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磷素、钾素作为大豆主要的营养元素,从而影响大豆产量以及质量。磷与钾能防治生理性病害,增强作物抵抗病原微生物侵入。磷与钾还能使防止侵入作物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发病。因此系统研究大豆磷素和钾素积累规律对增加大豆的产量和提高大豆品质皆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试验于2008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试验站采用框栽方法进行。试验品种为黑河41(第五、六积温带)、绥农14(第二、三积温带)、黑农40(第一积温带)、秣食豆(饲料型大豆);施肥量与当地大豆生产施肥水平基本相同。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磷素积累、钾素积累、磷、钾素分配、磷、钾素转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四个不同基因型大豆干物质和磷素、钾素积累变化用Logistic方程(Y=1/[(l/u)+b0b1x])模拟,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曲线拟合效果良好。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现S型曲线,干物质积累量大小顺序为:秣食豆>黑农40>绥农14>黑河41,干物质积累速度的拐点分别在出苗后的第74、74、69、54天,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227g/d、2.303g/d、2.443g/d、4.178g/d;磷素积累速度最快的时间,分别在出苗75、83、66、58天,至收获期(R8)达到最大值;而且生育期越长越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四个品种钾素积累的拐点均处于盛荚期-鼓粒初期,植株钾素积累速度最快;拐点之后,磷素、钾素积累速度开始减慢,且越来越慢,利用栽培措施提高大豆干物质的效益也越来越低。供试的四个基因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磷素、钾素的积累中心存在差异。大豆结荚之前磷、钾素主要分配在叶部,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荚果逐渐成为生长中心,营养器官磷、钾素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分配到荚果中的磷、钾素不断增加,到收获期达到最大值。供试的四个基因型大豆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磷、钾素的积累中心存在差异。叶部的磷、钾素积累量明显高于茎和根,营养生长阶段叶部是磷、钾素积累的中心,茎次之;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大豆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的时期,磷、钾素逐渐由营养器官向荚果转移,致使叶、茎、根部等营养器官磷、钾素积累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