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城市化、城镇化不可能“化”掉中国的农村、农民,我们可以改变农民的身份,让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但中国相当数量的人口在农村的状况不可能根本改变。成都平原农村情况复杂,不能按照简单的统一的模式去建设。在分析成都平原农村作为平原农村的共性和自身特色以后,找到了成都平原农村建设的问题所在。根据成都平原农村的相似点,将它们进行归类,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共性抓住,针对共性制定相应的建设策略,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成都平原农村在宏观层面按照不同的区位关系、产业和基础设施辐射范围等因素进行群落划分,在群落内部进行等级划分,以合理配置建设资源和进行产业建设。而在中观层面,将农村按照产业或区位的标准进行分类,找出同一类标准的共性,无非是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规律,而不是对成都平原的农村进行一刀切式建设。但论文所分的类型,也只能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地解决所有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漫长的过程,政府、民间的各种组织和农民都需要不断努力,才能使新农村建设不至于成为一句口号,而实在地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切实的好处。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2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1.3 课题的研究方法1.4 相关概念阐述第2章 国内外农村建设情况介绍2.1 国外农村建设情况概述2.1.1 英国:环境是农民的无形资产2.1.2 韩国:新村运动2.1.3 日本造村运动:发展一村一品2.1.4 德国城乡等值化:农民变成企业职工2.1.5 美国:用科技实现农业现代化2.1.6 以色列:乡村综合发展2.2 国内新农村建设情况概述2.2.1 四川省外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介绍2.2.2 成都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介绍2.3 国内外农村建设经验的借鉴意义2.3.1 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2.3.2 农业现代化可以与城市化、工业化同时进行2.3.3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2.3.4 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必不可少2.3.5 重视科技的应用和技术人才的培养第3章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发展现状概述3.1 成都平原农村的基本情况3.1.1 成都平原农村自然、地理情况概述3.1.2 成都平原产业情况简介3.2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现状3.2.1 农村建设现状情况概述3.2.2 成都平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3.3 成都平原农村的相似与差异分析3.3.1 相似性:耕作半径、农作物、上地整理、新型社区3.3.2 差异性:区位、辐射范围、产业、人口规模第4章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的问题及成因分析4.1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主导因素分析4.1.1 自然因素分析4.1.2 土地利用因素分析4.1.3 历史人文因素分析4.2 成都平原农村的特点4.2.1 林盘的物质空间的不可复制性4.2.2 聚落形态的研究4.3 成都新农村规划情况概述4.3.1 “三个集中”对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意义4.3.2 规划“满覆盖“工作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4.4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4.4.1 建设的同一化4.4.2 农村新型社区与土地整理分割4.4.3 对林盘的破坏4.4.4 选址占用耕地4.4.5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没有统筹安排第5章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模式与发展对策探讨5.1 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5.1.1 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5.1.2 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5.1.3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关系模型5.1.4 各部门对新村建设的看法与做法5.2 成都平原农村集群研究5.3 成都平原农村的分类与所属类型5.3.1 以区位作为分类标准的农村类型:城镇型、城郊型、农庄型5.3.2 以产业作为分类标准的农村类型: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服务带动型5.4 成都平原新农村建设具体模式分析5.4.1 以区位标准分类的农村建设模式5.4.2 以产业标准分类的农村建设模式5.5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的适用性方法探讨结论致谢参考文献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成都平原论文; 农村论文; 群落论文; 建设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