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给水污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给水厂污泥,资源化,处置方式,水环境
给水污泥论文文献综述
张晋,刘树鑫,孙舶洋[1](2019)在《给水污泥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给水厂污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常规处置现状,简要概括了几种常规处置方式的特点。同时,阐述了给水厂污泥在土壤资源化利用、建材资源化利用和吸附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表明了给水厂污泥可作为一种环保新型材料,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06期)
马宏娟[2](2019)在《给水污泥陶粒基质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生态浮床被广泛应用于河、湖等地表水体污染治理中。传统型生态浮床主要依赖于植物作用,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十分有限。在传统型生态浮床基础上加挂人工填料的组合型生态浮床改善了传统型生态浮床除污机理较单一的缺点,开发多功能新型填料是改进组合型生态浮床水体净化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如具有污染物吸附性的填料。而给水污泥是净水过程中的副产物,研究指出给水污泥具有高效吸附磷的特性,在污水除磷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文以创新浮床填料为思路,研究给水污泥陶粒化后的理化特性及作为浮床填料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探索,确定了以给水污泥为原料烧制陶粒的最佳工艺:揉制污泥球、风干、预热、焙烧,其中预热条件为400℃、10 min,焙烧条件为600℃、5 min。在该工艺下可稳定制得给水污泥陶粒,与其他烧制工艺相比,具有简单、经济的优点;(2)污泥陶粒的理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与干污泥球相比污泥陶粒在物相结构上基本未发生变化,化学基团中有轻微的Al-OH官能团损失。污泥陶粒表面粗糙,比表面积可达253.29 m~2/g,孔容及平均孔径较干污泥球均得到提升,综合理化特性来看,污泥陶粒的性能良好,具有作为生态浮床填料的潜质;(3)给水污泥陶粒对磷的吸附能力较干污泥球有所下降,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所得两者对磷的吸附均为化学吸附,Langmuir方程拟合得出污泥陶粒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容量为1.66 mg/g,低于干污泥球的1.89 mg/g,但与其他吸附材料相比,污泥陶粒对磷仍有较高吸附性;(4)对植物浮床和陶粒浮床在动态运行过程中的条件进行调整,得到四个运行阶段中陶粒浮床和植物浮床对COD、TN、NH_4~+-N、TP的最高平均去除率,即分别为:78.2%、58.1%、46.7%及53.2%、53.5%、32.4%、27.2%及25.8%。陶粒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优于植物浮床,且在TP去除上表现出较高优越性,污泥陶粒填料吸附磷在TP的去除中起主要作用,因此选择兼具吸附性的材料作为生态浮床填料对于改善其净化能力有重要意义;(5)美人蕉在陶粒浮床和植物浮床中均有良好的长势,污泥陶粒对植物有保护支撑作用。经过浸泡的污泥陶粒并未出现解体、流失现象,实验结束后污泥陶粒表面附着了多种微生物,显着提高了浮床系统的微生物多样性。污泥陶粒在组合型生态浮床中承担了微生物载体、植物生长基质及吸附材料等多种作用,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填料。(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3)
薛同站,王伟伟,贺海浪[3](2019)在《给水污泥铝、铁盐的回收利用装置的设计与回收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资源化利用给水厂剩余给水污泥,本文对给水污泥常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给水污泥的回收利用装置。并对回收条件控制与回收效果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回收给水污泥中的絮凝剂,回用到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实现了给水污泥批量回收资源化。(本文来源于《新型工业化》期刊2019年04期)
牛亚芬[4](2019)在《给水污泥及其制备陶粒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水体除磷和给水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分别采用酸活化处理给水厂铁盐污泥和热活化处理给水厂铝盐污泥,并将两种活化污泥作为吸附剂,进行了水中磷的去除性能研究。针对粉末状吸附剂在实际操作中泥水分离困难的问题,以铝盐污泥为主料制备陶粒吸附剂,考察了原料配比,预热温度和预热时间、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对陶粒强度和磷吸附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和较高的磷吸附能力的陶粒,用陶粒进行了对水中磷的静态吸附实验和动态吸附实验,考察了陶粒对磷的吸附性能。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硫酸对铁盐污泥进行了活化,其中0.5mol/L和1mol/L硫酸活化的污泥粉末(A-0.5和A-1)对磷的吸附效果较好,吸附量分别为3.72mg/g和3.79mg/g,差别不大,出于经济性考虑,采用A-0.5作为吸附剂进行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酸性条件更有利于磷的吸附。添加NaCl、ZnSO_4和Na_2SO_4作为干扰离子对磷吸附效果影响不大。A-0.5的吸附容量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磷的吸附。A-0.5对磷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描述A-0.5对磷的吸附过程。A-0.5对磷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熵增的过程。(2)采用高温活化铝盐污泥,其中经过900℃高温处理的污泥粉末(H-900)对磷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为6.22mg/g,采用H-900作为吸附剂进行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碱性条件不利于H-900对磷的吸附。NaCl不会对吸附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Na_2SO_4会抑制污泥对磷的吸附,而添加ZnSO_4后污泥对磷的吸附量增大。H-900的吸附容量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温度升高,H-900对磷的吸附量增加。H-900对磷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描述H-900对磷的吸附过程。反应体系是一个自发、吸热、熵增的过程。(3)以给水铝盐污泥为主料制备陶粒。陶粒原料的最佳配比为:给水铝污泥∶碳酸钙=94∶6。烧制条件为:生料球自然养护24 h,在100℃下烘箱干燥20min;预热温度600℃,预热时间30min;烧结温度1124℃,烧结时间10min。制得陶粒的粒径大小分布在1-2mm,比表面积为30.02 m~2/g,吸附孔径为4.256nm,密度为1 g/m~3,陶粒的中孔、大孔存在的比例较大。(4)用制得的陶粒进行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H=4时陶粒对磷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为3.6mg/g,随着溶液初始pH升高,吸附量减小。陶粒对磷的吸附量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升温有利于陶粒对磷的吸附。陶粒对磷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模型更好的描述了给水污泥陶粒对磷的吸附过程。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吸附反应是一个自发、吸热、体系自由度增大的过程。(5)用制得的陶粒填充吸附柱,进行磷吸附动态实验,结果表明,进水流速为5mL/min和15mL/min时,达到吸附终点时对应的耗竭时间分别为1935min和940min。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均可以较准确的描述给水污泥陶粒对磷的动态吸附过程。给水污泥陶粒作为水处理填料具备可行性。本研究根据我国给水污泥的特点,选择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给水厂铁盐污泥和铝盐污泥为原料,采用酸活化、热活化和制备陶粒的方法处理污泥,为陶粒的制备及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考察了处理得到的吸附剂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能,为水体除磷技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4-01)
牛亚芬,帖靖玺[5](2019)在《给水污泥处置现状及资源化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给水污泥常规处置方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资源化利用是给水污泥处置的最佳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的给水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文章为给水污泥的资源化处置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张蕾,杜海霞,吴艳霞,吴俊,黄紫旖[6](2018)在《给水污泥的性质与利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给水厂混凝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给水污泥。文章简述了给水污泥的性质,介绍了给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的前景,并对我国给水污泥的处理方向作出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8年29期)
朱宏伟,于涛,郭志鹏,魏东洋,贺涛[7](2018)在《新型给水污泥-粉煤灰陶粒性能与除磷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资源化利用自来水厂剩余污泥,以给水污泥、粉煤灰、水玻璃制备新型给水污泥-粉煤灰陶粒(ceramsite made by water treatment sludge and fly ash,CWTSFA),用作污水处理填料。采用短时多段高温煅烧法烧制新型给水污泥陶粒,通过等温吸附实验探讨其吸附磷机理,通过动态吸附实验及CWTSFA基质折流曝气生态滤池除磷效果探究其在实际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实验结果表明:CWTSFA内部存在许多孔径不均匀、密闭和贯通的孔状结构,表面存在釉和通向内部的孔道;不含有机物,Al~(3+)、Ca~(2+)、Fe~(3+)等金属离子含量较高,高温煅烧使部分原料成分改变,形成新物相莫来石。持续振荡24 h后,CWTSFA平均磨损率仅1.49%,对磷酸盐静态吸附去除率最高达到94.92%,为化学吸附;当HRT=24 h时,CWTSFA动态吸附磷出水浓度稳定在0.03 mg·L~(-1)左右,持续运行49 d后去除率由93.33%下降至81.82%,CWTSFA基折流曝气生态滤池运行19 d可自然挂膜,对总磷去除率稳定在92%以上。CWTSFA具有较强的抗水力冲刷能力及对磷酸盐的吸附效果,用作水处理填料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挂膜,且总磷出水水质良好,具有实际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伟卓[8](2017)在《钢渣给水污泥陶粒-PRB材料修复铜、铅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处理废弃的钢渣一直是钢铁企业的难题,目前对钢渣废弃物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在水处理方面由于钢渣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受到粒径的严重制约而不能广泛推广。本次研究结合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的可渗透性反应墙材料的要求,对钢渣进行研究,开发一种兼具钢渣去除重金属能力并能克服钢渣劣势的反应墙材料,为钢渣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重金属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首先系统的研究了所选用的钢渣,对其表面形态、主要成分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钢渣有毒物浸出的可能性,并对钢渣吸附去除水中铜、铅的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所取用的钢渣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在水中呈碱性;钢渣在酸性条件下会少量浸出铬,而在强碱性条件下会有较大量的铬从钢渣进入水中;钢渣对水中铜、铅有极强的吸附去除能力,吸附反应迅速、吸附容量大,所发生的吸附反应为吸热反应,但是吸附能力随钢渣粒径增加而明显降低。由于钢渣在极端条件下具有浸出铬的可能,较小粒径钢渣虽然具有较高吸附能力却难以在PRB实际工程中应用,所以本次研究将利用钢渣烧制陶粒吸附剂作为研究目标。同时,为了增加陶粒中有效金属的含量并增强造孔效果,本文引入吉林市某给水厂沉淀池污泥作为陶粒辅料,并添加黏土为粘合剂。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制备陶粒条件为:控制钢渣、给水污泥、黏土的配比为按质量4:4:2;预热温度为300℃,预热时间为20min;焙烧温度控制在800℃,焙烧25分钟。所制备的陶粒表面粗糙多孔,孔体积较大,通过毒性浸出实验确定了其作为水处理吸附剂的可行性。对制备的陶粒进行吸附铜、铅的静态、动态实验研究,发现陶粒对水中铜、铅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静态实验最大吸附容量为1.2mg/g(铜)和14.9mg/g(铅),所发生的吸附反应为吸热反应,但是受温度影响较小,吸附过程受到初始pH值影响;陶粒动态吸附铜、铅的结果表明,动态吸附效果受到反应柱高度,进液流速、进液初始浓度影响。伴随反应柱的有效柱高增加、进液流速减慢、进液初始浓度降低,反应柱吸附铜、铅的穿透时间和耗竭时间均发生延迟,最大去除能力略有升高。在静态同步吸附中,陶粒对铅有更强的亲和力,并且存在吸附竞争现象,同步吸附总量小于陶粒单独吸附铅的吸附量、大于陶粒单独吸附铜的吸附量;陶粒动态同步去除铜、铅中,无论铜、铅的穿透时间均比单独动态实验有所提前,并且铜的穿透时间早于铅,穿透早期出现出流液铜浓度超过入流液初始浓度的现象,这是由于铅对铜的置换造成的,在动态实验中,仍然能体现出铅对铜的置换,但是验证了陶粒上存在少量的铜的专性吸附点;通过对单独吸附和同步吸附后的陶粒进行分步提取实验发现,陶粒对铜、铅的主要吸附点存在差异,并且不同吸附点对铜、铅的亲和程度不同。钢渣和陶粒对铜、铅的吸附都可以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来描述,通过拟合可知陶粒吸附铜、铅的过程中与污染物结合的稳定程度更高;验证了不同浓度范围的初始溶液在进行Langmuir拟合时所应用的线性表达形式。钢渣和陶粒对铜、铅的吸附的准一级动力学和准二级动力学拟合都具有较高的精度,通过对拟合参数的分析,钢渣对铜的吸附更复合化学吸附机理,陶粒对铜的吸附更复合物理吸附控制,钢渣和陶粒对铅的吸附更符合化学吸附的主要机制;钢渣和陶粒对铜、铅的吸附的颗粒内扩散模型均能拟合成不通过原点的叁级线性方程,钢渣和陶粒对铜的吸附中内扩散是限速步骤,但并不唯一。动态吸附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描述陶粒对铜、铅的动态吸附,证实了陶粒的吸附反应速率、吸附容量和半数陶粒穿透时间均受到入流液流速、反应柱有效高度、溶液初始浓度的控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单纯提高吸附剂厚度虽然可以延长穿透时间,但不能充分利用陶粒的吸附能力。所以,利用钢渣作为原料辅以给水厂污泥和黏土可以制备出具有较强的吸附去除铜、铅性能的吸附剂材料,并且符合工程上PRB应用的要求。既能减轻相关企业的固体废弃物无害化任务,又能创造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效益。(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12-01)
徐颖,叶志隆,叶欣,吴杰,林向宇[9](2018)在《给水污泥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给水污泥为磷的吸附材料,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方法对比研究了干、湿状态下给水污泥对磷的吸附特性。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给水污泥对磷的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满足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式。在300 K条件下,原始状态的湿污泥相比烘干后的污泥能更快地达到磷吸附平衡,且具有更高的理论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487mg·g~(-1)(相当于11.710mg·g~(-1),以干污泥计)和9.832mg·g~(-1)。长期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原始状态的给水污泥对磷的实际饱和吸附量为3.065 mg·g~(-1),接近理论饱和吸附量。因此,原始状态的给水污泥可直接用作除磷材料,无需预先烘干处理。(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朱宏伟,于涛,王梓,魏东洋,王信[10](2017)在《颗粒状给水污泥/粉煤灰基质制备参数优化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给水污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水玻璃为添加剂研制新型颗粒状给水污泥/粉煤灰基质(Graininess stroma calcinated by watertreatment sludge,Gscwts)。采用正交试验对Gscwss制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以表观密度/吸水率作为综合指标,确定最优制备条件;通过吸附磷实验研究Gscwss对磷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影响因子对颗粒基质性能影响显着性顺序为烧结温度>原料配比>添加剂比例。优化得到的最佳烧制参数为:给水污泥与粉煤灰的质量比为25:75,添加剂比例为10%,烧结温度为1000℃,该条件下制得的Gscwss对磷的吸附效果也最好,去除率可达到96%,饱和吸附量可达到0.24mg/g。Gscwss对磷的去除率及吸附量与综合指标呈负指数函数关系。(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7-10-20)
给水污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生态浮床被广泛应用于河、湖等地表水体污染治理中。传统型生态浮床主要依赖于植物作用,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十分有限。在传统型生态浮床基础上加挂人工填料的组合型生态浮床改善了传统型生态浮床除污机理较单一的缺点,开发多功能新型填料是改进组合型生态浮床水体净化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如具有污染物吸附性的填料。而给水污泥是净水过程中的副产物,研究指出给水污泥具有高效吸附磷的特性,在污水除磷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文以创新浮床填料为思路,研究给水污泥陶粒化后的理化特性及作为浮床填料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探索,确定了以给水污泥为原料烧制陶粒的最佳工艺:揉制污泥球、风干、预热、焙烧,其中预热条件为400℃、10 min,焙烧条件为600℃、5 min。在该工艺下可稳定制得给水污泥陶粒,与其他烧制工艺相比,具有简单、经济的优点;(2)污泥陶粒的理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与干污泥球相比污泥陶粒在物相结构上基本未发生变化,化学基团中有轻微的Al-OH官能团损失。污泥陶粒表面粗糙,比表面积可达253.29 m~2/g,孔容及平均孔径较干污泥球均得到提升,综合理化特性来看,污泥陶粒的性能良好,具有作为生态浮床填料的潜质;(3)给水污泥陶粒对磷的吸附能力较干污泥球有所下降,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所得两者对磷的吸附均为化学吸附,Langmuir方程拟合得出污泥陶粒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容量为1.66 mg/g,低于干污泥球的1.89 mg/g,但与其他吸附材料相比,污泥陶粒对磷仍有较高吸附性;(4)对植物浮床和陶粒浮床在动态运行过程中的条件进行调整,得到四个运行阶段中陶粒浮床和植物浮床对COD、TN、NH_4~+-N、TP的最高平均去除率,即分别为:78.2%、58.1%、46.7%及53.2%、53.5%、32.4%、27.2%及25.8%。陶粒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优于植物浮床,且在TP去除上表现出较高优越性,污泥陶粒填料吸附磷在TP的去除中起主要作用,因此选择兼具吸附性的材料作为生态浮床填料对于改善其净化能力有重要意义;(5)美人蕉在陶粒浮床和植物浮床中均有良好的长势,污泥陶粒对植物有保护支撑作用。经过浸泡的污泥陶粒并未出现解体、流失现象,实验结束后污泥陶粒表面附着了多种微生物,显着提高了浮床系统的微生物多样性。污泥陶粒在组合型生态浮床中承担了微生物载体、植物生长基质及吸附材料等多种作用,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填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给水污泥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晋,刘树鑫,孙舶洋.给水污泥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的研究[J].节能.2019
[2].马宏娟.给水污泥陶粒基质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9
[3].薛同站,王伟伟,贺海浪.给水污泥铝、铁盐的回收利用装置的设计与回收效果研究[J].新型工业化.2019
[4].牛亚芬.给水污泥及其制备陶粒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能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5].牛亚芬,帖靖玺.给水污泥处置现状及资源化利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6].张蕾,杜海霞,吴艳霞,吴俊,黄紫旖.给水污泥的性质与利用前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
[7].朱宏伟,于涛,郭志鹏,魏东洋,贺涛.新型给水污泥-粉煤灰陶粒性能与除磷效果[J].环境工程学报.2018
[8].王伟卓.钢渣给水污泥陶粒-PRB材料修复铜、铅污染研究[D].吉林大学.2017
[9].徐颖,叶志隆,叶欣,吴杰,林向宇.给水污泥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能[J].环境工程学报.2018
[10].朱宏伟,于涛,王梓,魏东洋,王信.颗粒状给水污泥/粉煤灰基质制备参数优化及性能研究[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