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论文-宋容,肖觉,刘佳,李光新,林一民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论文-宋容,肖觉,刘佳,李光新,林一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原修复法,组织预处理,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宋容,肖觉,刘佳,李光新,林一民[1](2016)在《提高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抗原修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抗原修复方法对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的影响,以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方法分别采用3种不同抗原修复方法作预处理后,进行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0种常用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结果石蜡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抗原修复方法预处理,采用高温高压抗原修复法,与微波抗原修复法及煮沸抗原修复法染色强度有明显差异,高温高压抗原修复法明显优于微波法及煮沸法。结论预处理采用高温高压抗原修复法,既可提高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表达率,又能提高制片质量,可以一次性用于大量组织切片,是一种理想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抗原修复预处理方法。(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6年04期)

夏潮涌[2](2012)在《关于定量分析免疫组织与细胞化学反应终产物图像的思考与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以测评抗原或抗体的量为目的,定量分析免疫组织与细胞化学反应终产物图像的整个过程,从叁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1)成像前的适合性评估,包括理论分析与准备、样品制备方法;(2)成像方式与过程控制,包括成像仪器的成像方式、成像仪器硬件数字化输出误差、成像仪器功能设置、图像的物理光学特性、细胞组织图像光度的线性检测、显微镜视场景深与成像缺陷的校正;(3)成像后的处理与分析,包括图像信息保真与图像存储格式、图像信息失真与图像处理、测量结果性质、测量结果表述、测量结果的误区与陷阱、测量结果间的比较。(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期刊2012年03期)

蔡俊杰,张彦,陈源[3](2002)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后出现真假非特异性显色原因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后有关非特异性显色的界定问题 ,我们认为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真性非特异性染色 ,可 ,由多种原因所致 ,如抗体的共同决定簇和静电相吸所造成的显色 ;有内源性活性酶所造成的染色 ,有不限定的抗体所造成的染色等等。二是假性非特异性染色 ,(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2002年03期)

苏红星,韩仲明,猪口哲夫,滨崎正雄[4](2001)在《豚鼠胆囊S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特点及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 ABC免疫组化方法及电镜观察发现 :豚鼠胆囊含有 SP免疫反应的神经元、神经纤维及肥大细胞。这些神经纤维束是被神经膜细胞完全或不完全包裹的无髓神经纤维 ,其神经纤维内含有的突触小泡形态大小不一 ,电镜下分可为3种类型 :1以小型无芯小泡为主以及少量大型有芯小泡。 2以小型有芯小泡为主以及少量无芯小泡和大型有芯小泡。 3以大型有芯小泡为主以及少量小型无芯小泡。用 SP免疫电镜组化方法观察 ,豚鼠胆囊的 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内散在分布的突触小泡多为第 3种。但在血管、淋巴管周围 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内的突触小泡多为小型有芯小泡。胆囊除了受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外 ,尚受 SP等肽能神经的支配。本研究对豚鼠胆囊 S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特点及神经纤维内突触小泡的超微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2001年04期)

黎家华,唐英卿,石新兰[5](2001)在《提高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率的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决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的关键是抗原的修复 ,待检组织在经过石蜡制片过程后 ,其抗原受到不同程度的丢失和破坏 ,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 ,就必须对组织抗原进行修复。在多种抗原修复方法中 ,以微波枸橼酸缓冲液使用最多 ,效果最好[1] 。我们在作宫颈癌(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王廷华,朱兴宝,刘荣,余化霖[6](2000)在《冰冻及石蜡切片对脊髓背角Ⅱ板层BDNF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影响(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不同制片法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影响 .分别用成年SD大鼠L5脊髓制作冰冻 (2 0 μm)和石蜡 (5μm)切片 .用兔抗BDNF多克隆抗体作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石蜡切片组背角II板层可见大量BDNF阳性神经膨体 ,几乎未见阳性神经元(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邓永江,丁华野,王鲁平,吴霞,田玉旺[7](1999)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抗原恢复新法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蒸馏水在pH62, 加热煮沸后能够较好的恢复组织中被封闭的抗原。经2804 张组织切片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之前, 用现配pH62 的蒸馏水加热煮沸后微火保温10 分钟, 然后再按常规免疫组化染色。经此法恢复抗原处理后, 并显示强度和阳性率与微波辅助盐溶液方法相比结果基本相似, 两者与未抗原恢复处理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 001)。经彩色图像分析结果同样有显着性差异(P< 005)。本法恢复抗原与微波技术相比, 同样能使组织内抗原得以充分的暴露, 提高抗原的检出率, 证明了蒸馏水在pH62 时,可作为一种新的暴露抗原的方法, 且操作简单, 抗原恢复均匀, 很适合各种实验室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1999年03期)

胡丙杰,陈玉川,祝家镇[8](1997)在《高压消毒蒸锅在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抗原恢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石蜡切片浸泡于1mmol/LEDTA缓冲液(pH8.0)中,置入高压消毒蒸锅处理(120℃,103kPa)10min,以恢复组织中因甲醛固定而被封闭的抗原。结果表明,一些常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呈阴性的组织抗原,经本法处理后呈阳性反应;对不经本法处理即呈阳性的组织抗原,可大大提高第一抗体的稀释度或缩短孵育时间。同微波方法相比,本法可一次处理数百张切片,且对切片和组织的形态无明显损害。因此是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组织抗原恢复的理想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1997年02期)

古德全[9](1997)在《固定对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在组织固定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固定剂对抗原性和组织结构的破坏,使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清晰可靠,我们观察研究了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NBF)、酒精-甲醛(AF)、甲醛钙(Fca)、Carnoy氏液、Bouin氏液、Karnovsky氏液和Hely氏液,分别对ABC法显示基底膜Ⅳ型胶原,SP法显示血管内皮第Ⅷ因子和小肠固有层浆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同一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不同固定剂固定的同一抗原物质可出现明显差异。本文还简要阐述了有关固定剂的作用机理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相关性。为观察研究组织和细胞的某种或某些抗原物质,而准确选择适当固定剂提供了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1997年01期)

李建华,李宗铉,刘闺男,谢成跃[10](1996)在《实验性动脉内膜增厚过程中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注水和注气法损伤家兔颈总动脉内膜后,以高胆固醇加猪油饲料喂养,制成动脉内膜增厚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查纤维母细胞和巨噬细胞单克隆抗体反应。结果证明:在增生的动脉内膜存在巨噬细胞抗原,中膜和内膜存在纤维母细胞抗原。表明在动脉内膜增厚过程中,细胞来源既有血液中单核细胞的侵入,也有由中膜中某些具有胎儿型的平滑肌细胞经过改变其表型游走到内膜,形成了内膜增厚的主要细胞成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6期)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以测评抗原或抗体的量为目的,定量分析免疫组织与细胞化学反应终产物图像的整个过程,从叁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1)成像前的适合性评估,包括理论分析与准备、样品制备方法;(2)成像方式与过程控制,包括成像仪器的成像方式、成像仪器硬件数字化输出误差、成像仪器功能设置、图像的物理光学特性、细胞组织图像光度的线性检测、显微镜视场景深与成像缺陷的校正;(3)成像后的处理与分析,包括图像信息保真与图像存储格式、图像信息失真与图像处理、测量结果性质、测量结果表述、测量结果的误区与陷阱、测量结果间的比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宋容,肖觉,刘佳,李光新,林一民.提高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抗原修复技术[J].重庆医学.2016

[2].夏潮涌.关于定量分析免疫组织与细胞化学反应终产物图像的思考与商榷[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2

[3].蔡俊杰,张彦,陈源.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后出现真假非特异性显色原因的探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2

[4].苏红星,韩仲明,猪口哲夫,滨崎正雄.豚鼠胆囊S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特点及电镜观察[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1

[5].黎家华,唐英卿,石新兰.提高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率的方法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1

[6].王廷华,朱兴宝,刘荣,余化霖.冰冻及石蜡切片对脊髓背角Ⅱ板层BDNF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影响(摘要)[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0

[7].邓永江,丁华野,王鲁平,吴霞,田玉旺.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抗原恢复新法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9

[8].胡丙杰,陈玉川,祝家镇.高压消毒蒸锅在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抗原恢复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7

[9].古德全.固定对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影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7

[10].李建华,李宗铉,刘闺男,谢成跃.实验性动脉内膜增厚过程中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6

标签:;  ;  ;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论文-宋容,肖觉,刘佳,李光新,林一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