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论文题目: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刘勇

导师: 陆耀东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建构

文献来源: 武汉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从史诗意识建构的角度,从一个侧面描述和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 绪论部分首先分析了中西体裁比较的研究价值,简要论证了体裁结构的近现代转换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文学史意义,并认为中国近现代叙事文学受到了西方叙事文学传统,特别是其中的史诗传统的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史诗的体裁属性做了自己的描述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本文所谓的史诗意识是指:以特定的创作严肃性为基本立场,以整体性和客观性为基本的叙事法则,以再现某种整体性对象为审美理想的创作意识。最后,绪论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视角,就是要描述西方的史诗意识对中国现代叙事文学的影响,分析中国现代文艺家对这种史诗意识的选择、吸收与转化。 正文部分主要依据当前较为通行的现代文学史论述构架,分三章,分别对新文学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十年的史诗意识建构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为便于行文,本文每章的开头,都以引论的形式,概略地介绍了新文学不同时期史诗意识建构的总体情况。以便给相关的分析提供一个大的背景。 第一章第一节讨论了文学研究会的文艺理论建设活动,论证了文学研究会的文艺理论建设活动的宗旨之一,就是树立一种新型的创作严肃性,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会内部,以茅盾为代表的文艺家,致力于确立一种以客观主义和理智主义为核心的创作严肃性;而以周作人、郑振铎为代表的文艺家,则致力于确立一种以人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创作严肃性。第二节主要围绕“问题小说”来分析这一时期的叙事文学创作在呼应和展示新型创作严肃性上的成绩,认为问题小说展示一种新的小说观,并初步确立了一种新的提问法则和提问的自主性,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三节主要讨论了鲁迅的小说创作,指出鲁迅开创了开掘“民族秘史”的史诗创作传统,认为鲁迅在小说里,主要通过贬抑“历史时间”的叙事功能,来着力发掘了国民性顽固的负面影响力,展示了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体现了鲁迅深刻的文化反思和社会批判精神。 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讨论了革命文艺理论建设活动,并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体裁比较研究的价值

二、中国近现代体裁结构转换的文学史意义

三、史诗在中西体裁结构碰撞中的特殊性及本文对史诗的界定

四、中国现代文学重视史诗创作诸种原因

五、史诗意识建构:描述和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特殊视角

第一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史诗意识建构

引论 从创作严肃性起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建构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的文艺理论建设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史诗意识建构

一、文学研究会的特殊性及其与创造社论争的焦点与实质

二、对“文学为人生”思潮语义的转换

三、写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学整体转型上的特殊功能

第二节 问题小说创作热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一、从文体、题材角度认识问题小说创作热的局限性

二、新的提问领域与提问法则

三、问题小说的“问题”与强化客观性叙事原则的趋向

第三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一、“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中国无关”

二、“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三、“用了这许多好材料,难道竟不过老是演一出轮回把戏而已么?”

四、“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

第二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史诗意识建构

引论 对“伟大的作品”的呼唤与历史整体性意识的强化

第一节 革命文学理论建设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一、革命文学史诗意识的总体描述和评价

二、从认知理性到政治实践理性:革命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立足点的转换

三、从“都带”的阶级性到自觉积极的阶级性:革命文学理论对意识形态分析方法的极端化引申

四、从煽动到“‘叙事诗底’展开”:革命文学理论在强化文学“改造”世界的方式上的转变

第二节 革命文学创作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一、“革命加恋爱”与历史整体性的裂隙

二、《咆哮了的土地》与革命政治实践理性的矛盾

三、写“群像”与革命动力叙事的客观化

四、回归“五四”现实主义传统与革命文学史诗意识的民族化趋向

第三节 茅盾的小说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一、多元观照下的“茅盾传统”

二、反映整体性现实的方式

三、茅盾的“矛盾”

第四节 巴金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一、巴金创作严肃性的特征

二、巴金历史整体观的特征

三、青年思潮.家族史.平民史诗

第三章 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史诗意识建构

引论 作为中心符号出现的“史诗”

第一节 抗战文坛呼唤史诗和“竞写史诗”的热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一、民族战争:“最适宜的史诗情境”

二、史诗热潮现象的深层文化心理和观念基础

三、抗战文坛对世界文学史诗创作的接受倾向与围绕史诗热潮现象展开的“体裁斗争”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引进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一、“写新人”的文化功能及其与抗战文学的亲缘性

二、“写新人”的文学思想基础及抗战文学的接受

三、创作上的选择与吸收

四、抗战新人形象的变异

第三节 老舍的小说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一、幽默精神的民族特征、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

二、幽默精神在文艺思想、创作形式上的体现以及幽默精神的变异

三、《四世同堂》史诗意识的独特性

第四节 七月派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一、胡风文艺思想建设活动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1、思想力批判力:胡风对史诗体裁属性和文化功能的认识

2、胡风与西方生命哲学、美学

二、路翎的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建构

1、意志本体论.善恶的彼岸.超人

2、与革命文学史诗意识的联系

3、《财主底儿女们》的矛盾与张力

4、史诗意识的独异性

第五节 土改题材长篇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一、《讲话》与解放区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二、《暴风骤雨》与“远大功利主义”

三、“历史必然规律”与“写实性”

结语

一、总结性描述

二、民族特征与时代特征

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反史诗意识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6-03-27

参考文献

  • [1].一群被惊醒的人[D]. 廖久明.华东师范大学2008
  •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研究(1900-1930)[D]. 娄晓凯.复旦大学2009
  • [3].如何讲述“文学”的故事:民族的和现代的[D]. 练暑生.福建师范大学2009
  • [4].意识形态与范式转换[D]. 陈正敏.复旦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研究(1949-1976年)[D]. 王本朝.武汉大学2005
  • [2].颓败线的颤动[D]. 张克.武汉大学2005
  • [3].小说上海(1976-2004):世俗精神的承传与嬗变[D]. 赵艳.武汉大学2005
  • [4].身体的解放与规训[D]. 黄晓华.武汉大学2005
  • [5].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 汪云霞.武汉大学2005
  • [6].民族国家意识与现代乡土小说[D]. 魏家文.武汉大学2005
  • [7].无政府主义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D]. 白浩.武汉大学2005
  • [8].“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D]. 张国庆.武汉大学2005
  • [9].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生成论[D]. 郝明工.四川大学2005
  • [10].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D]. 汪树东.武汉大学2004

标签:;  ;  ;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