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对当前旧住区更新现状的分析,对上海市中心城旧住区更新历史演进的回顾,和对国内外旧住区更新的教训和经验的汲取和借鉴,针对中心城旧住区更新这一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详尽地阐述了旧住区更新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理、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内在机理、旧住区居民动迁的驱动机制、房屋拆迁当事人的博弈和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中的几个重要关系,提出了构建中心城旧住区更新调谐机制的基本理念,并最终演译成为建立面向公众的旧住区更新项目社会评价机制、倡导以社区为载体的自组织旧住房改建模式、建立以土地储备和净地出让为主要特征的授权业主机制、完善旧住区更新拆迁补偿安置机制、建立旧住区更新与住房市场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之联动发展机制等五个基本构成部分。 论文分为七章,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其中,第一章就研究的意义、核心概念、研究主线、创新点、研究基础和研究框架作了基本论述。第二章通过总结当前上海市旧住区更新的主要特点和现实困境,提出本论文需要重点解答的“题”。第三章一方面通过对英国、美国、香港和北京、成都等地中心城旧住区更新的分析,试图理出一条旧住区更新机制发展的线索。另一方面,通过对上海市旧住区更新之历史演进开展系统地回顾,总结出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市旧住区更新发展演进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脉络。第四章首先以上海市卢湾区为例,从旧住区更新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三个方面,详尽分析了上海市中心城旧住区更新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理。同时。对旧住区更新利益主体的互动机理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内在机理、旧住区居民动迁的驱动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屋拆迁当事人的博弈,和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中的几个重要关系等等内容。第五章指出构建中心城旧住区更新调谐机制的基本理念、内涵和着力点,为解决问题寻找立论依据,寻找工作方法,寻找突破口。第六章提出建立面向公众的旧住区更新项目社会评价机制,以实现“无可指责”的旧住区更新,同时,为消弭社会冲突,降低社会不信任度,实现社会和谐,文章倡导以社区为载体的自组织旧住房改建模式:通过对“成都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创新旧住区更新之土地利用运作机制的基本观点——授权业主制对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是社会正义的基本保证;文章提出了拆迁补偿安置的基本原则,逐项论述了完善旧住区更新拆迁补偿安置的基本思路,并就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事前准备、事中监督和事后化解的“三部曲”;最后,文章提出旧住区更新与住房市场供应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的联动发展机制。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研究的意义1.1 理论意义—对城市规划实施理论的充实1.2 实践意义—是指导旧住区和谐更新的基础2. 基本概念2.1 旧住区、更新与旧住区更新2.1.1 旧住区2.1.2 更新2.1.3 旧住区更新2.1.4 旧住区更新、旧区改造与城市再开发2.2 和谐、机制与调谐机制2.2.1 和谐2.2.2 机制2.2.3 调谐机制2.2.4 机制、机理、制度与体制3. 论述主线3.1 旧住区更新机制的经验借鉴与历史演进3.2 旧住区更新机制的主要特点与现实困境3.3 旧住区更新改造的内在关系与互动机理3.4 建构中心城旧住区更新改造的调谐机制4. 创新点4.1 对中心城区规划实施的内在机理的研究4.2 对建立健全更新项目社会评价机制的研究4.3 对继续完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机制的研究4.4 对建立旧区更新—住房市场—住房保障联动机制的研究4.5 提出构建旧住区更新调谐机制的基本理念5. 研究方法5.1 基础理论研究与典型实证研究相结合5.2 综合研究和重点研究相结合6. 研究基础6.1 学科基础6.1.1 从城市社会学和历史人文的角度研究旧住区更新的社会运行机制6.1.2 从城市经济学和土地利用开发角度研究旧住区更新的房地产市场机制6.1.3 从城市治理和法律角度研究旧住区更新的政策演进和实施机制6.1.4 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角度研究旧住区用地功能、空间结构和人口布局的演进机制6.2 文献综述6.2.1 政策文献6.2.2 史志文献6.2.3 研究文献6.2.4 其它文献第二章 上海中心城旧住区更新的新特点、新问题1. 新形势下旧住区更新的主要特点1.1 变化与调控1.2 消长与制衡1.2.1 日益壮大的市场力量1.2.2 强势的政府行为和政策干预1.2.3 日渐兴起的社会力量1.3 分化与整合1.3.1 分化1.3.2 整合1.4 困境与博弈1.4.1 博弈加剧1.4.2 两难困境1.4.3 目标悖论2. 新形势下旧住区更新的主要问题2.1 拆迁矛盾—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拆迁中的利益冲突2.2 项目决策—封闭的审批导致城市规划实施的困难2.3 土地运作—市场机制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2.4 拆迁安置—住房市场和公共住房均存在供求的结构性矛盾2.4.1 关于拆迁安置型住房的供求分析2.4.2 近阶段拆迁安置型住房需求的总量分析2.4.3 近阶段拆迁安置型住房需求的趋势分析2.4.4 中低价普通商品住房出现结构性短缺(主要针对货币化补偿的动迁居民)2.5 拆迁补偿—拆迁补偿标准存在失控危险2.5.1 市场评估时点标准2.5.2 最低补偿单价标准2.5.3 配套房源定价标准2.6 中心城旧住区的居住短缺和居住差异现象2.6.1 住房短缺问题日益严重2.6.2 差异化程度日益显著本章小结第三章 旧住区更新的经验借鉴与历史演进1. 国内外旧住区更新的经验借鉴1.1 国内外城市更新运作机制1.1.1 英国城市更新运作机制1.1.2 美国城市更新运作机制1.1.3 香港旧区更新运作机制1.1.4 成都危旧房改造运作机制1.2 国内外城市旧区土地征用机制1.3 国内外城市更新主导力量(机构)1.3.1 政府机构主导1.3.2 第三部门主导1.3.3 公营企业主导1.3.4 私营企业主导1.3.5 建筑师和原住居民主导1.4 发达国家(地区)城市更新方式的演进1.4.1 清除贫民窟重建(重建性开发)1.4.2 改善整治旧住宅(整治性开发)1.4.3 保护利用历史建筑(维护性开发)1.5 发达国家(地区)在旧住区更新中的力量变化1.5.1 政府从直接介入旧住区更新,向间接引导城市综合发展转变1.5.2 私人投资占主导地位,是最活跃的旧住区更新力量1.5.3 社区规划和社区建筑运动的兴起1.6 发达国家(地区)在旧住区更新中的主要措施1.6.1 在旧住区更新的法律法规方面1.6.2 在旧住区更新的计划方面1.6.3 在重点更新区的设置方面1.6.4 在旧住区更新有关基金、津贴的设置和运用方面1.6.5 在旧区更新主导机构的设置方面1.7 发达国家(地区)旧住区更新的启示1.7.1 现代城市更新要致力于实现从单一目标向多维目标的转变1.7.2 现代城市更新有赖于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城市更新管制模式1.7.3 现代城市更新要形成系统的多目标的战略规划和行动纲领2. 上海市中心城旧住区更新机制的历史演进2.1 上海市中心城旧住区形成的历史2.1.1 解放前2.1.2 解放后至1998年2.2 上海市中心城旧住区更新的总体演进2.2.1 50年代:从重点建设、一般维持,到新区建设、旧区改造2.2.2 60年代:发动群众、国家扶持,技术改替、合理利用2.2.3 文革时期:从零星翻建、总体停滞,到加强新建,旧改缓慢2.2.4 80年代:突出重点、成片改造,旧房利用、成套改造2.2.5 90年代:优惠政策、改造危棚简,逐步疏解、改善居住2.2.6 21世纪初: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市民参与、有偿改善2.3 上海市中心城旧住区更新方式的演进2.3.1 上海市中心城旧住区的更新方式2.3.2 上海旧住区更新的经验与教训2.4 上海市中心城旧住区更新机制演进的历史分析2.4.1 旧住区更新主导力量的演进分析2.4.2 旧住区更新组织机制的演进分析2.4.3 旧住区更新人口流动机制的演进分析2.4.4 旧住区更新优惠政策体系的演进分析2.4.5 旧住区更新居民拆迁补偿安置机制的演进分析2.4.6 旧住区更新项目资金、房源平衡的几种模式本章小结第四章 旧住区更新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理1. 旧住区更新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1.1 旧住区更新的重要性1.1.1 关系全局1.1.2 影响长远1.2 上海旧住区更新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理—以卢湾区为例1.2.1 旧住区更新与社会发展的互动1.2.2 旧住区更新与经济发展的互动1.2.3 旧住区更新与城市规划的互动1.3 双刃剑:旧区更新对城市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2. 旧住区更新利益主体的互动机理2.1 各实施主体在旧住区更新中的价值取向2.1.1 地方政府的立场2.1.2 开发商的价值取向2.1.3 原住居民的态度2.1.4 其他2.2 各实施主体之间的互动机理2.2.1 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原住居民之间的互动2.2.2 动迁实施单位与地方政府、开发商、原住居民之间的互动3. 旧住区更新拆迁补偿安置的内在机理3.1 旧住区更新居民动迁的驱动机制分析3.1.1 马斯诺的动机-需要层次理论3.1.2 动迁驱动的机理3.2 市场经济条件下旧住区更新拆迁当事人的博弈3.2.1 经济人思想3.2.2 拆迁补偿安置中的博弈3.3 旧住区更新拆迁补偿安置中的几个重要关系3.3.1 在价值取向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3.3.2 在工作方式上—科学理性与自由裁量3.3.3 在运作机制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3.4 关于补偿安置的标准—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从源头上消除拆迁矛盾3.4.1 拆迁补偿安置标准建立的几种可能方式3.4.2 关于补偿安置标准的思考本章小结第五章 构建旧住区更新调谐机制的理念、内涵与着力点1. 构建旧住区更新调谐机制的基本理念1.1 人文关怀1.2 公平正义1.3 多元和合1.4 公众参与1.5 科学发展1.6 内发自为1.6.1 现代城市规划要进一步探索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由内而外,内外兼修1.6.2 现代城市规划要为城市发展留点空间和余地,有所作为,也有所不为2. 社会调谐机制的基本内涵2.1 利益引导机制2.2 利益约束机制2.3 利益调节机制2.4 利益补偿机制2.5 利益表达机制2.6 社会组织机制3. 构建旧住区更新调谐机制的着力点3.1 控制节奏3.2 创新机制3.3 调控市场3.4 完善政策3.5 调整角色3.6 协调各方本章小结第六章 构建中心城旧住区更新的调谐机制1. 建立面向公众的旧住区更新项目社会评价机制1.1 现有旧住区更新项目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1.2 不同领域对旧住区更新改造项目的评价1.2.1 开发商的评价1.2.2 政府的评价1.2.3 居民的评价1.2.4 规划设计师的评价1.3 旧住区更新项目评价的内容和形式1.3.1 评价的主要内容1.3.2 社会评价的几个形式1.4 建立面向公众的旧住区更新项目社会评价机制的必要性1.4.1 是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的需要1.4.2 是建立健全利益的社会表达机制的需要1.5 旧住区更新项目社会评价的主要特点1.5.1 社会评价的差异性和主观性1.5.2 社会评价的阶段性和时效性1.5.3 社会评价的程序性和严肃性1.6 结合公共决策的程序开展面向公众的社会评价机制1.6.1 现有的社会评价1.6.2 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社会评价1.7 通过社会评价机制实现“无可指责”的旧住区更新1.7.1 从居民角度—变“要我搬”为“我要搬”1.7.2 从开发商角度—变“我要开发”为“要我改造”1.7.3 从政府角度—变“请商”为“社会选商”1.7.4 减少社会矛盾—从事后化解到事前参与1.7.5 政府价值观和工作取向—从“向商”到“居间”1.7.6 完善决策制度—从公示到听证1.8 倡导以社区为载体的旧住房自组织改建1.8.1 自组织理论的概念、特征与作用机制1.8.2 倡导旧住房自组织改建的立论根据1.8.3 倡导旧住房自组织改建的相关背景情况1.8.4 社会民间力量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表现1.8.5 倡导以社区为载体的旧住房自组织改建本节小结2. 创新旧住区更新的土地利用运作机制2.1 国外(地区)旧住区更新土地征用机制2.1.1 土地征用权的设立2.1.2 土地征用的主要特点2.1.3 土地征用的必要条件—公共利益2.1.4 简述美国、英国和香港的土地征用机制2.1.5 简述美国、香港土地征用的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2.2 我国土地征用范围的界定2.3 土地利用运作机制的模式分析2.3.1 土地运作模式2.3.2 根据土地运作制度设计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两种模式2.3.3 以土地运作的行为重点进行划分2.4 关于土地使用权补偿标准的争论2.4.1 关于土地使用权补偿问题2.4.2 国有土地收益的分享2.4.3 关于房地产价格形成体系2.5 关于成都土地运作模式的分析与借鉴2.5.1 授权业主制的概念2.5.2 成都授权业主制的具体做法2.5.3 授权业主制在主体、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特殊性2.5.4 净地出让是授权业主制的基本原则2.5.5 授权业主制是社会正义的基本保证2.5.6 实例分析—成都市与文里片区再开发个案2.6 对上海转变旧区更新土地运作机制的思考2.6.1 借鉴成都经验加快土地供应机制转轨步伐2.6.2 旧区改造地块动迁及土地成本估算(示意)2.6.3 关于旧区改造地块中房价成本的估算(示意)本节小结3. 完善旧住区更新的拆迁补偿安置机制3.1 拆迁补偿安置的基本原则3.1.1 市场化原则3.1.2 扶贫济困原则3.1.3 三“公”原则3.1.4 和谐均衡原则3.2 完善、创新拆迁补偿安置机制3.2.1 从无为到激励—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3.2.2 从经验到核定—约束拆迁成本无序上涨的手段3.2.3 从封闭到开放—倡导拆迁补偿安置标准的听证制度3.2.4 从捆绑到分开—拆迁资金使用中的一道屏障3.2.5 从原始到先进—拆迁管理软件的作用3.2.6 从包干到实报实销—市场化原则指导下的务实体制3.2.7 从指定到优选—完善公开招标和选举制度3.2.8 从放任到监管—规范拆迁队伍和行为的必要手段3.2.9 从越位、错位和缺位到“居间”—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3.3 完善房屋拆迁工作机制3.3.1 传统房屋拆迁工作机制3.3.2 广泛进行社会发动的做法3.3.3 拆迁工作五项制度3.3.4 公开公平公正的拆迁制度3.3.5 房屋拆迁“阳光”政策3.4 房屋拆迁矛盾的化解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本节小结4. 旧住区更新与住房市场、住房保障的联动机制4.1 住房供应体系的结构模型4.1.1 住房供应体系结构的相关研究4.1.2 当代住房供应方式的政策构成4.2 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政策演进4.2.1 住房体制改革前后公共住房政策的转变4.2.1 当代住房供应政策4.3 上海公共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分析4.3.1 公有住房低租金和租金减免政策4.3.2 公有住房出售政策4.3.3 廉租住房政策4.3.4 中低收入家庭购房贷款贴息政策4.3.5 中低收入家庭租赁住房政策4.3.6 困难家庭动迁保底政策4.3.6 政府资助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政策4.3.7 其它政策4.4 完善针对拆迁安置的配套商品房源供应体系4.4.1 拆迁安置型住房需求4.4.2 拆迁安置型住房的供应4.4.3 实现拆迁安置型住房需求与供应的联动4.4.4 关于住房补贴机制的思考本节小结第七章 结论1 旧住区更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完善旧住区更新机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3 构建中心城旧住区更新调谐机制是时代的要求3.1 建立面向公众的旧住区更新项目社会评价机制3.2 创新上海中心城旧住区更新之土地运作机制3.3 完善旧住区更新的拆迁补偿安置机制3.4 建立旧住区更新与住房市场供应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的联动发展机制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探究房屋拆迁补偿与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J]. 居舍 2019(36)
- [2].探析房屋拆迁补偿审计的内容与重点[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07)
- [3].房屋拆迁补偿窍门多[J]. 中国老年 2016(13)
- [4].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补偿问题探析——基于宁波调研的分析[J]. 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 2017(01)
- [5].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法律问题研究[J]. 神州 2013(14)
- [6].市政府关于调整规范征地房屋拆迁补偿有关政策标准的通知[J]. 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1(01)
- [7].房屋拆迁补偿若干问题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4(07)
- [8].我国农村房屋拆迁补偿制度刍议[J]. 法制与社会 2013(01)
- [9].对房屋拆迁补偿款执行的法律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13(03)
- [10].关于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 黑河学刊 2011(10)
- [11].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现存问题及建议[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06)
- [12].论安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的完善[J]. 东方企业文化 2010(15)
- [13].谈城市房屋拆迁补偿价格的评估[J]. 科技信息 2009(17)
- [14].如何做好房屋拆迁补偿价格评估[J]. 上海房地 2010(03)
- [15].层次分析法在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等级确定的应用[J]. 企业导报 2010(10)
- [16].推行房屋拆迁电子协议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上海房地 2011(01)
- [17].“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房屋拆迁补偿问题调查与思考[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06)
- [18].宁波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标准不一性问题与原因探析[J]. 浙江国土资源 2010(08)
- [19].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法律制度的问题与完善研究[J]. 法制博览 2019(02)
- [20].关于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审计的探讨[J]. 财会学习 2018(03)
- [21].浅析房屋拆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05)
- [22].房屋拆迁补偿协议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补偿问题[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3].浅析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机制[J]. 法制与社会 2011(06)
- [24].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程序构造[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5].对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11)
- [26].私有房屋拆迁补偿若干法律问题浅析——兼议国家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J].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1)
- [27].新疆昌吉市旧城改造中房屋拆迁补偿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18)
- [28].《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条例》经济学浅析[J]. 商业经济 2010(20)
- [29].换位思考的魅力[J]. 中国农村金融 2014(15)
- [30].农村房屋拆迁补偿问题研究——基于法和经济学的角度[J]. 中国集体经济 2014(24)
标签:中心城论文; 旧住区论文; 更新论文; 和谐论文; 机制论文; 调谐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