出前相比较,CaO、Al_2O_3降低比较明显,浸出渣中没有明显的Sc谱线峰值,这表明弱磁选尾矿经盐酸浸出后,钪绝大部分被溶解掉进入浸出液中,且钪的溶解较为彻底,也进一步验证了含钪赤泥采用氯化钠离析焙烧—弱磁选—盐酸浸出分离铁、钪比较合理,且铁、钪分离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刘召波[3](2017)在《高铁赤泥中钪钠选择性分离提取工艺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固体废弃物。在大多数赤泥中都含有少量的稀贵金属元素,所以它也是一种具有重要潜在价值的二次资源。目前世界上的赤泥累积量已经超过27亿吨。对于如何有效处理赤泥已经迫在眉睫。从赤泥中回收钠、铝、铁等主要元素的同时,回收钪等其他稀贵元素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关注。本文在综述赤泥的产生过程、物化特性及其应用现状,系统论述国内外有价元素的冶金工艺流程及溶液稀有元素萃取及反萃取的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山东某氧化铝厂拜耳法产出赤泥,提出了一种高效选择性分离提取钪和钠的新工艺。赤泥中钪与主元素矿物的赋存特性直接决定了钪提取工艺的选择,所以本文首先运用二次飞行时间质谱(ToF-SIMS)和电子探针(EPMA),研究了赤泥中元素Sc和Ga与主元素Fe、Al、Si、Ti以及Ca的亲和行为。通过二次飞行时间质谱、电子探针元素分布图以及电子探针微区量化分析表明,在赤泥矿相中Sc元素与Fe、Al、Ti、Si表现出了一定的亲和行为,并且其亲和顺序应按照Ti>Fe>Al>Si进行。Ga元素与Fe、Al、Ti、Ca、Si表现出了一定的亲和行为,并且其亲和顺序应按照Fe>Al>Ti>Ca>Si进行。钪的载体矿物主要是锐钛矿、赤铁矿和针铁矿。在锐钛矿中,异价类质同象方式4Sc~(3+)→3Ti~(4+)是其主要嵌入锐钛矿的方式。与赤铁矿或针铁矿的类质同象方式Sc~(3+)→Fe~(3+)相比,完全不同。富硅矿物的石英相中也存在部分钪。与Sc元素不同的是镓在各矿物中的分布相对均匀,仅与铁铝略微表现出更为密切的配位关系,即镓在岩相形成过程中可以较容易的置换赤铁矿、针铁矿和叁水铝石晶体中被Fe~(3+)和Al~(3+)占据的位置。赤泥中Na离子的能否去除对后续赤泥的利用或元素综合提取有重大影响。通过TG-DTA、QXRD、FTIR、SEM等分析,探究了随炉冷却、空冷、水淬以及液氮冷却四种不同冷却方式对活化焙烧赤泥处理后钠离子浸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冷却速率越快,钠离子的浸出率相对越高。因此,在四种冷却方式中同等条件下,液氮冷却活化焙烧赤泥样品的浸出液中钠离子浓度最高,其浓度可高达1202 mg.L-1(~25 w%回收率)。其原因是活化焙烧中,新相Na_2Ca(CO_3)_2的出现在较快冷却速率的样品中,该相可以容易地溶于水溶液中。部分霞石脱硅产物转变为NaCaHSiO_4和钠钾霞石。在液氮冷却样品中Ca(OH)_2的浓度增加到~4.8wt%,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霞石和NaCaHSiO_4的溶解。非晶相量随冷却速率增快而增大。在随炉冷却样品中,非晶相量仅为~4.1 wt%;而在液氮冷却样品中,非晶相量却增加到了~13.5 wt%,非晶相量的增加无疑会促进钠离子的浸出。在微观形态方面,较快冷却速率样品主要呈蓬松的片状或絮状,这减弱了焙烧后赤泥物相的团聚程度;比表面积SSA值的相对增加,使浸出液与颗粒的有效接触面积也将增大。不同冷却方式下,微观形态变化亦对浸出有一定促进影响。综合可见焙烧样品较快冷却速率有利于钠离子的浸出。钪、钠与铁的分离通过硫酸化焙烧水浸工艺实现,该工艺相比于传统的直接酸浸工艺显示出极高的选择性与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包括探究拜耳赤泥中钙、铁、铝、硅、钠、钛、钪和镓在焙烧过程中物相转变规律,以及探究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硫酸添加量、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浸出液固比对这些元素浸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是能否选择性的从赤泥中回收钪和钠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另外,较高的浸出温度也会对铁离子的浸出产生负面影响。在焙烧过程中,钠离子对金属硫酸盐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并且改变铁铝金属硫酸盐的分解顺序。研究结论表明,硫酸盐的分解顺序如下:TiOSO_4>Ga_2(SO_4)_3>Fe_2(SO_4)_3>NaFe(SO_4)_2>NaAl(SO_4)_2~Al_2(SO_4)_3>Na_3Sc(SO_4)_3>Na_2SO_4>CaSO_4。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完成水洗涤焙烧料后,固液分离步骤可以非常顺利的进行。在最佳焙烧和浸出条件下,有>95 wt%的 Na+,~60wt%的 Sc 以[Sc(H_2O)x(SO4)n]3-2(x≤6)形式被浸出,同时伴随有<1wt%的Fe~(3+)、7wt%的Al~(3+)、~29wt%的Ca2+和<3 wt%Si~(4+)较低杂质元素浸出,而Ti~(4+)和Ga~(3+)不被浸出,有效实现了赤泥中钪、钠与铁、钛、硅等元素的分离。浸出后的尾渣可以考虑作为高炉炼铁或建材原料。本文还研究了硫酸化焙烧赤泥浸出液中Sc的萃取分离。比较磷酸类萃取剂P204、P507和羧酸类萃取剂Versatic acid 10,发现P204对钪表现出较好的萃取性能。萃取实验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是:水相与有机相比值(A:O)为10:1;萃取温度为15℃;萃取系组成为P204/磺化煤油(1%v/v)。在该条件下,~97%的Sc可被提取出来,同时得到硫酸钠副产物。另外,0.35~0.5的硫酸溶液可用于萃取有机相洗涤;反萃取条件可用2 mol·L-1 NaOH溶液进行。(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7-04-12)

郭志峰[4](2016)在《赤泥分离洗涤用过滤机的综合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对赤泥分离洗涤用各种类型的过滤机进行了一个全面、综合的效益分析,对目前各大氧化铝厂广泛使用的各种赤泥过滤机的操作条件、适用范围、优缺点、运行成本、过滤效率、运行周期和应用现状等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一个详细的综述研究,并对各种类型过滤机的选型依据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33期)

林筑,孔凡军,郑美娟,何锦林[5](2016)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分光光度法测定赤泥中钪》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泥用硝酸、氢氟酸和硫酸溶解,过强酸型树脂(Dowex50W-X8(H+型))交换树脂柱,用2mol/L盐酸多次淋洗,再用5mol/L盐酸洗脱富集在交换分离树脂柱上的钪,加热蒸干,再加高氯酸冒烟至尽干,依次加入10 mol/L过氧化氢和6 mol/L盐酸,加热至尽干,用2mol/L盐酸溶解并转移到分液漏斗中,依次加入磺基水杨酸、溴甲酚绿,再用氨水和盐酸调节溶液至黄色。再加入偶氮氯膦-PN(CPA-PN)进行显色并与钪形成α型络合物,用20 mL0.02mol/L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PMBP)-苯萃取该络合物。于分光光度计波长680nm处测量其吸光度,从校准曲线上查得钪含量,以此建立了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分光光度法测定赤泥中钪的方法。结果表明,溶液中钪质量浓度在0.01~0.48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校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8 9,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86×10~4 L·mol~(-1)·cm~(-1),方法中钪的检出限为0.42μg/g。干扰试验结果表明,溶液中5.0μg Sc(Ⅲ)的测定结果相对误差不超过±5%时,BO33-(600),NH_4(Ⅰ)(200),Ca(Ⅱ)(100),RE_2O_3(60),Be(Ⅱ)(30),Fe(Ⅲ)、Al(Ⅲ)、Mn(Ⅱ)(25),Zr(Ⅳ)(4),Ti(Ⅳ)、Ta(Ⅴ)(2)不干扰测定。按照实验方法测定赤泥实际样品中钪,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5%~3.9%,并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期刊2016年08期)

周天,李茂,廖沙,周孑民[6](2015)在《赤泥分离沉降槽中心桶内流体流动的水模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相似原理为基础,搭建1:20比例尺的沉降槽水模型实验槽,采用有限个数颗粒示踪法,以停留时间分布(RTD)为评价指标,对沉降槽中心桶内的流体流动进行实验研究,得到稳态下中心桶内流场分布以及不同工况下中心桶内流体的停留时间分布。分别运用2种不同的非理想流动模型,并采用矩计算和非线性回归的计算方法来描述中心桶内流体流动的混合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沉降槽中心桶内的流体呈旋转混合流动,且桶内存在流体流速相对缓慢的"死区"和"短路"的现象。流量在0.20~0.30 L/s范围时,增大流量,死区体积分数相应减少7.7%;径高比在1.60~0.75范围时,减小径高比,死区体积分数可减少15.9%,较小的死区体积有助于提升中心桶内物料混合的均匀性。沉降槽中心桶内混合程度较大,且混合程度随进料流量的增加以及中心桶径高比的减小而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7期)

刘锦伟,胡慧萍,王梦,陈启元[7](2015)在《模拟拜耳法赤泥的沉降分离性能及吸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我国拜耳法赤泥分解成含钛组分钙钛矿、含硅组分水化石榴石(以水化钙铝榴石物相为主)和含铁组分赤铁矿。在模拟拜耳法溶出条件下,分别合成了赤泥的主要组分钙钛矿、水化钙铝榴石和赤铁矿,并研究了商品聚丙烯酸钠(PAAS)与Hx-600(Cytec,USA)对赤泥中主要组分的沉降性能,并通过FT-IR谱初步探讨了絮凝机理。结果表明,赤泥中的含钛组分钙钛矿,其沉降速度较快,只需添加高分子量的PAAS即可满足工业生产要求;含硅组分水化钙铝榴石与Hx-600、PAAS均未发生化学吸附作用,仅通过物理缠结作用提高了水化钙铝榴石的沉降性能;含铁组分赤铁矿与Hx-600或PAAS发生了化学吸附,Hx-600对赤铁矿的沉降性能优于PAAS,可能由于Hx-600与赤铁矿表面形成的五元环比PAAS与赤铁矿表面形成的四元环更稳定所致。(本文来源于《轻金属》期刊2015年04期)

王红伟,马科友,秦凤婷,安松琦[8](2014)在《烧结法赤泥中有价金属分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铵盐焙烧、水浸、酸浸工艺对烧结法赤泥进行处理,分离出有价金属铁、钙、钠、硅、钛,得到相应的化合物氧化铁、石膏、氯化钠、水玻璃和二氧化钛。研究了焙烧、水浸和酸浸工艺对烧结法赤泥成分的影响,探讨了从烧结法赤泥中分离铁、钙、钠、硅、钛的工艺,分析了制备产品的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本文来源于《湿法冶金》期刊2014年03期)

周天[9](2014)在《氧化铝沉降槽赤泥分离过程的仿真与实验研究及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泥沉降分离是氧化铝生产工艺中十分关键的工序之一,对氧化铝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铝土矿品位的不断降低,导致氧化铝生产中沉降分离工序问题频发,沉降槽的产能及其运行稳定性已经成为制约氧化铝生产的瓶颈之一。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沉降槽及赤泥沉降分离过程,对目前沉降槽产能提升和沉降槽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实际生产中的高效深锥沉降槽为研究对象,从提升絮凝反应效率的角度出发,采用数值计算、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沉降槽内固液两相流动、混合及分离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相关结论如下:(1)针对沉降槽赤泥分离过程在国内鲜有研究以及国外研究多属于保密性技术成果这一现状,本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可用于研究沉降槽内赤泥分离过程的叁维稳态数值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对沉降分离过程进行较系统的模拟计算,通过与测试值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与正确性。(2)以改善中心桶内赤泥浓度场从而提升絮凝反应效率为出发点,提出了最优固含体积分数的评价指标以及沉降槽进料方式的改造和优化方案。利用本研究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对优化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某氧化铝厂沉降槽进行工业改造,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中心桶内的平均固含由改造前的71.8g·1-1降低到56.8g·1-1,最优絮凝固含的体积分数从改造前的7%提高到了24.3%,能极大促进桶内絮凝反应效率的提升。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在进料固含提升10g·1-1的前提下,改造后沉降槽的底流固含较改造前提高了2.4%,溢流浮游物降低了2%,絮凝剂消耗量降低了8.1%,一条生产线每年为生产企业节约成本163.5万元。(3)设计并搭建了沉降槽水模型实验平台,提出了有限个颗粒脉冲示踪法,并利用停留时间分布的理论实现了对中心桶内流体流动分布规律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中心桶内同时存在混合流动、不参与主体流动的“死区”和流体“短路”现象,环形挡流板可以有效地减小“短路”现象的发生;中心桶尺寸对中心桶内流体的分布规律有着重要影响。流体的无因次平均停留时间随着中心桶高径比的增大而增加。(4)利用非理想流动模型及停留时间数字特征,提出了评价中心桶内物料流动规律的分析方法。以隔室模型为依据,提出了有效流动区域体积分数这一评价指标以评估中心桶内流场分布对絮凝剂与赤泥混合程度的影响。在稳态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沉降槽中心桶内矿浆混合过程的瞬态数值模型。利用本研究所提出的数值模型、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指标对不同结构、工艺参数下中心桶内矿浆的流动分布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中心桶内的矿浆流动属于大混合程度的流动,ADM模型参数Pe数介于0.21至3.21之间,TISM模型表明中心桶可近似为1.19至3.44个串联的全混流动釜;结构、工艺参数对中心桶内矿浆流动分布规律有着重要影响,当结构、工艺参数变化时,中心桶内的流动区域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5)利用正交试验理论,以有效流动区域体积分数为优化指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影响中心桶内矿浆流动分布规律的5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中心桶高度(D)和进料流量(A)对评价指标有着高度显着影响,进料管位置(C)对评价指标有着显着影响,中心桶直径(B)有较为显着的影响,而挡流板位置(E)无显着影响:工艺参数最佳组合为A5B1C5D1E1,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中心桶内有效流动区域的体积分数ζeff达到90%,较基准工况提高23%,能明显改善中心桶内的流场环境,促进絮凝反应效率的提升(6)建立了沉降槽内赤泥颗粒压缩沉积过程的一维稳态快速预测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编程实现了稳态下沉降槽内赤泥通量预测的数值计算,并结合测试数据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利用这一预测模型并结合传统的矿浆物性参数的测定方法,可以快速地对沉降槽的生产性能进行预测计算,从而为沉降槽的设计、控制及沉降过程的数字化提供了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4-05-01)

陈滨,肖利,唐娴敏[10](2014)在《中低品位贵州铝土矿石灰拜尔法溶出赤泥的沉降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铝硅比为5.48的贵州中低品位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进行石灰拜尔法溶出实验,对溶出后赤泥浆液的沉降分离性能进行实验研究,探讨稀释矿浆脱硅时间、稀释矿浆质量浓度和絮凝剂等因素对赤泥浆液沉降分离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贵州铝土矿经石灰拜尔法高压溶出、稀释后,当控制溶液氧化铝质量浓度为165 g/L左右,赤泥沉降分离料浆固含约为85 g/L时,适宜的脱硅时间为2~3 h。稀释脱硅后,赤泥浆液添加絮凝剂CM180进行沉降分离效果较好,当其添加量为210 g/t时,5 min和10 min平均沉降速度分别达19.0和12.1 mm/min,30min压缩液固比可达5.29。(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赤泥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云南含钪赤泥原矿含TFe 25.68%、Sc_2O_3 70.66 g/t,钪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分散于金红石、辉石、长石、白云母、方解石等矿物中,铁、钪分离困难,提出了氯化钠离析焙烧—弱磁选—盐酸浸出的选冶联合工艺处理该含钪赤泥,使铁从赤铁矿转为以金属铁、磁铁矿为主的新物相,破坏载钪矿物的晶体结构,为铁、钪分离创造有利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离析焙烧温度950℃、离析焙烧时间60 min、氯化钠用量10%、焦炭用量15%、焦炭粒度–0.5~0.25 mm、弱磁选磁场强度H=0.12 T、弱磁选磨矿细度为<0.045 mm占95%、盐酸用量30%、浸出温度55℃、浸出时间120 min、浸出液固比R=2∶3的综合工艺条件下,获得了铁品位为73.99%,含钪5.22 g/t,铁回收率为88.99%的铁精矿;钪浸出率为96.78%,浸出渣中的钪含量为6.37 g/t,铁、钪分离效果显着。MLA、SEM、EPMA分析结果显示:含钪赤泥经过氯化钠离析焙烧后,铁从赤铁矿(Fe_2O_3)转变为以金属铁(Fe)、磁铁矿(Fe_3O_4)为主的新铁物相及少量的氧化亚铁(FeO)、硅酸铁(Fe_2SiO_4);浸出渣主要成分为SiO_2、CaO、Al_2O_3,与浸出前相比较,CaO、Al_2O_3降低比较明显,浸出渣中没有明显的Sc谱线峰值,这表明弱磁选尾矿经盐酸浸出后,钪绝大部分被溶解掉进入浸出液中,且钪的溶解较为彻底,也进一步验证了含钪赤泥采用氯化钠离析焙烧—弱磁选—盐酸浸出分离铁、钪比较合理,且铁、钪分离效果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赤泥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刘培坤,王辉,张悦刊,杨兴华,姜兰越.抛物线型旋流器分离赤泥性能试验研究[J].轻金属.2019

[2].肖军辉,梁冠杰,黄雯孝,丁威,彭杨.含钪赤泥氯化钠离析焙烧—弱磁选—盐酸浸出分离铁、钪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3].刘召波.高铁赤泥中钪钠选择性分离提取工艺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

[4].郭志峰.赤泥分离洗涤用过滤机的综合效益分析[J].化工管理.2016

[5].林筑,孔凡军,郑美娟,何锦林.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分光光度法测定赤泥中钪[J].冶金分析.2016

[6].周天,李茂,廖沙,周孑民.赤泥分离沉降槽中心桶内流体流动的水模型实验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刘锦伟,胡慧萍,王梦,陈启元.模拟拜耳法赤泥的沉降分离性能及吸附机理[J].轻金属.2015

[8].王红伟,马科友,秦凤婷,安松琦.烧结法赤泥中有价金属分离试验研究[J].湿法冶金.2014

[9].周天.氧化铝沉降槽赤泥分离过程的仿真与实验研究及参数优化[D].中南大学.2014

[10].陈滨,肖利,唐娴敏.中低品位贵州铝土矿石灰拜尔法溶出赤泥的沉降分离[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标签:;  ;  ;  ;  

赤泥分离论文-刘培坤,王辉,张悦刊,杨兴华,姜兰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