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妇幼保健院儿科一病区江苏南通226008)
【摘要】目的:对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116例患儿为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接受临床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肢体语言沟通的则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为94.8%,相比于对照组的82.8%明显升高(P<0.05)。结论:通过对患儿展开肢体语言沟通,可构建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促进患儿治疗依从性提高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重视。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305-02
对于小儿而言,由于其身体机能尚未发育成熟,抵抗力不强,因而容易出现各种疾病,严重危害到自身身心健康,并且还会给家庭和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加快其身体的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1]。但是,当患儿的年龄比较小时,其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很好地表达出来,也不能与护理人员展开有效的语言沟通,此时,加强对患儿的肢体语言沟通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儿科116例患儿为例,就其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展开探讨。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1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58例。其中,男女分别有67例与49例;年龄为1至6岁,平均(3.2±0.7)岁;病程为2至5个月,平均(2.7±0.3)个月;疾病类型:42例腹泻,27例肺炎,23例肾病,16例脑炎,其他疾病8例。排除不具备理解与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且在他人帮助下依旧无法配合治疗及护理的患儿。在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患儿差异不大,值得比较。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病情观察、病房清洁及消毒、饮食调节、用药指导等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肢体语言沟通,具体操作如下:(1)在对患儿展开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仪表整洁端庄,举止大方,走路不要过于匆忙。(2)应时时面带微笑,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来与患儿展开良好的肢体语言沟通,例如,可轻轻抚摸患儿的脑袋,给予其关怀和鼓励的眼神,当他们存在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时,可以通过轻握住双手的方式来给予患儿安抚,将其不良心理有效消除。(3)在同患儿说过时,应当将身体蹲下,与其平时,注意面带微笑,耐心、细心解答患儿的问题,在获得他们足够信任的同时,拉近与其之间的距离,是其以轻松的状态来面对接下来的各种治疗及护理操作。(4)当患儿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后,护理人员应当适时给予鼓励与肯定,通过抚患儿头部等方式,让其感受到自己被认可,并积极配合医生与护士。
1.3判定标准
对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观察与记录,判定标准具体如下:
完全配合:患儿积极配合所有的治疗工作,用药良好,并且不害怕打针;
部分配合:患儿只愿意配合部分的治疗工作,拒绝并抵触其他治疗操作,但在护理人员的暗示与引导下,可顺利完成治疗;
部分抵触:患儿拒绝并抵触部分治疗操作,心理害怕,长时间存在哭闹的情况,不得已而接受治疗;
完全抵触:患儿丝毫不听家长及医护人员的话,心里非常恐惧,一直挣扎,治疗无法进行下去。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计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用χ2与t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为94.8%,相比于对照组的82.8%明显升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结论
肢体语言是通过身体部位的运动而将自身想法表达出来的一种语言,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肢体动作、外观仪表、面部表情以及目光交流等。有研究表示,人类向外界传递消息时,有55%左右的内容是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达到的,并且对于小儿来说,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不是很深入,但对肢体语言非常的敏感[3]。因此,将肢体语言沟通应用在小儿护理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护理效果。
本实验中,通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儿展开肢体语言沟通,结果显示,其治疗依从性要明显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医院的环境对患儿来说比较陌生,再加上长期的治疗以及家长焦虑、担心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患儿不可避免也会出现负性情绪,比如焦躁不安、恐惧烦躁等,甚至还会对治疗及护理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护理人员通过与其展开良好的肢体语言沟通,借助温柔、亲切的肢体动作来获得患儿的信赖,并与其建立其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还可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在消除患儿不良心理的基础上,使其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操作。此外,当护理人员采取的动作足够熟练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家属,使其摆脱焦灼、担心的情绪,并给予医护人员积极的配合,共同来安抚患儿,使其平静下来。需要注意的是,医院的气氛比较肃静且沉闷,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给予患儿足够的温暖,帮助其维持轻松的状态,同时也要给予家长足够的理解与体谅,切不可出现不耐烦的情绪或行为。
综上所述,通过将肢体语言沟通应用在小儿护理中,可构建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充分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提高及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贾丽娜.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0):89-90.
[2]王蕊峰.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41):8010-8011.
[3]王小梅,陈芳,李莉.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03):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