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视觉加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交焦虑障碍,事件相关电位,GO,NOGO,P1
早期视觉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李辞,曹建琴,周郁秋,孙昊,苏红[1](2019)在《社交焦虑障碍大学生对面部刺激视觉加工的早期高度警觉:一项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了SAD大学生对负性面孔刺激的早期(P1,N170)和晚期(P3)认知加工成分的特点。【方法】招募61名被DSM-V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的大学生和28名健康对照组大学生,以愤怒、厌恶及中性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进行图片边框颜色辨别的GO/NOGO范式按键任务,实验过程中同步记录ERP数据,对比两组被试P1、N170、P3波幅与潜伏期差异。【结果】电生理数据显示,仅P1波幅存在组别主效应,SAD组P1波幅显着大于HC组(F=6.775,P=0.011)。但N170波幅为因变量时,存在任务(F=6.267,P=0.014)及大脑半球(F=4.832,P=0.031)的主效应,大脑右半球(PO8)的N170波幅较左半球(PO7)明显增加。对N170潜伏期的情绪类别主效应(F=4.813,P=0.010)进行事后分析,结果显示中性面孔的N170潜伏期较愤怒和厌恶面孔延长。以NOGO-P3波幅为因变量时,存在情绪类别的主效应(F=3.251,P=0.041),事后检验发现厌恶面孔的波幅显着小于中性面孔(t=-1.357,P=0.011)。【结论】SAD大学生在注意前阶段对情绪面孔存在早期高度警觉,但在面部结构编码和后期认知加工方面没有明显的缺陷。(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刘宁宇,赵婧,黄晨,邢晓沛,卢珊[2](2018)在《学前期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对早期流畅阅读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以快速命名技能为中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研究表明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与阅读困难密切相关,然而两者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来试图探讨视觉快速序列加工对阅读能力发展的可能影响。具体而言,我们探究汉语儿童学前期(5.03±0.06岁)的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能否预测其两年后(7.10±0.18岁)阅读技能的发展。本研究采取纵向追踪研究的方法,对儿童被试在两个时间点进行数据采集。在第一时间点上,有83名儿童(48名女生)参与视觉快速序列加工能力测试,本研究采用幻影轮廓范式来更纯粹地测查该视觉技能,通过阶梯法估计被试的时间分辨阈限;在第二个时间点上,收集到71名儿童(42名女孩)的快速命名测试成绩和汉字流畅阅读速度。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儿童在第一时间点测得的视觉时间分辨率与第二时间点测得的快速命名成绩、汉字阅读速度显着相关,即学前期的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越强,其之后的快速命名和汉字阅读越快。进一步的中介分析结果表明,儿童学前期的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对其之后的汉字流畅阅读能力发展有显着预测作用;但当加入快速命名技能作为中介之后,此视觉技能对汉字阅读发展的预测作用便不显着,说明快速命名在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与汉字阅读流畅性之间可能起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说明学前期的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对之后流畅阅读发展具有显着的预测能力。此视觉技能可能是通过影响快速形音转换过程进而与汉字流畅阅读过程产生密切联系的。本研究结果为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与阅读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支持性证据,并为阅读困难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理论启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刘尚礼,吴璇,陈旭[3](2017)在《威胁刺激下高焦虑跆拳道运动员视觉搜索的早期加工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威胁刺激下跆拳道运动员视觉搜索的早期加工特征,采用"专家-新手"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高焦虑状态下跆拳道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各20人)视觉搜索的早期P1,N1成分进行考察.得出高焦虑状态下跆拳道运动员对威胁性信息更为敏感,对威胁刺激的警觉性更高,在视觉搜索早期自动化加工阶段具有显着的专家优势,其机制为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警觉.(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10期)
李航,梁栗炎,张旭,高小榕[4](2016)在《基于事件相关电位P1的人脸视觉信息早期加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事件相关电位的P1成分能否反映人脸处理加工和非人脸物体处理加工的差异,为事件相关电位P1成分的研究提供新信息。方法本研究确保低级视觉刺激相的同时,在两种不同刺激清晰度的条件下对受试进行汽车和人脸图像类别的二分类检测任务。基于事件相关电位P1成分结合行为学结果,探索两种刺激类别在感知、决策的异同。结果事件相关电位的结果表明,人脸和汽车刺激类别对应的P1成分幅值在不同刺激清晰度下均有统计差异,而在相同刺激类别下不同刺激清晰度的P1幅值均无统计差异。结论事件相关电位和行为学结果均表明,人脸的处理加工机制和非人脸物体的处理加工机制不相同,且这种差异在P1成分已有体现。(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魏博[5](2016)在《阈下恐惧表情对早期视觉加工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恐惧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信息,最近的研究发现恐惧表情调节不同空间频率视觉刺激的加工。本研究旨在探索阈下恐惧表情加工是否调节不同空间频率的早期视觉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先在注视点两侧同时呈现完全相同的面孔图片,并对其进行掩蔽使被试无法意识到面孔的表情,随后在屏幕中央呈现高空间频率或低空间频率的光栅刺激,被试的任务是探测倾斜的光栅刺激。行为结果:(1)当表情面孔正立呈现时,相比中性表情,被试对呈现在恐惧表情之后的高空间频率光栅的倾斜目标刺激探测更慢,辨别力降低;被试对呈现在恐惧表情之后的低空间频率光栅的倾斜目标刺激探测比呈现在中性表情后的低空间频率目标刺激的探测更快,辨别力更大。(2)当表情面孔倒立呈现时,未发现面孔正立呈现条件下类似的实验效应:被试对呈现在倒立中性表情后的目标光栅刺激(低及高空间频率)的辨别与倒立恐惧表情后的目标光栅刺激辨别的反应时和辨别力均无显着差异。ERP结果:(1)当表情面孔正立呈现时,与呈现在中性表情后的高空间频率刺激诱发的N1波幅相比,呈现在恐惧表情之后的高空间频率光栅刺激在右侧顶枕区诱发的N1波幅显着更小。(2)呈现在正立恐惧表情后的低空间频率光栅刺激比呈现在正立中性表情后的低空间频率光栅刺激在两侧枕区诱发了更大的P1波幅。(3)当表情面孔倒立呈现时,未发现面孔正立条件下类似的P1/N1效应。呈现在中性表情后的光删刺激(包含低空间频率光栅刺激及高空间频率光栅刺激)诱发的P1/N1波幅与呈现在恐惧表情后的光栅刺激诱发的P1/N1波幅没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边路娜[6](2016)在《恐惧表情调节早期视觉加工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孔表情是人际交流中重要的非语言形式,包含着丰富的感知觉信息和社会信息,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有研究发现,恐惧表情作为存在潜在危险的信息容易吸引更多的注意资源,从而促进恐惧表情以及出现在恐惧表情相同位置的视觉信息的加工。近期研究表明,恐惧表情对其后出现的视觉刺激加工的促进具有选择性,恐惧表情促进其后呈现的低空间频率视觉刺激的加工,而抑制高空间频率视觉刺激的加工。本文研究了恐惧表情对不同空间频率刺激加工的易化与抑制的脑内时间进程。在实验1中,注视点两侧同时呈现相同的中性表情或恐惧表情后,中央视野随机快速呈现低空间频率光栅或高空间频率光栅,研究恐惧表情对不同空间频率信息视觉加工的调节作用及其脑内时间进程。在实验2中,注视点两侧呈现不同面孔表情(一侧是中性表情,另一侧是恐惧表情)或在两侧呈现完全相同的中性表情,之后单侧(左视野或右视野)呈现低空间频率光栅或高空间频率光栅,研究恐惧表情对不同空间频率信息视觉加工的调节作用是否受到相对空间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1、行为结果发现:实验1中,被试对呈现在恐惧表情之后的高空间频率光栅刺激的辨别力显着低于呈现在中性表情之后的高空间频率刺激的辨别力,对呈现在恐惧表情之后的低空间频率光栅刺激的辨别力显着高于呈现在中性表情之后的高空间频率刺激的辨别力。实验2中,无论光栅刺激是低空间频率还是高空间频率,无论光栅与恐惧表情同侧还是对侧,辨别力不存在显着差异。2、实验1脑电结果发现:在对低空间频率刺激的加工上,呈现在恐惧表情之后的低空间频率光栅刺激诱发的枕区P1波幅显着大于呈现在中性表情之后的低空间频率光栅刺激诱发的P1;在对高空间频率刺激的加工上,呈现在恐惧表情之后的高空间频率光栅刺激诱发的枕区N1波幅显着小于呈现在中性表情之后的高空间频率刺激诱发的N1。3、实验2脑电结果发现,在对低空间频率刺激的加工上,呈现在与恐惧表情同侧的低空间频率光栅刺激在光栅呈现位置对侧枕区诱发的N1波幅显着大于呈现在两侧为中性表情之后的低空间频率光栅刺激诱发的N1;呈现在与恐惧表情对侧的低空间频率光栅刺激诱发的N1波幅显着大于呈现在两侧为中性表情后的低空间频率光栅刺激诱发的N1。在对高空间频率刺激的加工上,呈现在两侧为中性表情后高空间频率光栅刺激在光栅呈现位置对侧枕区诱发的N1波幅显着大于呈现在与恐惧表情同侧的高空间频率光栅刺激诱发的N1,呈现在两侧为中性表情之后高空间频率光栅刺激诱发的N1波幅显着大于呈现在与恐惧表情对侧的高空间频率光栅刺激诱发的N1。即,恐惧表情对早期视觉加工的易化与抑制作用不受相对空间位置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4-01)
范聪[7](2015)在《面孔与可识别中文在早期视觉加工过程中的竞争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根据神经元再利用假设,通过文化学习,加工新近的文化物体(例如文字)也许需要之前存在物体的相关加工过程的参与。因此,这可能导致之前存在物体与学习后的文字加工之间存在竞争。本研究主要考察之前存在物体和可识别中文加工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以及这种竞争关系的潜在影响因素,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技术监测其发生的时间进程。研究一使用竞争范式探究加工不同识别水平的中文时产生的电生理相关物以及面孔和不同识别水平的中文在早期视觉加工过程中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不同识别水平中文的加工可以调节N170的波幅。更重要的是,面孔和训练后可识别的中文在早期视觉加工过程中存在竞争。研究二加入房屋这一刺激材料,使用竞争范式进一步考察面孔和可识别中文以及非面孔物体(例如房屋)和可识别中文在早期视觉加工过程中的关系是否不同。我们的结果重复了对不同识别水平中文的加工可以调节N170的波幅这一发现。此外,我们的结果表明,面孔而非房屋和可识别的中文在早期视觉加工过程中存在主要竞争。并且,面孔和房屋的早期视觉加工神经机制是不同的。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表明面孔和非面孔刺激(例如房屋)与可识别中文加工之间的竞争关系不同。然而,中文本身的一些属性是否会影响以上的竞争关系呢?为考察以上问题,我们首先探究中文属性是否影响中文本身的加工。正字法规则在正确识别中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考察中文正字法规则在中文的正确识别过程中的具体影响,以及在刺激1出现在(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孙鸿媛[8](2014)在《视觉加工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是个体全面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是个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理解是读者从语篇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包括了基本的视觉分析、字形加工、语音加工和语义通达过程,其影响因素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的广泛关注。西方拼音文字关于语音意识与儿童早期阅读理解关系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并为语音意识对阅读理解的预测作用提供了大量支持。而汉语是形、声、义结合的表意文字符号系统,与西方表音文字相比存在很大差别,汉语儿童语音意识与早期阅读理解关系的研究还很贫乏,已有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同时,汉字因其特殊性,使其成为对视觉加工要求很高的文字系统,而视觉加工对阅读的作用如何并无定论,汉语学前儿童视觉加工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更罕见涉及。基于以上不足,本研究以5.0岁—6.0岁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半岁进行分组考查视觉加工、语音意识与儿童早期阅读理解的关系。在了解该阶段儿童视觉加工及阅读理解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讨儿童视觉加工与阅读理解的关系,进而考察该阶段儿童语音意识发展特点及其与阅读理解的关系,最后探讨语音意识的介入对视觉加工与儿童阅读理解关系的影响,以明确视觉加工对儿童早期阅读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研究一分别采用视觉阈限测验和数字广度测验考察被试的视知觉能力、视觉工作记忆能力,并通过词汇理解测验和语句理解测验考察儿童阅读理解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探讨5.0岁—6.0岁儿童视觉加工与阅读理解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5.0岁—6.0岁儿童视知觉能力、视觉工作记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视知觉能力发展较为平稳,视觉工作记忆在5.5岁—6.0岁发展较为迅速。5.0岁—6.0岁儿童词汇理解和语句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且年龄差异显着。男孩和女孩在视觉加工与阅读理解上不存在性别差异。静态视知觉与儿童词汇理解、阅读理解显着相关,视觉工作记忆与语句理解显着相关,动态视知觉与阅读的关系则值得进一步探明。研究二通过语音意识测验,包括音节意识测验、声母/韵母区分测验和声调意识测验考察5.0岁—6.0岁儿童语音意识发展的特点,并探讨语音意识与儿童阅读理解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5.06.0岁儿童语音意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语音意识发展自身各成分的发展存在相关;儿童语音意识的性别差异不显着。语音意识、音节意识与词汇理解、语句理解显着相关。研究叁在前面两个研究的基础上,考察语音意识的进入是否会影响到视觉加工对阅读理解的贡献,并试图以此明确视觉加工对儿童早期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静态视知觉是视觉加工各任务中唯一进入阅读理解回归方程的自变量,而语音意识的介入结果表明,与视觉加工相比,语音意识对儿童早期阅读理解的作用更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张烨[9](2012)在《视觉类别信息早期分拣加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中,人类常常面临着大量的感觉信息输入,人类只有对这些刺激进行快速区分、选择,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大量研究证明,在视觉刺激出现后的200ms以内,视觉系统已经开始了最早的知觉分析和类别区分。然而,类别信息早期加工是否能够整合自下而上的刺激信息和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信息仍然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分别以文字类别和物体类别作为实验材料,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和核磁共振呈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研究了类别信息早期加工的认知机制和目标导向机制。论文包括叁个部分的研究,共5个实验。研究一(实验1和实验2)选取视觉形式各不相同的文字刺激和随机几何图形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指导语引导被试调整探测目标,记录并分析不同任务中不同刺激类别的脑内时程变化,旨在探讨文字早期加工阶段的认知机制以及目标导向的调制机制。研究二(实验3和实验4)选取面孔、躯体、一般物体等作为刺激材料,通过指导语引导被试进行知觉加工或语义分类,记录并分析刺激在不同任务下的脑内时程变化,旨在调查类别偏好和目标导向对类别加工早期选择的影响。研究叁(实验5)采用功能核磁共振技术调查视觉皮层内类别信息加工区的目标选择机制和类别信息分布特点,通过调整复杂刺激中面孔或房屋的清晰度和变化探测目标,分析了视皮层类反应间相似性和脑内其他受到刺激和任务交互影响的区域,旨在揭示视觉系统内类别早期加工特点和高级皮层的注意调控机制。研究一结果发现,在100-200ms时期窗口内,汉字、字母、图形类别在顶枕部电极点和额中部电极点处分别诱发了波幅较大的N160负成分和P200正成分,两个成分的潜伏期间相差约40ms。两个成分的反应变化模式在不同探测任务中有不同的表现。在N160阶段,图形与汉字诱发的ERP波幅均较大,字母N160略小;真字N160的任务效应较为显着。在P200阶段,汉字诱发的ERP成分波幅最为显着,汉字探测任务提高了汉字P200反应强度,表现为在汉字任务中汉字与字母P200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此外,在300ms左右出现的ERP负成分对汉字和字母刺激极为敏感,且显着高于图形刺激。这说明,汉字和字母类别早期加工在200ms内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反应。文字的优势反应发生在相对较晚的认知阶段,约在200-300ms之间。研究结果说明,N160和P200可能代表了类别的早期知觉分析和评估阶段,选择性注意能够影响类别早期加工,并能依任务要求调节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研究二结果显示,200ms内的知觉早期阶段,人类面孔在不同任务中始终保持着比其他刺激更为显着的右侧ERP反应优势,人类面孔与其他刺激的ERP间差异反应模式在不同任务下相对稳定。在顶枕部电极点处,躯体类刺激诱发了与人类面孔N160相当的ERP反应,人类躯体与人类面孔的N160潜伏期相差14ms左右且分布不同;额中部电极点处的正成分P180对人类面孔较为敏感。语义分类任务导致人类面孔和躯体刺激诱发的N1/N160反应强度衰减。这些结果表明,早期知觉加工对特定类别刺激具有反应偏好或特异性,任务导向不影响类别特异性但能调节类别反应强度。研究叁发现,视觉皮层内对不同类别的反应在实验条件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趋势:右侧面孔信息加工区对面孔清晰度的变化和任务导向并不那么敏感,而左侧面孔区在面孔清晰度较低时其反应也随之降低;双侧房屋加工区的反应均随刺激清晰度降低而降低,房屋任务对房屋类别反应有促进作用。视觉皮层内的类别反应是呈簇状分布的,刺激清晰度变化不影响反应分布而只影响类别反应间相似性。全脑范围内有23个区域的血氧反应强度受到任务和刺激清晰度变化的双重影响,腹侧额叶和顶下叶区域可能形成有意注意控制网络,整合任务要求和刺激新异性变化。上述研究结果说明,视觉系统能迅速地依据类别特性和视觉偏好对类别输入做出区分,在个别类别的早期加工上存在优势选择。这一阶段的加工受到任务导向的影响,并偏向更多的注意资源支持那些对人类有特殊意义的刺激类别,以提高大脑工作的经济性和适应性,它能够防止相关的多个“类别特异化区域”之间的无序竞争。本文将这种加工机制称为“类别早期分拣加工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10)
早期视觉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往研究表明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与阅读困难密切相关,然而两者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来试图探讨视觉快速序列加工对阅读能力发展的可能影响。具体而言,我们探究汉语儿童学前期(5.03±0.06岁)的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能否预测其两年后(7.10±0.18岁)阅读技能的发展。本研究采取纵向追踪研究的方法,对儿童被试在两个时间点进行数据采集。在第一时间点上,有83名儿童(48名女生)参与视觉快速序列加工能力测试,本研究采用幻影轮廓范式来更纯粹地测查该视觉技能,通过阶梯法估计被试的时间分辨阈限;在第二个时间点上,收集到71名儿童(42名女孩)的快速命名测试成绩和汉字流畅阅读速度。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儿童在第一时间点测得的视觉时间分辨率与第二时间点测得的快速命名成绩、汉字阅读速度显着相关,即学前期的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越强,其之后的快速命名和汉字阅读越快。进一步的中介分析结果表明,儿童学前期的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对其之后的汉字流畅阅读能力发展有显着预测作用;但当加入快速命名技能作为中介之后,此视觉技能对汉字阅读发展的预测作用便不显着,说明快速命名在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与汉字阅读流畅性之间可能起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说明学前期的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对之后流畅阅读发展具有显着的预测能力。此视觉技能可能是通过影响快速形音转换过程进而与汉字流畅阅读过程产生密切联系的。本研究结果为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与阅读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支持性证据,并为阅读困难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理论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视觉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1].李辞,曹建琴,周郁秋,孙昊,苏红.社交焦虑障碍大学生对面部刺激视觉加工的早期高度警觉:一项ERP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刘宁宇,赵婧,黄晨,邢晓沛,卢珊.学前期视觉快速序列加工技能对早期流畅阅读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以快速命名技能为中介[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刘尚礼,吴璇,陈旭.威胁刺激下高焦虑跆拳道运动员视觉搜索的早期加工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李航,梁栗炎,张旭,高小榕.基于事件相关电位P1的人脸视觉信息早期加工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6
[5].魏博.阈下恐惧表情对早期视觉加工的调节[D].苏州大学.2016
[6].边路娜.恐惧表情调节早期视觉加工的ERP研究[D].苏州大学.2016
[7].范聪.面孔与可识别中文在早期视觉加工过程中的竞争关系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
[8].孙鸿媛.视觉加工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4
[9].张烨.视觉类别信息早期分拣加工机制[D].西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