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世纪昌河

迈向新世纪昌河

一、迈向新世纪的昌河(论文文献综述)

广德福[1](2008)在《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特殊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和模式。中国特色城市化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具有特殊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本身就是对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本论文从城市化基本概念的梳理与比较出发,全面系统的对中国特色城市化的相关本质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分析和探讨,构筑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在此理论框架下,比较研究了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要素资源与动力机制差异,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的要素机制及动力源泉。论文最终落脚于宏观社会经济政策的取向,提出了加速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原则及“一揽子”政策选择。

刘承良,熊剑平,张红[2](2007)在《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文中指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组织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与自组织性。分形理论可以很好揭示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空间演化规律,已成为当前城市地理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以武汉都市圈为例,运用经济隶属度模型界定其空间范围,并对其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分形研究,得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范围变动互相耦合;城镇体系首位度较大,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轴向分布明显。针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等级规模多极化、轴向扩展多元化、地域推进圈层化的空间组织战略,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理论与实证借鉴。

刘承良[3](2006)在《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文中研究表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组织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与自组织性。分形理论可以很好揭示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空间演化规律,已成为当前城市地理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以武汉都市圈为例,运用经济隶属度模型界定其空间范围,并对其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分形研究,得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范围变动互相耦合;城镇体系首位度较大,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轴向分布明显。针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等级规模多极化、轴向扩展多元化、地域推进圈层化的空间组织战略,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理论与实证借鉴。

王勇[4](2006)在《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基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工业作为国家工业的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能帮助我们改善汽车产业的经营状况,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论文首先回顾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在简单阐述产业发展状态后,运用进出口贸易数据量测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我国和几个典型国家汽车产业的四个贸易竞争指数——可比净出口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评价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指数变化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的汽车产业专业化分工日趋合理,汽车产品进出口量基本保持均衡增长,在出口贸易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但与汽车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指数还很低,体现出来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下游,远不如汽车强国德国,甚至不如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鉴于以上实证分析结论,本文对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因素指标进行分类和讨论,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大方面着手,考虑到生产成本、技术研发、管理能力、规模经济等因素,定性分析导致目前竞争力状况的根本原因。文章结尾从发展模式、规模经济和政府扶持等角度出发,阐述了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陈华[5](2005)在《赣江两岸科技创业正当时——有感于“2003-2004江西省科技创业领军人物”》文中研究表明江西创业:月是故乡明“科技”,是让我们这个时代“加速度”前进的第一推动力;“创业”,是被我们这个时代加冕的名词。在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人才荟萃。一部青史册不啻一部英才史。从神农氏到大禹,从张仲景到沈括,从郭守敬到冯如,从李四光到陈景润……,这些科技史上的英才至今仍让人铭记于心,永志不忘。“创业”,这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字眼,多少人为它“消得人憔悴”。盖茨、戴尔、埃里森、李嘉诚、陈天桥等巨富传奇般的

张虎春[6](2005)在《城市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产业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在城市和产业面上的拓展,现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加入WTO,对它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际竞争力内涵和定义的讨论,在基本理清国际竞争力概念、内涵和理论来源的基础上,对城市竞争力中产业竞争力进行了重点研究。 首先,城市竞争力的竞争主体表现为城市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根本在于城市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城市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个城市特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于其他城市或地区同一产业所具有的生存、发展以及获取收益的能力。通过对城市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认为它受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所包含的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产业发展能力是核心变量。产业发展能力指一个城市单体及总体产业产生、成长和演进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城市产业结构竞争能力、产业空间聚集能力和产业组织成长能力三个方面。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企业素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社会环境、产业经济存量和政府服务效能等变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产业竞争能力。 其次,在对城市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城市产业竞争力系统分析模式。从竞争力和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影响因素角度,提出了影响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层次结构模型,形成了一个城市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系统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城市产业竞争力模型,建立了城市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过去许多学者已研究出多种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但鲜见彼此之间的联系,本文以产业竞争力经济学理论为依托,对已有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类,分别归纳为指标评价法、结果评价法、全要素生产率(TFP)法、因素剖析法和标杆法等五种评价方法。在其基础上,对我国有关城市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最后,本文联系我国城市产业的发展和现实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城市产业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对策。认为城市产业竞争力培育的根本途径是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基础是建立创新运行机制,重点是进行人才竞争力、技术进步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的培育,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效能的提高。在培育形式的战略选择上,本文提出了在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注重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培育,最后形成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思路。

李宪坡[7](2004)在《湖北省城市景观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择城区总人口代替城市人口指标,建立在多尺度分析视角基础上,对湖北省城市系统进行了位序-规模和规模-频数(个数)研究,运用分形理论对城市体系的景观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用城区总人口代替城市人口作为衡量城市人口规模的指标,位序-规模法则能够描述1980~1998年湖北省城市系统的规模组织,但效果并不是最佳.(2)改革开放后,湖北省城市系统的人口规模分布分维值和结构容量虽然出现了波动,但整体上是上升趋势,说明湖北省城市系统均衡度不断增强,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3)不同时间和人口规模尺度上,湖北省城市系统的景观结构呈现"紊乱增长"、"双核"结构和"多峰形性"共存的特征,不同时期组成各"核"的城市规模区间差异明显.(4)在空间分布上,湖北省城市系统具有"沿交通线"和"在平原地区"集中生长的特点.换言之,整个城市系统的空间分布是在自然或人工地理位置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由此形成了"东西疏、中间密"的空间格局.

张青[8](2003)在《感念藏东明珠及其再现》文中研究表明 代序:融入昌都历史犹如一个长镜头,这一伸一缩之间,便自过了上千年。笔者对于千年的历史变迁无意探究,倒是感念于一个寓居大山腹千地的高原城镇,竟然在短短四年时间就写下了一部高品位的传世之作,实是一件让人慨然的伟业! 这个高原城镇就是昌都。而今,作为一名历史的再现者,就在于这片土地的真实;这,也正是我对于这片厚土难以割舍的理由。我所刻意感念的,是那真实的山,真实的水,真实的无处不弥散着梦幻色彩的小城;而更重要的,是小城真实的原色和史诗般的奉献人生的汉子们及其身后一串坚实的脚印。

杨金槐[9](2001)在《迈向新世纪的昌河》文中提出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69年11月,经过多年来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奋斗,现已发展成为总资产近45亿元的国有大型一档企业,是国家520户重点骨干企业之一。公司是国家定点的直升机研制生产基地和汽车生产厂,现有职工近11000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企业占地面积近450万平方米。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直升机

吴全[10](1999)在《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文中研究说明

二、迈向新世纪的昌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迈向新世纪的昌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的简要综述
    三、论文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四、技术路线与论文特色
第二章 理论框架构建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综述
    第二节 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殊性
    第三节 基于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型:一个新框架
        一、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二、非农就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
        三、少数一步到位的市民化
第三章 中国特色城市化的本质与哲学分析
    第一节 城市化与城镇化
        一、城市
        二、城市化
        三、城市化与城镇化
        四、苏南模式——从小城镇化到小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发展与社会进步
        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二、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三、城市化发展与政府作用
        四、城市化与资源利用
        五、城市化与人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一、理想城市
        二、构建理想城市
        三、城市与文化
第四章 中国特色城市化:要素配置与动力机制
    第一节 劳动力要素配置与城市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
        二、不同劳动力市场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方式
    第二节 资本要素配置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本要素配置方式
        二、城市化进程中资本要素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节 土地市场分析与土地资源配置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市场供求分析及市场导向的土地资源流转
        二、利益驱动的农地非农化进程
    第四节 技术进步与城市化
        一、城市技术进步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二、农村技术进步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三、城市和农村技术同时进步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第五节 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的综合动力机制
        一、产业与城市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化
        三、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连续统一模式
第五章 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历程的回顾与评价
        一、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二、世界城市化类型
    第二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比较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
    第三节 中国与世界典型城市化模式国家比较
        一、制度、结构、发展历程的总体比较
        二、与印度的比较
    第四节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反思
第六章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与模式选择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道路:人口城市化、乡村城市化与城市现代
        一、人口城市化
        二、乡村城市化
        三、城市现代化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模式:阶段性、多元化与和谐发展
        一、阶段性
        二、多元化
        三、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2)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武汉都市圈范围界定
    2.1 经济联系强度与隶属度模型
        (1) 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
        (2) 界定经济联系隶属度 (城市经济联系量/圈域经济联系总量) :
    2.2 武汉都市圈范围的界定
3 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结构
    3.1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形表征-均衡度
    3.2 城镇体系空间分布分形表征-关联维数
4 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组织
    4.1 等级规模多极化结构
    4.2 轴向拓展多元化结构
    4.3 圈层时序推进结构

(4)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基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文献回顾
    3. 研究的内容
    4.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及评价方法
    1.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1.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第二章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
    2.1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2.2 中国汽车产业的组织状况
第三章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3.1 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3.2 基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3.3 实证分析小结
第四章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比较优势因素分析
    4.2 竞争优势因素分析
    4.3 结论
第五章 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5.1 实施汽车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
    5.2 加快实现规模经济
    5.3 加大国家政策扶植力度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城市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际上的研究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结构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成果和创新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城市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及构成
    2.1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2.1.1 城市的概念
        2.1.2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3 知识经济对城市影响
        2.1.4 城市竞争
    2.2 竞争力的含义
        2.2.1 竞争的内涵和功能
    2.3 竞争力内涵及本质
        2.3.1 国际竞争的定义
        2.3.2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描述性定义
        2.3.3 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关系
    2.4 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2.4.1 产业的概念
        2.4.2 产业内涵
        2.4.3 产业系统
        2.4.4 产业结构
        2.4.5 产业生命周期
        2.4.6 城市产业概念
    2.5 产业竞争力及其内涵
        2.5.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2.5.2 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特点
        2.5.3 城市产业竞争力中产品和企业的国籍
        2.5.4 城市产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国家(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2.6 城市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解释
        2.6.1 来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
        2.6.2 来自新贸易理论的解释
        2.6.3 来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解释
        2.6.4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2.6.5 产业分工与比较优势理论
    2.7 区域经济理论
        2.7.1 区位理论
        2.7.2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2.7.3 二元经济理论
        2.7.4 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
        2.7.5 发展极理论
        2.7.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7 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理论
        2.7.8 点轴开发理论
        2.7.9 网络开发理论
    2.8 城市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经济理论
    2.9 小结
第三章 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城市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层次分析
    3.2 资源察赋与城市产业竞争力
        3.2.1 城市自然资源与城市产业竞争力
        3.2.2 经济社会资源与城市产业竞争力
    3.3 区位因素与城市产业竞争力
        3.3.1 区位优势
        3.3.2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3.3.3 产业聚集理论和类型
        3.3.4 区位因素对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3.4 企业素质与城市产业竞争力
        3.4.1 企业技术素质与城市产业技术的创新
        3.4.2 企业管理素质决定城市产业的整体功能的发挥
        3.4.3 企业规模与城市产业竞争力
        3.4.4 企业人员素质与城市产业发展
    3.5 社会环境因素对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3.5.1 城市社会环境的内涵
        3.5.2 城市社会环境对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3.5.3 社会环境对城市产业竞争力影响的例证
    3.6 政府管理与城市产业竞争力
        3.6.1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3.6.2 政府在产业竞争力中的作用解析
    3.7 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产业竞争力
        3.7.1 城市产业结构内涵
        3.7.2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3.7.3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及其演进规律
        3.7.4 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城市产业竞争力
        3.7.5 城市产业结构竞争力
        3.7.6 产业的城市集聚效应对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3.7.7 产业结构影响城市产业竞争力分析
    3.8 产业组织与城市产业竞争力
        3.8.1 产业组织理论内涵
        3.8.2 城市产业组织与城市产业竞争力
    3.9 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
        3.9.1 技术创新的内涵
        3.9.2 影响创新的因素
        3.9.3 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3.10 小结
第四章 城市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4.1 城市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城市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思想
        4.1.2 城市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1.3 城市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1.4 构建一个城市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5 实证分析
    4.2 城市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2.1 指标评价法
        4.2.2 结果评价法
        4.2.3 全要素生产率(TFP)模型
        4.2.4 标杆法
    4.3 小结
第五章 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策略
    5.1 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的提升
        5.1.1 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水平
        5.1.2 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制度创新能力
    5.2 提高城市产业组织结构竞争力
        5.2.1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向与趋势
        5.2.2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教训
        5.2.3 提高城市产业组织结构竞争力的对策
    5.3 提高城市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5.3.1 城市支柱产业的特征、演变和选择标准
        5.3.2 提高城市主导产业竞争力
        5.3.3 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
    5.4 政府效率——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宏观保障
        5.4.1 转变政府职能
        5.4.2 制定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5.4.3 提高政府效率
        5.4.4 增育社会中介组织,完善法律体系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本文基本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7)湖北省城市景观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数据和方法
    2.1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2.2 方法
        2.2.1 位序-规模法则
        2.2.2 分形理论
        2.2.3 规模-个数和规模-频数分析
3 分 析
    3.1 位序-规模曲线
    3.2 规模-个数曲线和规模-频数曲线
    3.3 空间-组织分析
4 湖北省城市景观结构特征分析
5 结论和讨论

四、迈向新世纪的昌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D]. 广德福. 吉林大学, 2008(12)
  • [2]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J]. 刘承良,熊剑平,张红. 城市发展研究, 2007(01)
  • [3]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A]. 刘承良. 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 2006
  • [4]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基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分析[D]. 王勇. 东南大学, 2006(05)
  • [5]赣江两岸科技创业正当时——有感于“2003-2004江西省科技创业领军人物”[J]. 陈华. 华东科技, 2005(04)
  • [6]城市产业竞争力研究[D]. 张虎春. 河海大学, 2005(04)
  • [7]湖北省城市景观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分析[J]. 李宪坡.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8]感念藏东明珠及其再现[J]. 张青. 西藏文学, 2003(02)
  • [9]迈向新世纪的昌河[J]. 杨金槐. 中国军转民, 2001(01)
  • [10]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J]. 吴全.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标签:;  ;  ;  ;  ;  

迈向新世纪昌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