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

论文题目: 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西方经济学

作者: 罗静

导师: 张建华

关键词: 空间稀缺性,区域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城市化空间,经济发展,公共政策

文献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区域空间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在快速的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在区域三元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下,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以及实现区域“最佳(空间)结构”与“最佳(经济)发展”的市场路径和政策路径。本文的关注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是空间稀缺性。空间稀缺性是人类经济活动空间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与空间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空间稀缺性是形成区域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居民、企业与政府依据空间稀缺性进行空间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选择,由此导致了不同主体的空间聚散行为,导致了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另外,由于空间稀缺性的存在,要求在区域范围内尽可能的优化各种要素的空间组合,在达到总体配置优化的基础上,优化区域发展的空间环境。如果城市中心、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空间稀缺性得不到有效的调控,均会以其特殊的路径,产生对结构转型的巨大摩擦力,增加城市化结构转换的总成本,不利于区域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城市中心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合理的地域结构配置来实现城乡空间资产最大化的目标。在解释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类型划分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了区域空间的主体构成、要素构成和地域构成。区域空间结构中的活动主体包括个体和组织。个体主要是指居民,其空间行为(就业、居住与消费)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与均衡的主要因素。空间组织则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既包括一些实体组织,也包括一些虚拟组织,同时也包括组织之间的空间联系。要素构成主要是指由基础设施、产业组合、人力资源组合以及环境公共物品组合等要素系统,它是构成空间产品的基本成份。在传统的二元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在城市边缘的高密度的农业地区形成了极具动态性、有别于城市中心和乡村的“城乡结合部”,由此形成了区域空间系统的三元构成。在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景观地带分异中,城市、城乡结合部及农村的空间结构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存在着整体优化的可能性。空间稀缺性与空间利益的现实格局会在个体或组织的决策者的大脑中形成一种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概况

1.3 选题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2 空间稀缺性与区域发展

2.1 空间稀缺性的表现形式

2.2 空间稀缺性的形成原因

2.3 应对空间稀缺性的基本策略

2.4 空间稀缺性影响区域发展的机理

3 区域空间结构的系统分析

3.1 基本内涵与类型划分

3.2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3.3 区域空间系统的主体构成

3.4 区域空间系统的要素构成

3.5 区域空间系统的地域构成

4 区域空间变化的行为基础

4.1 居民的空间行为

4.2 企业的空间行为

4.3 政府的空间行为

4.4 空间竞争行为

5 空间需求—供给及其动态均衡

5.1 空间产品的基本特征分析

5.2 空间需求理论

5.3 空间供给理论

5.4 空间供给-需求的均衡分析

6 非均衡发展与空间地域分异

6.1 城市中心区的空间问题

6.2 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发展问题

6.3 农村空间发展问题

6.4 不同地域空间发展问题的比较分析

7 公共政策与区域空间优化

7.1 宏观空间政策

7.2 城市空间发展政策

7.3 规划与管制

8 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2006-04-12

标签:;  ;  ;  ;  ;  ;  

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